第一图书网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1997-4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黄仁宇  

页数:

2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 的立场加以分析。听刘心武解密“红楼”疑云;随“百家讲坛”破解“清十二帝疑案”;考古中国、解秘中国、探索发现……央视10套权威纪录片全收录,别错 过! </span></p>

作者简介

黄仁宇,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 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孔孟秦始皇李悝司马迁与班固文景之治汉武帝从霍光到王莽何以改革者又是书呆子西汉与东汉光武中兴宦官、宫女、外戚和朋党魏晋南北朝和浪漫主义长期分裂时的悲剧淝水之战北魏拓跋氏从分裂到统一隋炀帝贞观之治武则天渔阳鼙鼓动起来九重城阙烟尘生“藩镇之祸”的真面目黄巢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澶渊之盟王安石变法靖康耻贾似道买公田道学家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忽必烈留下的传统元顺帝大陆版卷后琐语 </span></p>

章节摘录

  北魏拓跋氏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他又禁胡服,断鲜卑语,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他自己本姓拓跋,至此改姓为元。其他鲜卑慕容尉迟等姓氏,也一律改为单音汉姓。元宏生于公元467年,四岁登极。他从小由文明太皇太后抚养,所以做皇帝的前二十年,朝事也由她掌权,这位太皇太后,照头衔看应当是老态龙钟,而实际上她开始临朝听政时,似乎还未满三十岁。她的家世可追溯到北燕冯家,也是“五胡十六国”期中汉人创立的朝廷之一。后来元宏的两位皇后也是冯家女,他又以“绝同姓之娶”为名,令他的六位皇弟一体与他朝中汉人显官联婚,其配偶也由皇帝御前指派,有如“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这半打皇弟以前所娶,则一律降为妾媵。  从长远历史观点看来,这段史迹只是北魏拓跋民族在中国活动的尾声,公元220年秦汉之“第一帝国”崩溃而隋唐宋之“第二帝国”尚未兴起时,这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再度统一做了一段基本的工作。而且在微妙的阶段内,又由一位有神秘性的女人做主。可见得历史的演进,有时令人莫测高深。只是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也不是当时人所能亲身预测。还待千百年后,由我们把一些表面看来不相关的事迹前后连贯,才看得剀切。  汉亡之后369年,中国无法统一。当日人口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地移动,汉人的多数民族,不能与这自然所主持的力量抗衡。北方的少数民族虽擅长骑兵战术,却无法越渡淮水及汉水等处的水泽地区。并且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作为统一中国的表率。秦汉型的大帝国以官僚机构统治大量小自耕农,但分裂期间汉人的巨家大室和夷狄的酋领都自起炉灶,妨碍政府向全民征兵抽税的职权。加上各民族语言之不同,更造成了统一的障碍。  拓跋氏打破了这种僵局。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不是文化程度高,而是由于人文条件简单,可以从最基本的事业着手,并能以原始作风来解决问题,所以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拓跋属鲜卑种,他们在公元3世纪在今内蒙古移动。在世纪末叶开始在今和林格尔附近集结,当时既无文字,更谈不上成文法律,也还没有私人财产。他们在4世纪之初因晋大将军刘琨之邀,参与中国的内战,其部落即进驻山西北部长城以南一百里的地带。他们虽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但全部人口看来也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公元4世纪,是“五胡乱华”的最高潮,拓跋氏虽然投入,却始终没有取得主动地位,苻坚强盛时,他们尚“避于阴山之北”。直到苻坚淝水之战不利,北方大联盟瓦解,他们才重新露面。公元386年拓跋珪自称代王,开始有了独立国家模样。当时他们的政策,是先在长城内外建造一个农业的基础,其农民由被征服的民族强迫编成。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PDF格式下载



文章从春秋说起到明代..文章貌似散文般,说的都只是作者个人的对历朝一些突出事件的看法..很短很简洁,而且针对的事件往往是很少说详细讲的..可往往这些事在作者慢慢分析后,会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朝代的特征..点点滴滴..文章之间的联系都出现了,从而表明作者的大历史观..


