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1998-04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页数:

379  

字数:

266000  

译者:

王佩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观察、不断检验以及不断地用以后观察到的东西对以前的看法进行修正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把这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每一部分,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方法。 这本书也对“国家”的社会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其形成的历史,这是一个“权力垄断”的问题。

作者简介

诺贝特·埃利亚斯1879年6月22日生于布雷斯劳。1915年应征入伍,赴西线作战。1918年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专业为医学和哲学。
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迁居海德堡,开始了学者生涯。在认识了卡尔·曼海姆教授后转向社会学研究。
1930年迁居法兰克福,为曼海姆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 第一章 “文明”和“文化”概念的社会起源第一部分 “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起源 引言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对立概念的发展过程 关于德国宫廷观念的几个例子 关于德国中等阶层和宫廷贵族 说明德国中等阶层知识分子与宫廷贵族之间关系 的文学例子 “文化”与“文明”对立中社会矛盾的缓和及民族矛 盾的加剧第二部分 “文明”概念在法国的社会起源 法语中“文明”概念的社会起源 重农主义和法国改革运动的社会起源 第二章 “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的特殊变化 “礼貌”概念的历史 中世纪的社交礼仪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行为变化 关于就餐行为 第一 例子 第二 对于席间风俗习惯引文的一些想法 第一类 关于以上引文所属各社会的概况 关于“宫廷礼仪”(courtoisic)和“礼貌”(civilite) 概念盛衰的说明 关于就餐“文明”发展的概况 关于宫廷谈吐模式的形成 关于人们用什么理由来说明这是“坏的”,那是“好的’、“更好的”行为的问题 第二类 关于吃肉 关于席间餐刀的使用 关于席间叉的使用 对于自然需要看法的变化 第一 例子 第二 关于这些例子和这方面变化的一般评说 关于擤鼻涕 第一 例子 第二 关于擤鼻涕引文的一些想法 关于吐痰 第一 例子 第二 对有关吐痰引文的一些想法 关于卧室中的行为 第一 例子 第二 对于例子的几点想法 对男女关系看法的变化 关于攻击欲的转变 骑士生活概况 注 释 序言注释 前言注释 第一章注释 第二章注释 人名表 地名表 书名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这两个概念的另一个区别:“文明”是指一个过程,至少是指一个过程的结果,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始终在“前进”的东西;而德语中的“文化”,就它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它指的是另一种倾向,指那些已经存在的人的产品。就像“田野里的花”,指的是艺术作品、书籍以及反映民族特性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所谓“文化”指的就是这些。 “文明”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了某种程度的减少,因为它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或者说,应该是共同的那些东西——至少对于那些已经“文明”了的人来说是这样。“文明”体现了某些民族的自我意识。对于这些民族来说,几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界线和民族特性已无可置疑,因为这些东西早就通过他们的扩张和殖民完全确立了。 与之相反,德国“文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民族差异和群体特性。正是德国“文化”概念的这一功能,使它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等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语言的范畴,超过了这个名词最初所表达的一个民族的状况。与西方其他民族相比,这个民族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在政治上取得统一和巩固。几百年来直至今天,它的领土总是被别人侵略或受到侵略的威胁。如果说“文明”表现了殖民和扩张的倾向,那么“文化”则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这个民族必须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特性究竟是什么?”他们必须经常从各个方面进行探求,以维持政治上、思想上与他人的界线。德语中“文化”概念所表达的倾向,所界定的范围以及对民族差异的强调,正与这一历史的进程相符。“究竟什么是法国的?什么是英国的?”,很久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法国人或英国人在他们的意识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而“究竟什么是德国的?”这个问题,几百年来却一直没有平息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对这个问题的许多回答中的一个便是“文化”。 因此,通过“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是很不相同的。德国人自豪地谈论着他们的“文化”,而法国人和英国人则自豪地联想起他们的“文明”。尽管这两种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家却都完全地、理所当然地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了观察和评价人类世界这一整体的一种方式。德国人也许可以试着向法国人和英国人解释他们所谓的“文化”,但是他们却无法表述那种特殊的民族传统和经验,那种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词所包含的不言而喻的感情色彩。 法国人和英国人也许可以告诉德国人,是哪些内容使“文明”这一概念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总和。