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戈尔巴乔夫,等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3-07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戈尔巴乔夫,等  

页数:

157  

字数:

86000  

译者:

张荣昌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有时候我的儿子路易斯会突然出其不意地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譬如,最近就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活着?” 我煞费苦心地搜寻着恰当的答话,后来我决定提出反问:“那么你以为呢,我为什活着?” 他皱起他那5岁的额头,迅速闭上眼睛,苦苦地思索了~会儿,然后他慢吞吞地说:“为了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为了晚上给我朗读故事……为了给我放洗澡水……为了和我玩……” 一种多么美妙、多么富有诗意的生活呀!我感叹着在心中暗想。假如我没有这小路易斯,假如我不能送他去幼儿园,假如晚上我没有时间给他朗读故事,不给他放洗澡水,不和他玩——我的生活就会毫无意义。 “那么你为什么活着呢?”我问他。 “为了玩,”他说。 “嗯,那就让我们玩吧。”我说。 于是我们就玩,或者在前厅玩“爸爸是一匹马”,或者踢足球,或者只玩游戏棒一我记不清了。现在这也不重要了。 我想说的就是:第一,儿童总是提出最重大的问题,完全是随随便便提的。哪个成年人会向另一个成年人提出一个像“你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严格地讲,这是个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对这些重大的问题我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怎么会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一早起来连早饭喝咖啡还是喝茶,我都常常不知道。 第三,虽然(或许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随后我们在一起玩。谁知道,假如路易斯没有向我提出这个(或另一个)问题,我们还会不会在一起玩。是这个问题使一些事情得以运转起来。问题是生活的发动机。一个问题被人们提出来并且开始寻找一个答案,仅仅是这个事实就会激起人的幻想。也许我们在一起玩这个事实,甚至就是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也许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玩。 世界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谁提出了这第一个问题? 上帝吗?哦,不对,不是上帝。上帝说话都用感叹号:要有光!水中要有一个天空!这天空把水分开!天空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哦,如此等等。上帝正是这样说话的。 人类吗?啊呀,人很晚才发问。该隐打死了他的弟弟,上帝因此审问他:你的弟弟亚伯在什么地方呢?这时该隐提出了人类的第一个问题:“难道我是专管我弟弟的吗?”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反问。问得很倔强。 不,第一个问题是蛇提出来的,反正我这样认为。 “……它对女人说:上帝说过:‘你们不可以吃园里树上的果子!” 《圣经》中在这里虽然缺了个问号,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问题:难道上帝真的说了这句话吗? 后果是人人皆知的。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便认识到,他们赤身裸体(这一点他们先前不知道),他们不得不离开天堂。所以我们的全部苦难起始于蛇提出的一个问题——虽然如此,可是这里的苦难是什么意思?人们真的想整天在天堂里走来走去,连自己赤身裸体都不想知道吗? 哼!哼…… 总之,人类从此便不再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提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亲爱的,你正在想什么?外面宇宙中还有人吗?您还有一所无人使用的双铺房间吗?为什么雪是白的?它根本就是白的还是看上去是白的? 或者,用沃迪·阿伦的话来说:死后有生命吗?如果有的话,它们在那里会有能力换给我一张二十芬尼的邮票吗?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对 于我来说,没有比和我父亲在一起玩猜首都游戏更美好的事情了,即我父亲说一个国家并且问首都叫什么,或者他说一个首都,并问这是哪个国家的首都。答对一个问题得到一角钱奖赏,真是妙极了。 这种游戏(有更高的奖赏)历来就以扩大和变化了的形式在电视里播放,人们称它为答问游戏。从前的提问者是迈格莱恩、黑尔门斯多尔夫或库伦坎普夫,今天是由君特·尧赫提问。德国人愿意被提问。这种问答游戏总是让人觉得含有一种异常有吸引力的东西:可以提问的权力;知道答案的自豪;看人家心神不定、竭力搜寻答案的乐趣;好奇心;求知欲。 人之所以是人,第一是因为他提问题。而第二则是因为他想回答问题。 大问题,小问题,这本奇妙的书里的问题全都是大问题。这类问题儿童会提,成年人也会提,假如这不会令成年人感到难堪,儿童们会以为有些事情成年人也不知道: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有战争?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为什么我不能光靠吃油炸土豆条维持生命?为什么妈妈和爸爸必须上班?什么是空气? 为了回答这样的大问题,人们最好去问顶尖人物,去问那些必定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如果事情涉及大问题,那么谁也不会胜过他们。这自然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如果他们不是他们所研究的那个专业的顶尖人物— —他们会得诺贝尔奖吗?如果我们不可以向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几个问题,那么我们要他们干什么用?在哪一本别的书里,人们既可以读到对固体物理学基础的一目了然的说明,又可以读到人类博爱这一重大问题的一个清晰的答案?然后,人们还能从中简明扼要地了解,树上的叶子究竟为什么是绿的,而不是蓝的或黑白方格纹的? 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光躲闪、反问、玩游戏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有一个答案,他们有权提问,否则,他们就会在某个时候停止发问。而这确实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孩子们不再提问题了。 在《小熊哥》里有一段描写,d、熊哥来找猫头鹰,因为它有一个问题;他在猫头鹰的门上看到一个门环,门环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要得到答复就请拉门铃索。” 有一条门铃拉索,拉索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另外写着: “如果不要得到答复就敲门。” JJ、熊哥读完两张纸条之后,又敲门又拉门环,接着他又拉门铃拉索又敲门,最后它大声叫喊: “猫头鹰!我要得到答复!这里是熊在说话!” 那好吧,这本书就是为这样的时刻准备的:这时某人敲门同时拉门铃索;这时某人坚持要得到答复,而不希望别人敷衍自己。这是一本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它也可供成年人阅读——或者供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无论如何值得推荐阅读。 因为它就是为此而存在。 对于这些已经提出的问题,目前在全世界大概不会有更好的回答了。