也许因为自己只是普通书友,并非历史专业出身,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开头几篇特别吸引人,而越往后,越读不太懂了。黄仁宇先生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中国史学总是用人事上的得失来替代组织上和制度上的“技术问题”,这确实是一种中西合壁式的思维方式吧。不过,在漫长的历史烟云中,真正做到抽丝剥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呢,黄教授在这本书中,只是提出了“观点”,但深入分析得似乎并不太够,而且我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好,或者是某种途径也好。当然这很可能是自己才疏学浅所至。不好意思喽!


以经济为基础全面剖析中国历史进程,具有深刻的历史观 只不过语句有些比较难读通,篇幅较短有点而蜻蜓点水 总体比较深刻独特


这本书是从导师那里听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后者我没看过,不敢妄加揣测,但是以这本书而言,读来确实比较枯燥乏味。黄仁宇此人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只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来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做一番深入剖析的思考,确实很难,这本书只从春秋说到元朝,作者总结了中国的三个帝国进程,一个是指秦汉,一个是隋唐宋,一个是明清,主要是后两个。而且纵观全书,作者以一个基本的线来写,就是从地理和经济方面结合每一朝代的税收和征兵制度来分析中国的体制和朝代的矛盾之处,从而为朝代的频繁更替找出不能持久的原因。具体说来,就是中国在政治上早熟,然而具体的制度却不足以支持,中央和地方,地方和民众之间存在难以调节的经济等矛盾,尤其经五代十国,全国人口的南北迁徙;进入唐宋,内忧外患等,而中国的官僚主义是以一种小自耕农为主体的政治组织难以适应一种多元的城市经济,政治上端的数目字的管理又一直存在着技术上的问题。作者多次强调中国是“小自耕农”为主,其实就是从经济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大历史的变动。这本书是从单方面来分析朝代的更替,而不是多元化来讲解历史的具体变迁,只是单单从经济、地理等方面,细致说来就是土地税收,征兵制度,藩镇割据等等娓娓道来。西方的观点颇多,所以我个人之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分析的新角度,而不是像传统的分析历史一样。但是有优就有劣,劣处...在于如果对经济的发展首先有一定的了解或许吸收的更好,而且对于整部中国历史来说,这本书只是如“小家碧玉”一般,可以欣赏,作为一杯好茶,却不能作为主本来读和研究。以上都是个人之见,不足请见谅。 阅读更多 ›


黄仁宇先生的书,在喜欢历史的读者眼中,就是最大的品牌。他的每一本书,都值得收藏,都值得细细品位。总之,他的书,他的大历史观,不容错过!


黄仁宇的书质量没得说,书业便宜,很值得一看的!推荐!!


我看了《万历十五年》后,就多想看看黄仁宇的书 就买了这本 总体来说不是很满意


通过看这本书至少改变了过去对历史的看法和一些误解,宏观把握历史之后更多的是需要微观的看待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侧面的折射出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


近20年来,国内翻译了很多外国的汉学著作,这些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至少是把问题交代明白。不像国内的学术著作,写的象天书,就不想有读者看到。特别是现在,学术论文几乎就是八股文的翻版,陈腐不堪。


很好很不错,大师级的书就是不一样啦


这本书还真不是一般人能读的,但是一般人读下来的话,的确会补习很多知识,文章里的字句,有太多我不理解的了,唉……小时候语文和历史没好好学,导致看书又要查字典,又要搜关键词。


给室友买的,他喜欢!!!!!!!!!!


粗略的了解一下中国的过去,很多东西还是分析挺细的


很好,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好书,似乎还有好多没看


黄仁宇,大历史观,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


书的包装很好,比较满意


三联的版本一如既往的实惠好看,算看过的很多黄仁宇先生书的小总结


纸张质量不错,经典畅销书


内容生涩,需要相当的水平才能看懂,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的知识。


还是十五年经典,这本凑单吧


阿斯顿阿斯顿啊


黄仁宇的书视角比较宽广


阿斯顿阿斯顿阿斯顿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何逊河畔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