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掠过真实的美利坚

张大军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3-04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张大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使作者印象中的美日图像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它不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丰饶肥沃,还有怀俄明州沙漠地带的荒凉贫瘠;它不仅有好莱坞式的浮华热闹;还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谈;它不仅有纽约大都会的繁华拥挤,还有西部破落小镇的萧索冷清;它不仅有硅谷高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还有中西部农业种植结构的一成不变;它不仅有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居民的斯文在重,还有西部牛仔的粗扩豪放;它不仅有中西部民众的热情善良,还有卡车司机的粗暴无礼;它不仅有富商大贾豪宅的辉煌尊贵,还有街头流浪汉的寒酸苦涩。总之,真实完整的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并常常充满矛盾的美国。作者的这次旅行让我们得以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国,即使仅就此而言,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

  张大军,作者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中原贫困农家子弟,90年代初以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习,21世纪初取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在北京工作。

书籍目录

自序 美国文明的动与静第1天:起点——新大陆的老城市第2天:阿灵顿郊区的家庭晚宴第3天:幽静的C&O运河小道第4天:迷途的中国人第5天: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第6天: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看电影《珍珠港》第7天:有趣的“床+早餐”式旅馆第8天:在美国小镇上网第9天:意大利移民的故事第10天:终于吃到中餐啦第11天:风雨兼程第12天:空阔的中西部平原第13天:肤色决定身份?第14天:在美国人家中做客第15天:乡下人的世界观和道德感第16天:小镇酒吧文化第17天:巡回演出乐队第18天:美国社会中的另一类人第19天:异国闻乡音第20天:“万河之父”——沧桑历史的见证者第21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第22天:打猎人的客房第23天:久违了,城市!第24天:平淡的一天第25天:城市中的集贸市场第26天:它让我感到厌倦了第27天:“为人民服务”的治安法官第28天:天人合一的瞬间第29天:创纪录的103英里第30天:坚持,坚持,再坚持第31天:奥德镇的马车夫第32天:牛仔的婚礼第33天:历史在这里凝固第34天:有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第35天:从军事城堡到州立公园第36天:蓝天白云的诱惑第37天:美国人的排场第38天:美式官僚主义第39天:自由和贫穷第40天:沙漠中的牧场第41天:逆风而行第42天:一览众山小第43天:独立日狂欢第44天:蛇河和雄鹰第45天:在黄石公园野营第46天:“忠实的老泉”第47天:有一种美让人震撼第48天:雄关漫漫第49天:5个人合住一个房间第50天:再创新纪录第51天:以”狗”代车第52天:冰川公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第53天:远足小道旁的“狼牙棒”第54天:带有现代文明印记的古老丛林第55天:雨中骑车的乐趣第56天:一切的政治都是当地的第57天:“双镇记”?第58天:养狗的逻辑第59天:金钱的威力是无穷的第60天:向前,向前,再向前第61天:里帕布里克居民的公益精神第62天:一位女士的葬礼第63天:又是一次新奇的经历第64天:杰西卡哭了第65天:旅行快要结束了第66天:同伴的友谊和母亲的“责备”第67天:世界首富的房子第68天:商业是一种文化,文化也可变成商品第69天:纽约——“有容乃大”后记 走自己的路

