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陈志华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4-0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陈志华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按历史顺序,介绍外国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建筑。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本优秀的外国建筑史基础读物。

书籍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讲 公民的胜利 第二讲 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第三讲 面包和马戏 第四讲 拱券革命 第五讲 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讲 无情世界的感情 第七讲 文明地域扩大 第八讲 新时代的曙光 第九讲 畸形的珍珠 第十讲 市民的客厅 第十一讲 “伟大的风格” 第十二讲 摇摆与妥协 第十三讲 自由·平等·博爱 第十四讲 古典与浪漫 第十五讲 方生未死之际 下篇 第十六讲 从自然神崇拜到皇帝崇拜 第十七讲 四达之地 第十八讲 宗教的象征 第十九讲 敬慎者的家园 第二十讲 敢于输入也勇于创造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汗来说,确实是长了不少的见识,至少,现在出门走走看看,不免会对那些形形色色的建筑多了几分了解和兴趣。
  前几章对古建筑的描述更为精采,可是从哥特后期的就读起来甚为枯燥了,我也是草草读了了事,之后也不能记得多少了。这类的书我以为少了图片还是不行的,虽然现在的互联网可以让人很快的获得相关的信息。


  这本书的图片注释毛病很大 有的注释错误 有的注释含糊 没有具体说明建筑的名称和地点
  
  比如
  
  第22页 两幅图片 左边是意大利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雅典娜神庙,又叫谷女神神殿。右边是西西里岛 akragas 的协和神庙
  
  第23页 是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赫拉神殿(Tempio di Hera)一号
  
  而作者根本没有说明
  
  第42页 作者注释图片“罗马大角斗场鸟瞰”,整章文字都讲罗马城的那个角斗场,其实这张图片不是罗马大角斗场,而是位于克罗地亚西部的普拉竞技场(Pula Arena),普拉(意大利语 pola)位于伊斯特拉半岛 (Istria ) 南端 建于公元前2世纪 1918-1947年属意大利
  
  第85页 作者注释“法国罗曼式教堂” 其实这是德国沃尔姆斯教堂(dom worms)
  
  第140页 图片原注释“耶稣会的传教活动” 其实这幅天顶画的名字叫《圣依纳爵升入天堂》The Apotheose of S. Ignazio
  
  第77页,图片中是耶稣,注释居然说是“天使画像”
  
  第228页,图片中是纽约的圣三一教堂,注释错误的写成波士顿的三一教堂
  
  第70页,图中是西班牙塞戈维亚的古罗马输水桥,但该书无注释
  
  第38页,图中注释为圣彼得堡高利津医院,其实该建筑位于莫斯科,外文名字叫Golitsyn Hospital (Голицынская больница),建于1796~1801年,设计者是Matvey Kazakov(1738-1812)


  三年前在地坛冬季书市上随手捞了这么一本,谁知却成为了我有生以来读的第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而且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它---在这之前所有有关建筑的书我都是敬谢不敏的---简直快要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读它的次数大约在《红楼梦》和《教父》之间。因为它我爱上了西方的古典建筑。罗马也成为了我一定要去的地方。当然去的时候要把这本书带上。


  大学时对建筑兴趣大增,于是花了血本买了中国和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两本书,如获至宝。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说,通俗易懂的表述和引人入胜的讲解,自此我爱上了古建筑。去年去欧洲旅行,坚决带上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所到之处的建筑,也让我从这些建筑中读懂了历史。


