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98-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育馥
无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无
从小处着眼,以小处收尾,这是我的感觉.
我没看过正儿八经的京戏,跷这玩意儿更没听说过,根据作者介绍,大致是块实木削成,一端削成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小鞋状,一端伸出片长舌,脚踮起来几乎跟地面成90度跟这长舌绑在一起,类似跳芭蕾舞的那双脚;但是芭蕾舞演员还能不时的双脚平方落地,但对于踩跷的京剧演员来说,在戏台上,这放松的机会几乎没有。
跷是在梆子戏传入北京后,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京剧所吸收,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后几经改革,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对新女性的呼唤,特别是四大名旦的身体力行,创造出花衫戏压倒青衣和花旦戏,跷渐次被废除。
对京剧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京剧最初全是男演员,小脚就成为旦角特别是花旦和武旦为了显示自己的性别身份的一个重要符号;而且在男性的想象里——须知那时的京剧剧作家也全为男性——女性是阴柔的,身段招式也须婀娜多资才是,而这些又全靠一双小脚才能更为生动地表现出来,于是跷作为小脚的象征成为很多男旦必学的功夫。
这本书内容不多,容易读;作者从跷里看出的学问亦不难理解,不必赘言。
我想借机讨论的是,各地的地方戏中其实应该都有性别意义的戏剧。
拿我的家乡山东吕剧来说,多反映的都是刚毅不屈的女子,有的是替老爹打官司,有的是抗婚;建国后一些新剧里,又有李二嫂改嫁等喜剧形式表现出的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
就此看来,水浒传出自山东真一点不虚,也只有山东有这些勇武果敢的女性。
但是,话又说回来,山东女人也是受三纲伦理之害最深的。
因此,我真的有些疑惑,为什么戏剧所表现的性别文化竟与实际情景有如此之大的出入??
关于跷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有志青年而已,胡扯一本书出来,有啥稀罕,现在出书,只要给钱,谁都可以,出版社不在乎作者是人是猪
我同意LZ的观点。。
感觉这本书说是要反映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但是“跷”所反应的社会学意义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即该书所预设的问题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