然而,不管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是多么理性,多么合理,它也是经过一系列特殊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它也是被一种感情的、传统的氛围所环绕的。这种氛围很难解释,但却是构成其整体意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德国人想对法国人和英国人解释,为什么“文明”这一概念在他们虽有价值,但仅是次一等的价值时,这种讨论便失去了意义。 “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往往会与那些仅在某个小群体、某个家庭、某个宗教派别、某个班级或某个“同盟”内部使用的语言有相似之处,对于知情者来说这种语言内涵丰富,而对于局外人来说却意义甚少。这是因为这些概念是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使用它们的群体一起成长、一起演变的,这些群体的状况和历史就反映在这些概念之中。对于那些没有这种经验或没有同样的传统、经历的人们来说,这些概念是苍白的,而不是生动的。 自然,“文明”和“文化”形成的背景既不是某些宗教派别,也不是某个家庭,而是形成这两个概念的社会,是整个民族——或许,最早只是在这些民族中的某些社会阶层。从许多方面都能看出这两个概念与那些仅在某些小群体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有着共同之处,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共同的传统和经历。 数学概念可以同表述它们的那些人无关,三角不用顾及历史便可以得到解释,而“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则不然。 可能是某个人用他所在群体内部现有的语言材料创造了这两个概念,——至少是给现有的语言材料赋予了新的意义;于是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他人接受了其中新的意义和内容,又将其传播开去,并在谈话或文章中不断将其完善,一个传一个,直到它们成为可供使用的工具。人们用它们来表达共同经历过的东西,并希望通过它们互相理解,于是它们成了时髦的语言,成了某个社会口语中流行的概念。这表明,它们不仅符合了个别人的表达需要,同时也符合了群体的表达需要。群体的历史在这些概念中得到了反映,人们也因为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而去使用它们;尽管他们知道得并不很确切,为什么这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意义和范畴,为什么其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和某些新的东西。他们使用这些概念,是因为他们觉得理所当然。他们从小就学会了通过这些概念的有色眼镜去看世界,至于这些概念的社会起源及其过程可能早就被遗忘了。一个概念可以世代相传,但人们却无法将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作一个整体传下去。只要过去的经验和状况在现实的社会存在中还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只要世代相传的人们还能够从这些词的意义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些概念便有生命力;一旦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与这些概念的功能及其所反映的经验相联系的东西,这些概念便会慢慢死去。有时候它们只是停滞了,或者是其中某些特定的范围停滞了,以后又会从新的社会状况中再次获得新的现实意义。人们之所以重新记忆起这些概念,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东西借助过去的词?正得到了体现。 中世纪西方国家用以表达其自我意识的主要对立命题是基督教与异教之间的对立。说得更确切一点,也就是正统的罗马和拉丁语国家的基督教与异教、邪教以及希腊和东正教之间的对立。 在中世纪,西方国家以十字军的名义,正如以后以文明的名义一样,发动了他们的殖民、扩张战争。尽管文明的口号已经非常世俗化了,然而,在这个口号里仍然能听出拉丁语国家基督教和封建骑士十字军东征思想的余音。骑士阶层和罗马、拉丁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是西方国家发展中某一阶段的见证,而这一阶段是西方国家一切大的民族所共同经历过的,关于这一点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当骑士阶层和作为一个统一体的天主教土崩瓦解的时候,“礼貌”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里才有了意义。这一概念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一缩影作为一个阶段和一种模式,对西方社会的教养以及“文明”这样一种特殊的形态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这之前的封建社会。同时,“礼貌”这个概念也标志着一个囊括了各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的形态。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说一个共同的语言,就像在教堂里一样,先是说意大利语,然后主要是说法语。这些语言代替了以往的拉丁语,它们表明,欧洲在一种新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同时也表明,宫廷社会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形成了,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统一的欧洲的支柱。宫廷社会的状况、自我意识和特点,在“礼貌”的概念中得到了表现。 在将近十六世纪中叶的时候,“礼貌”这一概念才有了我们这里所说的那种特征和功能。我们可以准确地确定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个概念的。这一概念的特定意义第一次是在1530年出版的由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所著的题为《男孩的礼貌教育》这一本小册子里出现的,以后便为社会所接受。显然,这本小册子所涉及到的题目在当时正合时宜,因为它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版。到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去世为止,也就是在这本小册子出版后的六年时间里,就再版了三十多次。前后总共再版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十八世纪再版十三次。不容忽视的是还有大量译本、模仿和改编之作。这本小册子出版后两年就有了第一本英文译本,四年后被改编成了问答手册,并开始在学校里被用作男孩的教科书。紧接着出了德文和捷克文的译本。1537年、1559年、1569年和1613年不断有新的法文译本问世。 以院子里解手这样的事情,至少是在这一类为制定模式而写的教科书中,会被认为“不重要”而不提。