  对于我这种建筑学白痴来说是本很不错的启蒙书,能学到很多东西,浅显易懂。后记写的很有意思,让人看了有点心痛,还有点无奈。


   我不是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但我对建筑自小有着兴趣,苦于找不到一本介于大众和专业之间的建筑知识普及的书,直到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如获至宝,大喜过望。
   距第一遍看已有两年多时间了,这次重新看,发现仍有许多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地方。虽然名词术语很多,但带着插图,或是上网搜索图片,术语也就迎刃而解。
   外国古建筑和中国古建筑最大的不同的便是材质,古希腊开学的石头,奠定了又石为本的材质,而中国喜欢用木头。石头本来不易损毁,这也是帕特农神庙能挺立至今的原因,但石头还是经不住欧洲战火的摧残,许多建筑烟消云散。中国的木建筑最怕的就是火,“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造价无数的琼楼玉宇顷刻间便付之一矩。相比之下,外国古建筑以石为主是迫不得已的先见之明。
   从书中我看到了外国建筑技术带来风格的发展,柱式、拱券、帆拱、肋架券,至此外国建筑的技术已发展完毕,风格在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发展,五种柱式、穹顶、拱顶、券洞、券柱、希腊十字、拉丁十字、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整本书就像建筑史的一场盛宴,令人流连忘返,惊叹于外国建筑师的夺天工之妙手。
   这是本值得珍藏的书,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建筑是个门外汉又感兴趣的话。
  


   我写下这个标题,又给了“还行”的3星评论,真的有些感慨。
   看到那么多人追捧这本书,我只能说:也许它不适合我这样苛刻的读者。因为,我不喜欢看太“通俗”的作品。
   这本书也许适合一般游客去国外旅游、当看到现实建筑时的伴游读物——其准确性和趣味性也难讲。
   从建筑科普的角度讲,我觉得还不如王受之那本《世界现代建筑史》有价值(我对那本书的意见见另文)。
   图片价值也寥寥,跟旅游书图片差不太多。
   总之,我从这本书获益极少,而我不耐烦保存鸡肋似的书,所以搬家时就送人了。
  
   谈建筑而谈得好的书,国内能看到的真不多。也许没有译过来吧。所以我说“猴子称大王”。


  的确,很不错的书,蛮早买的。
  
  感觉其实选书是一个工程,你需要对你打算花给这本书的时间和精力有个大概的估计,也或者对你想找什么样的书有个概念,是对某个领域有个大致把握还是深究某一点要素去钻探。
  
  这本书相对系统地对国外的古建筑作了介绍,涵盖面较广,当然,如此丰富的建筑时空领域不可能在小小一本书中包罗,也不现实。
  
  不过,这本书给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人有了个总体有序的接收过程,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领会到自己想深入的更进一步是什么方向是它的重要价值之一吧。


  陈老先生的书,内容易懂,叙述方式也很活泼,记得还是在乡下的同学家里读完了,每天无所事事在屋里乘凉,也只有看看书能解解闷


  http://drewjet.blogcn.com
  
  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插图本)不免有虎头蛇尾之感。但就常理而言,要在一本三百余页的排版稀疏而又有数百幅彩图的小册子,把“世界”建筑史讲明白,显然是很难的。当然,陈志华先生自己在后记中也不否认,他们这一代人是如何被时代耽误的。
  
  我国国内有一大批年龄如陈志华先生者,受的是建国后的大学教育;任教后则经历数场风波,而能继续在今日发光发热的,恐怕也只能被学界当作“前辈”而非“大师”供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志华先生的“后记”甚至比他的正文更要打动人心。我不对正文感冒,也许还因为我读的并不是他的专著吧。
  
  陈志华先生承认他对外国建筑史已生疏多年。我读罢全书,则认为这并非他的谦虚之辞。从该书各个部分的比较看,欧洲建筑部分占去了四分之三的篇幅,非欧洲建筑只能匆匆在六讲内过完;这样的结果是,非欧洲建筑首先没有重点介绍,反而走马观花,一个一个列举出来罢了。其次,非欧建筑部分的插图颇有不尽文意甚至不合文意之感;总之,读者在这之后会对非欧建筑基本没有什么印象。
  
  陈志华先生自知缺点所在,也知如何去弥补。他说,他的这本建筑史——或者说他的建筑史“讲法”——非就建筑而论建筑,乃是结合着社会与历史来谈。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已经尽可能地消除其中的理论痕迹了。不讲建筑理论,那除了建筑美学,自然也只剩建筑的语境。我大胆推测,陈先生并不清楚西方艺术史学史的脉络,所以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暗合了一种艺术社会史的取径。由于国内大多建筑学学者不读史,被时代耽误的陈先生在该书的行文中当然不免缺乏史学之素养,可是他的“建筑社会史”的讲法却能在建筑界独树一帜,足见当前我国跨学科人才之缺乏。
  