内容概要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事实上,孩子们总是随随便便就提出最重大的问题,这类问题儿童会提,成年人也会提,假如这不会令成年人感到难堪,儿童们会以为有些事成年人也不知道。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光躲闪、反问、玩游戏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有一个答案,他们有权提问,否则,他们就会在某个时候停止发问。但是,面对这些问题,一般的大人却往往力不从心: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者干脆不知道答案。这样的大问题,人们最好去问顶尖人物,去问那些必定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如果事情涉及大问题,那么谁也不会胜过他们。  这本书就是为这样的时刻准备的。本书汇聚了全球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领域)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回答了由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什么是政治”,就由以色列前外长西蒙·佩雷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之一回答)。就象前面提到的,书中那些天真的问题都是一些“大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成年人也未必知道如何回答。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或是灌输知识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所有的问题的回答都充满了人文精神。他们告诉孩子如何从生活的感悟中正确地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鼓励他们的梦想并激发他们去实践。深厚的学识背景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使作品极富感染力。该书中译本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将于六月出版,作为奉献给孩子的礼物。  人之所以是人,第一是因为他提问题,第二则是因为他想回答问题。这本奇妙的书里的问题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问题,这类问题儿童会提,成年人也会提: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有战争?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为什么我不能光靠吃炸土豆维持生命?……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最好问顶尖人物,去问那些必定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是合适的人选。

书籍目录

前言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电话是怎么回事?不久就有两个我吗?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究竟是谁是发明了戏剧?空气是什么?我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树叶是绿的?……

