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知识改变命运

刘县书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0-01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刘县书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面对新纪元的挑战,我们既需要激励科技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推动和建立重视知识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在我们当前的情势下,也是更为迫切和必要的。  这部书中的人物,其追求知识、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是佩服的。我希望,他们的经历能够使更多人懂得: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书籍目录

陈章良“如果不读书,我现在可能只是海边一个捕鱼种田的渔民”解海龙“如果大家都能做一点,某些命运就能被改变”毕思文“爸爸给了我一支‘博士’牌钢笔……”。王兆兰“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的茶艺馆能走向世界……”杨二车娜姆“我喜欢读书,愿意做我们民族的‘文化大使’……”张艺谋“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周礼国“看到火花没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张海迪“芭蕾仙子围绕着我旋转,我觉得自己的梦已经实现了”张胜利“出去是为了回来,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什么……”马景武“从1951年起,我在这个村连扫了三代文盲……”袁隆平“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肖琴 肖燕云一根稻草 两种命运汪智秀“看着早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走’的念头一下子就没了”王玉梅“如果我的好奇心不强,我可能干不成养兔这个事”张和民“保护熊猫,不仅要有感情,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知识”李阳“我一喊的时候,把我生命中很多死亡的东西都激发出来了”……

章节摘录

  张艺谋,原陕西国棉八厂辅助工,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成为国际知名导演。  我21岁时,因为有一些文体特长才被破例从农村招进陕西国棉八厂,因为我的出身不好,能进厂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厂里当辅助工,主要从事清扫、搬运一类的工作,还要经常“掏地洞”,清理堆积的棉花杂质,出来后,三层口罩里面的脸仍是黑的,工作很脏很累,却没什么技术。  业余的时候我喜欢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喜欢中国古典小说,那时候能找到的书也少,《三国》、《水浒》、《西游》、《说唐》都一遍遍地看,到现在对里面的人物也特别熟悉,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去年导演歌剧《图兰朵》时,想到古典艺术、民族特色,心里涌起的很多是这些小说给我的感觉。  我学摄影是在1974年,因为工作之外的无聊,又不愿虚度青春,就想学点什么,后来觉得摄影不错,就买了照相机,又从图书室偷了不少摄影方面的书,吴印咸的、薛子江的、人像摄影、灯光摄影等等,凡是有关摄影的,都找来看,一些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整本整本地抄,记得当时一本两寸来厚的《暗室技巧》,我抄掉了大半本。那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明确,不愿混日子,觉得学摄影是个事儿,一个人在浑浑噩噩的氛围中把这当成了一种寄托。那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到厂工会或宣传科当个“以工代干”的宣传干事。  因为努力,又有兴趣,我的照相技术在厂里开始小有名气,厂里有人结婚,常常会找个休息日把我叫到公园的花前柳下,留个剪影一类的“艺术照”,之后放大镶框摆在新房里,当时在我们厂,谁结婚能挂这么一张照片,就是很有品位了。加上我会打球,又能画毛主席像,便有幸成为当时我们厂里的“四大才子”之一。   如果不恢复高考,我可能真的会成为厂里写写画画的宣传干事,那时候年轻人想出路和现在不一样,除了入党、提干走政治这条路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我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上面这条路想都没有想过,我是车间里惟一没有写入团入党申请书的,那时棉纺厂停电时就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习,每到此时,几百人的车间里退场的只有我一个。1977年高考在我还没来得及想时就溜过去了,等一揭榜,厂里一下子也考走了好几个,我不可能不受到触动,1978年再不考我就超龄了,直觉告诉我必须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学的那点东西又在文革中早忘光了,复习得再辛苦也没把握,于是往偏处想,报体育学院?自己个子矮,喜欢运动却又都是野路子,不行;美术学院?绘画基础不足。正在琢磨时,别人向我推荐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说“课都与摄影有关,你的片子拍得好,一定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我如愿以偿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将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朋友和新的体制环境而改变。  在电影学院,我跟其他同学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年龄大,我差不多是我们这一级里最大的,系里别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小10来岁;二是因为我的入学不是特别正规,因而总有一种沉沉的“编外感”。这两点不同,使我感到压力。  按照当时的行业氛围,我们从摄影系毕业后分到电影厂,还要做若干年的摄影助理,然后才能做掌机摄影师。我想想自己毕业就32岁,再干几年助理,三十七八快四十了才能独立摄影,就觉得不行,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两条路,一是走出电影圈做摄影记者,尽快独立工作;二是转行干导演。  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很少幻想什么,当时我已经着手联系陕西画报社;同时,我从大三开始便自己偷偷看一些导演方面的书。导演班的人年龄和我差不多,陈凯歌、田壮壮……  甚至可能有人比我还大,这也是我想转入导演的重要原因,大家同时起步,感觉可能会好一些。记得当时我是请导演系的才子林大庆帮着开的书目,一共20多本,之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苦读,这期间还试着写了个剧本,请导演系的白虹评点……正是有这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使我以后能很自然地由摄影向导演过渡,而无论是考电影学院还是转导演,开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出路,谈不上对电影或导演的“热爱”,而一旦选择了,我就想把它干好。