  但我想陈先生既然可在建筑界树立其名望,必有其过人之处。他研究乡土建筑的几本著作我未曾读,故此我也不敢再多有妄言了。
  


  如果你喜欢建筑,即使不理解什么是斗拱、檐柱,这本书定不能错过。
  如果你喜欢历史,即使从前未曾关注过建筑史,这本书定不能错过。
  如果你喜欢旅游,即使对建筑名胜一无所知,这本书更不能错过。
  它带你远行,带你驻足,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
  
  我读此书过程中,好奇而兴奋。心里慢慢勾勒出著者的形象。(怪我寡陋)
  然而读到后记,心中更是一惊——著者太谦逊了。
  
  听听这段作者的自述,差点令我潸然泪下:
  
  “拨乱反正之后,我才有机会亲眼看一看我讲过多少遍、写过多少遍的外国建筑。我曾经几乎为它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我第一次登上雅典卫城的时候,泪流满面,咬紧嘴唇才没有哭出声来。连续在卫城上呆了整整四天,恍恍惚惚,好像什么都看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到。我在卫城所体验的,哪里只是天上宫阙般的建筑群,更是雅典公民为独立、自由、民主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放射着英雄主义灿烂光芒的斗争。正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斗争,开启了西方辉煌的文明。”
  
  有了这种体验所著的书,每一章都恐怕是融了心血写下的,尤其是前面大半部分的欧洲古建筑讲解,不能不说是王冠上镶嵌的珍珠,它们的光泽令此书更加熠熠生辉。
  
  我此时只恨自己没能早读这本书了。


  我这两天正在看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感觉蛮好,觉得长了不少见识.这本书术语不多,很适合我们这种外行看.我感觉他文字比较中正平和,有他那个年代的老教授的厚实基础.但也有个人的倾向,满有趣的.不过我到底是外行看热闹...
  
  我看<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的时候,其实有个疑问,到底陈志华先生有多熟悉这些建筑呢?建筑史他当然是精通的,但建筑到底不能只看书和图片,非得要亲眼看到,而且熟悉实物才能写得实在吧?要不终究是隔了一层. 看他书后的自传,似乎没有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的经历.(他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我粗粗翻过,隐约记得也是个短期的旅行吧.) 其实我很想看他讲讲西班牙的建筑,但这本书里头关于西班牙几乎是空白,我猜想他是不是没去过那边所以不能写呢?
  
  看了他写百花大教堂那章,起了兴趣,可惜他写得太少,所以又跑去借了专门写盖教堂顶的<圆顶的故事>.这本也很有意思.本来我是想看着催眠的,谁知道他写得好像推理小说一样,害我追着看伟大的皮卜到底是怎么样不用拱鹰架盖圆顶的追看到半夜.
  


  最近有些浮躁
  好多很好的文字,呵呵,明明知道应该读,眼在专注,心,往往,已游离
  抽下这本买来已很久的书,
  竟然,竟然,饶有兴趣的读下来了
  而且
  ,真的
  会收益良多
  


  买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和《中国小品建筑十讲》,就没有钱买着一本了,觉得配合《风格的特征》看这本书不错!


楼主,第3页,雅典卫城鸟瞰图里面1-10 的注释没有,可以补充吗?


1 山门 2绘画陈列室 3 雅典娜神像 4厄瑞克忒翁庙 5 人像柱廊 6 帕提侬神庙 7 酒神剧场 8欧迈尼斯柱廊(帕加马国王名)9 希罗德阿提库斯音乐厅 10胜利女神庙


十分感谢楼主


楼主,我觉得P12也有硬伤。P12第一行“它是希腊本土上最大庙宇”(它是指帕提农),但离帕提农几百米处的雅典宙斯神殿长107米、宽41米,共有104根科林斯柱子,每根柱子高17米、柱基直径1.7米,建于公元131年。所以书上这句话,或改成“它是希腊本土上现存最大庙宇”、或改成“它是希腊本土上公元前最大庙宇”、或者加上“之一”的说法。


那一章是讲古希腊建筑,而雅典的宙斯奥林匹欧斯神庙是古罗马时代修的,科林斯也是古罗马最常用的柱式,我觉得改为“它是古希腊本土上最大的庙宇”更好


楼主英明!