章节摘录

  为什么1+1=2 ?  恩里科·蓬比里  有一天,我家附近一家小商店的老板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他将满满的一杯糖果放在他的柜台上,并承诺,谁猜中里面有多少块糖果,就把这一整杯糖果送给谁。由于我是数学家,我当然不愿意只是简单地猜一猜,而是要找出糖果的精确数目。可是怎么找?我试图用肉眼估计,一块糖果大约有多大,糖果间的空间多大以及玻璃杯多大。然后我开始计算。但是,可惜我计算出来的数字,跟大多数其他顾客的数字一样,离正确的数字相去甚远。我们可以看出一只果盘里放着4个还是5个苹果,但是,如果十几种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不能同时看出来了。我们更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多少块糖果装满整只玻璃杯。我们的眼睛同样也不能测定糖块间的距离,精确度达到毫米之间。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行。所以我所做的糖果数量的测定试验,没有多大成功的希望。但是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我们数学家如何着手解决一个难题:我们总是要简化一项任务,办法就是,我们把它化为基本数值和这些数值之间的关系——就糖果而言,就是化为糖果数值、糖果间距离数值和玻璃杯数值之间的关系。知道了这些数值,人们才能精确地计算出糖果的数量。  全部数学探讨的就是这样的关系。这在数数时就已经开始了。虽然数数对于我们来说,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里面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原则。数数究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1+1=2?你这样问我。为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必须仔细观察,你在数数时做些什么。你如何数玻璃杯里的糖果?你拿一块出来,把它放在桌上。然后你拿第二块出来,把它放在第一块旁边。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你拿出来几块糖果,你当然回答:两块!在数数时我们在想像中概括这两块糖果,并说这是两块糖果。所以我们就写1+1=2。  从一个物件向两个物件迈出的这第一步是数数的基础,此后便总是这样继续进行下去。你又从玻璃杯里拿出来一块糖果,桌上就放着2+1块糖果。所以我们说“3块糖果”并写2+l=3。所以数数的意思是从一个数向紧挨着的下一个数前进。这个对数字的原则也可以这样表述:以单位1开始,一边数l,得2,一边数1,得3,如此等等。我们数学家认为2是1的继数,3是2的继数,如此等等。因此l+1=2是一个论断,它无非是指2是1的继数。除了继承原则以外,数数时还有别的基本原理。譬如问题不在于你把2块和3块加在一起,还是把3块和2块加在一起。顺序是不重要的。用两种方法你都得到5块糖果。公式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好玩的问题精彩的回答(叶子·相关链接)  估计很多成年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小孩子在一起时,常常被他们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为什么?诸如此类——搞得头昏脑胀,不胜其烦。真希望有像阿西莫夫的“机器管家”那样一个无所不知的机器人来顶替自己,去挨小孩子连珠炮似的问题轰炸。要不,只有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或者少儿百科来打发他们了。  不知是因为德国人天性严谨,还是因为什么,为了回答小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居然劳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架,而这些大人物真的接受了任务,他们既没有被抛来的问题搞得头昏脑胀,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厌烦,更没有敷衍其事。于是,就有了这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的书。  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些怎样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十足好玩,诸如: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小孩子的问题可不一定都是小问题,而常常足够地大,诸如: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会有战争?很多还是很基础性的问题,回答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诸如:我为什么会生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1+1=2?  回答这些问题的包括5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4位化学奖获得者、3位物理学奖获得者,而来自和平奖、经济学奖和文学奖的分别有3位、2位、2位。因为诺贝尔奖不颁给数学领域,编者还邀请了1974年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恩里科·蓬比里来回答“为什么1+1=2”这一数学问题,鉴于菲尔兹奖地位崇高,堪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个做法是很恰当的。而另一个选择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议。回答“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的是乔治·维托尔卡斯,他获得的是1996年可供选择诺贝尔奖,我不知道这个奖项是什么背景,据说该奖于1980年由雅各布·封·于克斯屈创建,旨在对“倾向于西方的政治-科学界社会上具有影响的阶层的”官方诺贝尔奖建立一种平衡力量。维托尔卡斯获奖的原因是在传播顺势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顺势疗法在医学界争议颇大,有的人更斥之为伪科学。就一般的医学观念来看,维托尔卡斯在书中所谈也多少有些另类,至于是否属伪科学,还需专家明鉴。  对于科学方面的问题,书中的回答绝对权威。回答“为什么树叶是绿的”的是罗伯特·胡伯尔,问题涉及光合作用,而胡伯尔正是因为对细菌的光合作用中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即使面对最艰深的问题,科学家也尽量解答得深入浅出。回答“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的物理学家格拉肖在给出最后的答案之前,先带领孩子们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只大塑料碗,装满水并摇晃它,这时移动它所用的力气要比水静止不动时更大。因为我们的地球转动时也不得不带着潮涨潮落的大海,所以地球会转得越来越慢,恐龙的时代一天只有23个小时,而现在是24个小时,将来会是25个小时,26个小时……直至它停下来。难得的是,科学家不但向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也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看待科学、运用科学。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波拉尼坦诚地告诉孩子们:  我们(指科学家)就像童话里的魔术师,再也不能停止我们自己的魔术。……所以当我们谈到对科学的监控时,问题并不在于停止研究,而只在于你和我用新的知识干什么事情。我们是利用爱因斯坦关于把质量变成能量的知识去制造原子弹,并用他们去杀人,还是利用这种知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愉快?做出这个决定的,不只是科学家,而是整个社会,是政治家们,是所有的人们。噢,当然儿童除外,因为你们必须先学习,了解世界如何正常运转,然后你们才可以对应该改变世界上的什么作出决定。  恩里科·蓬比里在做了一个“2+3=5”的证明题之后,鼓励孩子们挑选一些好书来读,因为,数学像一座有无数花卉和植物的花园那样丰富多彩。接下来的一段话则至为动人:  然而你永远也不要忘记:不管这门科学多么美好,它并不就是一切。世界上有更重要的事物,尤其重要的是人性。我本人是一个拥有残疾女儿的父亲。她虽然耳聋而且弱智,却是一个神奇的人。我从她那儿学到的有关生活的知识,比我从童年时代开始至今所学习的全部数学理论还要多。  来自和平、经济学和文学等领域的获奖者的回答同样精彩。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政治家西蒙·佩雷斯推崇的不是拿破仑那样声名显赫的军事家,而是不用暴力达到政治目标的和平政治家甘地。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韦瑟尔回答“为什么会有战争”的提问时说,宗教、爱国主义也许是好东西,但如果走向狂热将非常危险,“甚至使纯洁和美丽的东西变得丑陋”。他告诉孩子们:  我希望,在你们的梦境中不会有什么战场上的胜利。相信我吧,真正的荣誉不是在那里可以获得的。战争意味着一切可能的事物,但是荣誉肯定不在其中。  在和孩子们对话时,这些大人物显得相当坦诚,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麦克法登在解释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时,抱歉地说道,世界是不公正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人类是自私的。这恐怕与中国两千年来教导孩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异其趣,但如果它更接近事实,为什么要向孩子们隐瞒呢?孩子们终将长大,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更美好,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了解人性,更知道人类在哪些方面是不完美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世界才有了改变的可能。难道不是吗?  总之,本书问题好玩,回答精彩,让我这个大人也受益匪浅。而且我觉得,千万不要把它定义为一本童书,更应该读它的绝对是成年人——书中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常识性的,然而,现在我们最缺的不常常就是所谓的“常识”吗?