然而,在这儿它既不是特别既不是特别“不重要”,也不是特别“重要”,它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和其他一切事情一样。 如果今天有哪一个学生提到这类事情,那么他或是在开玩笑,或是太按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教师的话了。一般地说,他至少会以婉转的方式提到这类事情,或许他会微微一笑,以掩饰自己的尴尬,而别人则会以“会心”的微笑来回答他,因为谈论这样的事情多少总是触犯禁忌的。 成年人的行为与这些各种各样的制约形式相符。长期以来,街道,或者是人之所及的一切地方都能用以达到与上面的院墙一样或相似的目的。当某个人有这种需要的时候,在楼梯上、屋角里或宫殿墙壁的挂毯上解手,这并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事情。例子E和F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由于许多社会等级不同的、需要互相依赖的人长期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共同生活在宫廷之中,所以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要求人们进一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自我抑制。 首先是社会等级高的人以某种形式要求或强迫社会等级低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要求或强迫与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进一步控制其情感,即要求和强迫他们放弃某些本能和抑制其情感。直到较晚的时候,当市民阶层与其他许多社会地位与之相等的人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阶层并成为上流社会和统治阶层的时候,家庭才成了唯一的,确切地说,成了培养人们放弃其本能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场所;直到这个时候,子女对家长的依赖才成为推动社会所必须的情感调节和情感模式发展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最有力的动力。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如果今天有谁对人的情感及情感控制结构进行研究并试图对此提出理论的话,往往会满足于将那些对发达国家同时代人所作的观察作为实证材料。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不加考虑地认为,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比如对自己所处社会到处可见的人的情感及情感控制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提出有关人,有关各个社会里的人的情感及情感控制结构的理论:在这一方面已经有许多比较容易得到的观察成果。这些成果指出,在各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甚至是在同一社会不同的阶层里,人的情感控制水准和模式也会各不相同。不论是在对欧洲国家几百年来的发展进行研究,还是对位于地球其他部位的“发展中国家”几百年来的发展进行研究,总会一再地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社会长期朝着某一方向所发生的总的变化中,描写这种变化的专业术语是“发展”,人的行为和经验,由外部强制和自我强制来控制的个人情感以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所有行为的构成也会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变化的解释往往是:自己所处国家的人比以前“文明”了,其他国家的人“不文明”,甚至比自己国家的人“野蛮”。这些解释中的褒贬成分显而易见,不清楚的是其所依据的事实。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就目前社会学研究的水准来说,要对个人的结构、特别是对人的情感控制的长期变化进行实证研究还是非常困难的。目前,社会学所感兴趣的是较短时期内的社会进程,特别是一些与现时社会有关的问题。总的来说,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结构长期变化的问题目前还无人问津。 这本书所要研究的正是这种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各种类型作一个简要的说明,将有助于对这本书的理解。首先可以从社会结构的变化上分出二大类:越来越多样化和统一化的社会发展以及与其相反的社会发展。第三种类型的社会发展是:虽然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某些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既不是越来越多样化和统一化,也不是与其相反。最后,还有许多不涉及社会结构变化的类型。到此为止还没有穷尽社会变化的所有类型,因为还有许多混合类型。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同一社会中好几种类型的社会变化,甚至是几种朝着完全相反方向发展的变化,同时并存。然而,这一简短的介绍已经足以说明这本书中所涉及的问题了。这本书的第一卷所要探讨的是,是否能用可信的材料来证实一种建立在各种观察之上的假设,即在某些社会中人的情感结构和情感控制结构长期地、一代又一代地朝着同一方向发展。这一卷展示了社会学的研究步骤及结果,与之相对应的,是众所周知的物理自然科学的实验及成果。这一卷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那些确实存在的、尚未进行过研究的领域,以及揭示和确定其相互间的联系。 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结构一代又一代地朝着同—方向,即朝着控制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腻的方向发展得到证实之后,又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是否可以在个人结构的长期变化与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之间找到某种联系。这种个人结构的长期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是同方向发展的,即朝着具有更高水准的多样化和统一方向发展的。这便是第二卷所要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长期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社会结构变化还缺乏实证材料,因此有必要把第二卷中的一部分篇幅用于揭示和说明有关这一类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问题是用可信的材料来证实社会结构的变化确实是朝着更高水准的多样化的统一化的方向发展是否可能。回答是肯定的。在第二卷中所谈到的国家形成的过程便是说明这类结构变化的一个例子。 ……