章节摘录

  早上6点半钟,我们就从宾馆出发一起去吃早餐。在小镇上一个商店的门口,我们碰到一位刚从洛杉矶骑车到此地的青年白人男子,他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的骑自行车横跨美国的计划,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不久。我们正好有很多与旅行有关的问题要向他请教,于是便将他团团围住,一直问了半个小时,他很乐意地一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由于担心昨日积下的雨水有可能会使运河小道变得泥泞不好走,我们决定弃小路而走公路。最初的一段公路高低不平,只是起伏的幅度不算太大。公路两边的景色和昨天所见到的一样,全是绿意葱茏的原野以及零落散布的农家房舍。只不过今天早上天空中阴云密布,看似要下雨的样子。  骑了大约1个小时后,我们遇到这几天来最艰难的一段旅程。这是一段长度只有6公里左右的上坡山路,而其高度落差为600多米。虽然我们之前也遇到坡度类似的山路,但这么长的上山路还是第一次碰到。往上骑了不久,我的双腿便开始发酸。一路上我不停地鼓励自己要坚持住,有时实在是想停下来歇一歇,但一股要挑战自己的念头又会促使自己继续向前挺进。终于,我在杰西卡之后第二个到达了山顶。我对杰西卡说,我们每个人绝对不愿一个人单独骑上来,她笑言:绝对不会。粗算下来,整段山路用去了大约30分钟,我们自行车的速度降到只有平时的一半。  山顶上的景象倒是别开生面。因修路被拦腰劈开的山体断面突兀地立在公路两边,互相凝视着。公路两旁长着参天的大树,树下面灌木丛生。我们的头顶上柔柔地轻轻地环绕着淡淡的白云,一阵阵凉风吹过,我们有如置身幻境。最奇妙的是,山顶拐角处竟有一处人家,他们的  屋顶上架着高耸的天线,门前还停着一辆小型卡车。我不禁感叹房主人的绝妙选择,这里已经近乎是一片神仙逍遥圣地。  杰西卡和我在山顶等他们5位骑上来,每当他们中的一位快到山顶时,我们便大声为他们加油。我们7人全部汇集于山顶后,一致认为这样下去今天会受不了,于是决定再次返回切萨皮克和俄亥俄运河小道。我们在山顶上拦住一辆过路卡车问路,驾车者热情地向我们解释了到运河小道的路线。  离开山顶之前,我们在那里又逗留片刻以饱览四周的美景。站在山顶上,我们的视野极为开阔,远近连成一片的绿色山谷和山岭尽收眼底,高大挺拔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及灌木铺满谷地和山坡,整片山野绿得让人心醉,阿巴拉契亚山区地势起伏有致,浓郁的绿色也随着地势绵延起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钟灵毓秀让人感叹不已。  我们按照卡车司机提供的路线朝运河方向骑去。路上当然还有很多上下起伏的坡路,但是比起刚刚过去的那一段漫长的上坡路,这些坡路显然要容易很多。由于临时改变了旅行路线,我们不得不时常停下来问路。就这样走走停停,将近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再次回到运河边的小路上。爱里克和我高兴地扯着嗓子吼起来。  虽然小道还略显泥泞,但骑在上面总比不停地爬山轻松许多,再说这里又没有机动车辆,我们可以毫无安全之虞地专心骑车。沿运河骑了不久,一条足足有1公里长的隧道将我们引向漫无边际的黑暗中。隧道名为“帕帕”(Papa),里面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不得不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完全凭第六感觉与前面的自行车保持一段合理的距离,推算起来,这条隧道可能修建于19世纪上半叶或更早的时期,那时尚没有机械施工的手段,隧道工程应该全部由人力来完成。这么一个庞大的人工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在晚宴就要结束时,爱里克的一个大学校友携同她的丈夫也赶过来看我们。爱里克悄声告诉我,他们夫妇都曾在微软公司工作过,由于拥有不少公司的股票,他们在刚刚30岁出头的年龄,却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爱里克的朋友因为前两年要生孩子,便辞去工作专心做妈妈和妻子;而她的丈夫则准备去芝加哥大学读法学院,去法学院的主要目的倒不是读书,而是去放松去享受生活。像他们这种没出大学校门几年,便能挣够足够下半生享用的钱财的年轻人在美国的信息高科技公司里俯拾皆是,年轻的富翁们由于不必再担忧下半生的基本生存问题,他们便会辞去工作,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再在乎挣钱的多少。有人选择去读书,有人选择去世界各地旅游,有人选择把精力全部投入没有报酬的慈善事业,美国高科技产业和资  本市场相结合所创造的众多令人眩晕的财富神话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野心勃勃、志高才俊的年轻人投身于高科技的战场,他们的辛勤努力再加上天才和智慧接着又复制出类似的甚至更大的财富神话。尽管现在美国股市低迷不振,美国信息高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硅谷也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仍有无数青年才俊钟情于神话般的高科技产业。  晚宴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钟,我们不得不互相告别了。真诚的道别和有力的拥抱握手传递着我们一起同甘共苦生活两个多月所培植的强有力的友谊。在回酒店的出租车上,我对爱里克淡淡地说:“一切都结束了,”那一刻,他的脸上写满了我从未见过的伤感。  一回到酒店,我马上给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我急切地向她全盘说出了两个多月的全部真相,心里在忐忑不安地等待她的反应。母亲听完我的陈述,稍稍迟疑一下,然后略带责备地笑着反问道:“那样你不累吗?天气不热吗?”语气中关切远远多于责备,一股暖暖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这就是母爱。    早上醒来已是10点钟。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前神经绷得紧紧的,每天早早就起床,为的是确保完成当天的任务,我都不觉得累。现在完全放松下来,我躺在床上却浑身发酸,懒洋洋地动都懒得动一下。爱里克早巳起床去租车公司领取电话预租的小汽车,因为今天下午两点钟我们要开车去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  起床后,我慢慢踱到酒店正对面的湖边,沿着湖边公路走了两百多米,发现一个乘坐游船环游湖泊的旅游项目。游船环游湖泊一周要花费两个小时,下一次出发时间是上午1l点钟,现在刚好10点35分,时间对我来讲非常合适。我心想从水上观赏西雅图市也许另有一番情趣,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张船票。11点整,游船准时启航。  微波轻漾的水面一点都不寂寞,单人划船,大小不一的游艇、帆船以及双人快艇在湖面上来往穿梭,煞是热闹,成群的野鸭在湖面上轻轻地划水,看样子它们和周围的庞然大物在一起倒也相安无事。头顶上除了静悄悄飞掠过的白色水鸟外,嘟嘟嘟地叫个不停的水陆两栖直升机也赶来凑热闹。游船上的游人不多,只有4位成年人,其中的一位中年妇人带有5个孩子,加上涛涛不绝讲解的导游小姐,刚好10个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序  从2001年5月24日开始,到7月27日止,我和六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美国同学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全程约3650英里(约合5800多公里)的横跨美国自行车之旅。