编辑推荐

  为什么1+1=2?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有时候小孩子会突然出其不意地向我们提出一个个问题。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能够精妙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自然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如果他们不是他们所研究的那个专业的顶尖人物——他们会得诺贝尔奖吗?这是一本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它也可供成年人阅读——或者供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无论如何值得推荐阅读。  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钰  编译一本诺奖获得者答儿童提问的书,实在是别具慧眼,美不胜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致上西方的精英们的最好一面是什么样的风景。  ——文学家 王蒙  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有了这些东西,孩子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  ——哲学家 周国平  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大人和小孩都值得一读。小孩有“天真的问题”,但常常得不到“权威的回答”;大人有“权威的回答”,但常常想不到“天真的问题”。  ——科学哲学家 吴国盛  这是一群名符其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孩子们撰写的科普文章集,既有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有社会科学的问题,而他们回答的问题都是真正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别看他们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面对孩子的问题,仍然要使出浑身解数,因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能随口提出真正的终极的问题。而这些最聪明的人,居然能把这些问题讲解得那么透彻、明晰,而且通俗易懂,让孩子们也能明白。这正应验了这句话:“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  这是一部可以作为知识性读物典范的图书。在《评价知识性读物的七个标准》中,我们曾经谈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在某种程度上,结论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并非必须是勿庸置疑的。”读过这本书,你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参与这本书的作者有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似乎无所不知的渊博学识固然令人敬服,但更令读者感动的,是他们的那种谦逊和热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但是营养十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人格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买给姐姐家孩子的,本打算让我姐跟她家娃一起看。但我姐太懒了,所以我就跟她家可怜的娃一起看了。她家6岁的娃看了之后能跟她爹妈讨论阳光啊,环保啊什么的,接受程度不错,让我吃一小惊。书的内容很有意思,有很多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说得清楚明白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让专业大师说基础问题是个了不起的想法。这本书适合大人孩子一起看。而大人在与孩子同读前最好先自己偷偷摸摸读一遍,把已经麻木的认知弄弄清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