编辑推荐

今天"文明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在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倘若今天西方国家的文明人能够回到他所处的社会的过去阶段,比如回到封建的中世纪,那么他就会所见甚多,他所看到的正是在今天被他斥为"不文明"的那些社会中所常见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 PDF格式下载



埃利亚斯晚年成名,而本书就是埃氏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中世纪到近代西方上层行为方式的演变,通过对社会事实的不断观察,不断检验,并用这些观察到的东西不断的去修正过去的看法.文明的进程形成了一个构造社会学理论,而埃氏本人却更喜欢用进程社会学自称.埃氏是德国人,曾经跟法兰克福学派的曼海姆共事多年所以他们之间的思想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要是当当有下卷卖就更好了,这个版本在二手书市场很贵啊!!!


文明的进程是一本很精彩的作品,论及西方文明我们都会想及近代以来工业、商业、技术等这些方面的发展,然而,本书作者却别开生面从社会生活的礼仪等方面入手,告诉我们一个不同一样的西方文明史。这本书对我们的启发不仅仅在于此,同时,由彼及此,它让我们反观自身一部礼仪文明史,这样,读书的意味就显得更为深厚了。


不错的书,对不同时代的文明行为都有所涉及。思路很清晰,文明的发展历程很好的体现在作品之中。


貌似十几年前的书现在已经显得很老了。。。里面各种案例要耐心看完是种挑战,毕竟,会影响食欲


权利的增长


在埃利亚斯描述中,你会在了解西方的文明是怎样发展的,同时在那些细微的举止的变化过程中,有一种社会学的思维在影响着你......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他的内容很特别,将的是西方的一些文明礼仪之类的,很有趣


关于文明的阐述很有道理。


相当精典的一本书,好多年前在书店买到2,一直没找到1.当当帮了大忙。


属于我喜欢的书,但的确还没好好读。


品相和内容都不错,满意


不错的书,又有活动,买了一堆,慢慢看了


写得很不错啊


文明的进程


挺好的,不过没空看。


便宜,买来看看,开卷有益。


只有第一卷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