这次听来不可思议的旅行的缘起其实很简单:我的同伴爱里克在2000年年底的时候向我们全班发了一个电子邮件,问有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利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骑自行车跨越美国。我收到电子邮件后,只是略微想了一下,便第一个给他回电子邮件,表示了对这一带有冒险性质的长途旅行的浓厚兴趣。其他几位同学也相继表示有兴趣参与此次旅行。  接下来,我们几个人便一起开会商讨行动计划并选购旅行专用自行车。5月20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正式从商学院毕业。三天后,即5月23日,一行八人便全部赶到此次旅行的始发地——位于大西洋边上的安那波利斯(Annapolis)小城。  我们在安那波利斯停留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便出发了。经过两个多月的风风雨雨,我们一行于7月27日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太平洋边上的西雅图(Seattle)市。随后,爱里克和我又马不停蹄地于次日开车到了俄勒冈州的首府波特兰(Portland)市。我在波特兰只逗留了一天,于7月30日早晨独自一人乘飞机抵达纽约市。至此,长达两个多月的假期旅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老实话,在决定和美国同学一起踏上这一充满挑战的艰辛旅程之前,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现在仔细想来,我当初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也确非出于一时的冲动,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原因之一是内心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我是在中原河南农村长大的,因此对淳朴幽静的乡村生活和优美清新的田园风光有着终生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自1990年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大学以来,11年间我基本上都是在大城市度过的。时光的流逝渐渐在我心中堆起对乡野田园的思念和向往,毕竟那里是哺养我长大并给我最初启蒙的地方,尽管美国的乡村田野和中国的乡村田野有着莫大的不同,但它们内在的韵律和魂灵应该是大同小异。所以说,这次自行车之旅也可说得上是对精神故园的回访。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我对美国文明的强烈好奇。众所周知,美国文明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明,其广博的内涵很难在书斋中和课堂上全部领会。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莫如行万里路。通过旅行来实地观察、思考和体会也同样是了解美国文明内在品格和动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长期浸润在东方文明中的大脑而言,直接地接触和体认也许是避免误解的最佳方法。于是,我便想到用一双东方人的眼睛近距离全景式地打量和欣赏这一新颖、别致的世界。  此次旅行对我个人阅历和视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诚然,旅行开始之前我已经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将近两年。但是,由于生活的区域几乎全部局限在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大城市,因此自感对美国的了解未免过于片面粗浅,心中总是有一种想走出去全面真实感受美国的冲动。在旅途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穿行在美国广阔的乡村山野地区。像我将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地区呈现出种种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景观、节奏和韵律。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次旅行,即使是在最浅显的意义上,我对美国的理解都是零碎不全的。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使我印象中的美国图像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它不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丰饶肥沃,还有怀俄明州沙漠地带的荒凉贫瘠;它不仅有好莱坞式的浮华热闹,还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淡;它不仅有纽约大都会的繁华拥挤,还有西部破落小镇的萧索冷清;它不仅有硅谷高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还有中西部农业种植结构的一成不变;它不仅有东北部新英格  兰地区居民的斯文庄重,还有西部牛仔的粗犷豪放;它不仅有中西部民众的热情善良,还有卡车司机的粗暴无礼;它不仅有富商大贾豪宅的辉煌尊贵,还有街头流浪汉的寒酸苦涩。总之,真实完整的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并常常充满矛盾的美国。是这次旅行让我得八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国,即使仅就此而言,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编辑推荐

  出于对美国文明的强烈好奇,作者进行了这次长途旅行。众所周知,美国文明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明,它广博的内涵很难在书斋中和课堂上全部领会。中国古语有着:读万卷书莫如行万里路。通过旅行来实地观察、思考和体会也同样是了解美国文明内在品格和动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长期浸润在东方文明中的大脑而言,直接地接触和位议也许是避免误解的最佳方法。本书用一双东方人的眼睛近距离全景式地打量和欣赏这一新颖、别致的世界。在旅途的大部分时间里,作者都穿行在美国广阔的乡村山野地区。就像他将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地区呈现出种种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景观、节奏和韵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掠过真实的美利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