我应该算是命运起伏比较大的人,20年前的我和现在差别很大。平常我们老说人是有命运的,而在我看来命运是受“机会”和“能力”左右的。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机会”是被动的,要受大、小环境和个人的位置制约,比较难预测把握;而“能力”则不然,在获取“能力”方面,人具有相当的主动性,我想正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进一步把握机会的能力(摄影),才使自己从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出路的工人走到今天的。因而对我来说知识、学习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认为它们是“能力”的惟一来源。而且,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每次我去看父亲,他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学习”。父亲生前常对我不满意,他在家看我的一些访诛,总觉得我文采不够,口才不好,总说“你看人家陈凯歌……”  在“不断学习”这一点上我与父亲非常认同,我总觉得我们电影人其实生活的圈子非常窄小,并不开放,而我们从事的工作又特别需要不断的补充给养、积累知识,因而我们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点滴生活中感悟和表达。对我们电影人来说,这样的学习可能比纯粹的书本上的学习更重要。你必须在与各种人各种事的接触中,敏锐地感受,清晰地体悟,准确地表达,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毅力和勤奋,否则便会走进死胡同,拍不出什么好的影片。1978年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现在,我常常会在好的影片前落泪,特别是一些纪实类电影。生活中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动,我希望在自己剩下的生命里,能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拍更好的影片。  肖琴、肖燕云姐妹俩,湘西土家族人。小学时由于家中贫困,两姐妹抓阄上学。妹妹抓了长的稻草就上了学,而成绩一向优异的姐姐只能辍学回家当农民。我想,这个世界一定有一些时间是美丽的凝固或痛苦的板结,正如多年前那根草被抽出的一刻,它一定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长度降临在姐妹们俩的视线中,长得充满了燕云此后勤苦的读书时光,并一直把她送进美丽的大学校园;而对姐姐肖琴来说,这根草可能更长,放在背上的竹筐里,她从10岁一直背到今天,并可能继续这样背下去……李阳,疯狂英语学习法发明人,来自乌鲁木齐,父母系支边大学生。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1988年开始摸索疯狂英语学习法。1990年毕业分配到西安电子设备研究所工作。1990年-1991年,一年多时间里坚持每天清晨到单位楼顶狂喊英法德日语。1992年调入广东筹建广东英语广播电台。自1994年创办李阳·克立兹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在全国各地演讲,掀起疯狂英语学习热潮。  当我意识到那些人都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我何必在乎他们怎么看我呢,将来我的命运要自己把握,将来的生活是我自己来经历——想到这些,我就开始不怕丢脸了,到后来进一步,我已经把不怕丢脸变成热爱丢脸。没有丢脸就很难受,一丢脸就很兴奋,因为丢脸使我进步。说得简单一点,我叫它变态心理,热爱打击,热爱丢脸,欢迎挫折,别人越笑话我越激动。我给大家演讲时告诉他们,重要的不是现在丢不丢脸,要看将来丢不丢脸,害羞是什么呢,害羞就是为了那些生命中匆匆过客的态度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当我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地喊了十多天后,即使我再紧张,讲出来的也是很漂亮的英文。那时我终于发现,与其站在旁边羡慕别人,感到自卑,不如去放声大喊吧,喊几天几十天就会改变你的命运。  在西安,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间,我称之为我人生6次重要的奋斗中最重要的一次。几乎是365天,我每天到研究所楼顶上等着日出,有时带块毯子,躺着喊,跪着喊,跳着喊。春夏秋冬,冬天我穿着军大衣、大头鞋,雪花飞舞,我在雪花中喊英语;夏天很热,我爬起来,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在楼顶上喊。每次看到太阳,就感觉吸收到无穷的能量,这些能量激发自己去奋斗……  我觉得学习外语不是一个脑力劳动,是个体力劳动。你说了一辈子中文,你的肌肉是完美的中文肌肉,讲起外语来就是别扭。你不会讲,怎么可能学会呢。学游泳的办法是跳进去游吧,那么学口语的方法就是,张口说吧。到底怎么说呢,我们发明了“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练的时候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见了外国人时一紧张,大声就变成了正常声,快速就变成了优雅的语速,清晰就变成了模模糊糊的英语,正好是最佳状态。  “疯狂英语”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它代表一种学习方法,就像疯狂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心理状态。这里英语可以变成法语、德语、日语,包括外国人学中文,它帮助你克服心理障碍。学习任何一种外语都要记住,就是改变你的母语肌肉,使之国际化。……你按照三最法来做吧。当你喊出来时,很多人会说,刚才是我喊了吗?我也能喊吗尹我这么内向的人,也会当着旁边那么多人大声喊出来吗?就这样,当年打开我心灵的钥匙也成功地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他们说:哇,从那一刻起,脸涨红了,很激动,从那时候起,一个美丽的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  今天我还不是一个完全自信的人,还有很多领域不自信,我还在改变。但我现在做的事,就是我十年前的梦想,向全中国普及疯狂英语,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全球去,我所有这些梦想都在实现过程中。  我喊出来的时候只是觉得我需要大喊,因为我一直向往成功,一直向往做一个让大家都感到骄傲的人。一直没有做到,我成千上万次地下决心,在那十年迷蒙的青少年阶段,我一直没有做到。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面对新纪元的挑战,我们既需要激励科技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推动和建立重视知识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在我们当前的情势下,也是更为迫切和必要的。  这部书中的人物,其追求知识、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是佩服的。我希望,他们的经历能够使更多人懂得: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李嘉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知识改变命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