就学术背景来讲,王受之远没有陈志华专业。


背景会坏事


建筑业余爱好者的旅游书


同意你的看法:)


由于国内大多建筑学学者不读史,~~~~~~他的“建筑社会史”的讲法却能在建筑界独树一帜,足见当前我国跨学科人才之缺乏。
倒是很有见地!


不知兄台是何专业 不过个人觉得 在建筑史方面 一本二十讲的 如你所言 通俗读物 非欧部分少于五分之一也无甚大碍


anyway,我对非欧洲建筑不感冒


仅仅是作者本人涉猎范围内的20讲,不是建筑全史。就算给我这样的人扫扫盲吧


米米乔,你的视野把我吓住了....


感人的书评!决定立即去买来一读!


是哦,《园顶的故事》我也读过。。虽然有些建筑上的原理还是不明白,看看那曲折的经过,还是相当有意思呢


那你还给5星,给得太廉价啦:)


古建筑20讲里的建筑,都是在建筑史里占比较重要位置,有标志性的。
西班牙建筑,主要在高迪,有点偏装饰,所以排不到TOP 20。
这跟陈先生有没有去过那,没关系。


楼上说得极是。作为薄薄一本普及读物,此书能承载只能是西方古建筑主线部分。而西班牙……只能算非主流了。至于高迪,他就只能算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了。而且也不归在古代的范围。


楼主的本人觉得有点片面 陈先生在很多书中都表示由于书篇幅的原因不能将所有的建筑都详尽介绍 就包括中国建筑史那本书也是 本来内容是很多的 但由于大学教育不能完成其内容 故删了一部分 而且想要了解也不是只凭基本书就能知道


所谓圣贤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按照你的观点历史老师不把所讲的东西活过一遍岂不失去了讲历史的资格,社会学的教授也不能把社会看个透再回头讲学或做研究,即使是建筑史里也还有很多建筑、园林湮灭在历史中不知所踪,想全部亲身经历几乎不可能做到。学术界有学术界的承传方式,遵循这个传统做常规的学术研究是没有问题的。后记里,陈老也谈到了一些这方面的原因。想要获得真正的智慧,也不是能从书上得到,LZ不妨自己去走走。


来给LZ平平反。大家似乎误会她的意思了。
她一开篇已经作为门外汉给了这本书以及陈老师本人好评。只是顺带提了提自己的想法。
我也很能体会LZ的意思,在不同的章节,陈老师对于某些建筑样式的措词都会不一样,难免会给我们生搬硬套之嫌,感觉作者自己没有充分消化;其次,图片跟文字,在很多时候也没对上,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看起来小有吃力。
但是,白玉微瑕,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对陈老师的学问精神的敬重,以及对这本书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


我们学校图书馆有借,呵呵~~~


我们也有,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


我在旌旗网守了一个月,买到七折还是六折的,嘿嘿……


当时一口气买了这本和那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在旌旗网守了一个月,买到七折还是六折的,嘿嘿……


聪明,以后有闲心自己也着这样


三本里,个人觉得你没买的这本写得最好,呵呵


是吗,只有去图书馆借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一点《风格的艺术》


都买了,确实觉得有点贵


k.J说的不错噢,这本非常大气


毕竟国外的东西更难一点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先买的小品建筑,然后越看越兴奋,趁着八折的时候一口气全买了.总体感觉还是楼的好一点.还配合买了两本,一本是<丰子恺谈建筑>,还有一本是宋航的<古墓>.觉得这个系列很适合我这样的外行,看了挺激发人的兴趣.


丰子恺。。。sounds great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