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

娜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5-7-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娜斯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娜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去了美国,就在纽约一边谋生一边闲看美国各种文化风景。1996年起,她开始为《三联生活周刊》写《纽约明信片》专栏,用比较轻松的语言写发生在美国的“文化事”。这些所谓的“文化事”其实很日常,日常到看电影、看话剧、看体育比赛、参观美术展览、逛书店、泡图书馆2003年,她的专栏文章结集为《东看西看》,涉及媒体、音乐、饮食、书籍等方面,依然是那些看似轻松的“文化事”。《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是她的第三本著作,延续着她的文风———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没有任何文化负担,也不在乎任何文化权威,不怎么深思熟虑,常常是随意的记录。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分别发表于新京报“大家”版、《万象》、《读书》、《书城》等,题材五花八门,北欧的建筑、艺术家马格利特、昨日的电影、眼前的花草等,按“旅行与旅途中的阅读”、“电影笔记”、“视觉笔记”、“记忆与想像中的花园”分别归类。  对于一个勤于写随笔的人,旅行和阅读无疑是最容易启发灵感的。娜斯的阅读独到而挑剔,在《美味———性,冒险,激情?》一文中,她把《厨室机密》一书读出了另外一种美味之外的味道,她认为作者伯尔顿在书中想表达的不仅仅是美味,而是如何引发一种生活态度。  “电影笔记”和“视觉笔记”则是娜斯书的重点,也是她关注的主要“文化事”。其中最值得一读的就是《吃在电影院》。这组文字把那些和吃有关的电影进行了一番全程式的梳理,这些菜单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光看名字就让人垂涎。从美食到男女,从东方到西方,从吃到撑死到饥饿难耐,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世态百相,差不多尽在其中。个中的丰富性和种种矛盾,又怎是一种简单的口味能概括。

作者简介

  娜斯,原名娜日斯,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学过理科也学过文科。1990年赴美,爱荷华大学文科硕士,也学过一阵艺术与设计。在纽约一边谋生一边闲看各种风景,最后成了其随笔写作的基础和特点。已出版《纽约明信片》、《东看西看》。

书籍目录

前面的话旅行与旅途中的阅读在那里幽灵与日光同在巴黎的月亮独走桑塔菲再遇尤瑟纳尔美味——性,冒险,激情?卡帕——一场奢华的传奇记忆樱桃沟想到茶,想到西湖电影笔记孤独的老虎“银幕之爱的初夜”转瞬即逝的春天故事五十年后,现次小城之春情诗三种与电影三个让国女人观看《让娜·迪尔曼》一个拾荒者的豪华拼贴吃在电影院之一:感官折盛宴之二:饮食女女之三:爱欲情仇之四:食意绵绵之五:杯中风景之六:餐桌上的当代美国之七:社交晚宴之八:厨房奏鸣曲之九:绝对呕吐之十:饥饿难耐视觉笔记面向大海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浮世尘身维多利亚的秘密流水居阿尔阿·阿尔托:寻找人性的现代空间花之画及其他记忆与想像中的花园感觉一只水果她的花园(书)当欲望遭遇植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食万粒豆?给我一棵树咖啡雅片大麻茶我的玫瑰香——代后记

章节摘录

  是到美国后,才更加体验到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的种种区别。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法国人,提起对方都有嘲讽之态,一是文化颇多不相同,一是都觉得自己的好。当然这种冲突跟阿拉伯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不可同日而语,带种戏谑成分。法国人在巴黎一见到穿大裤衩持可乐罐的就知道是美国人,美国人一提法国人就是他们那说英文的怪口音和“古怪”逻辑。  但是,一提精致生活和优雅审美,美国人就又对法国孜孜怀恋了。时装、美食、小电影,在有些人看来,巴黎的月亮更圆。几年前《普罗旺斯一年》的畅销,就是英美中上阶层的“法国梦”之体现。《普罗旺斯一年》作者彼得·梅尔本是一位广告公司高级主管,和太太每年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度假,一直对那里恋恋不已,因缘际会,买下了一座老石屋,于是辞了职举家搬到那里去做神仙——当然以其写出全球畅销书的结果来看绝对是英明之举。彼得·梅尔的文笔继承英国幽默小品的文风,行文机智,他在书里讲法国乡下的美食小馆,讲风雪夜到邻居家做客吃得“肉醉”,讲装饰老石屋的种种经历,也讽刺法国人的不讲效率,总之基本是英美文化对法国文化的观照:有情趣,讲享乐,却没有效率,不通英美的“情理”,一边让读者馋欲大动,一边又让读者哑然失笑。本来英、美、德的中上阶层就爱到普罗旺斯度假,这样一来更是蜂拥而至,还都要跑去看梅尔夫妇修缮的那座古屋,结果彼得·梅尔“采菊东篱下”(这里可能该是“采葡萄于东篱下”)的隐居生活大乱,不得不搬离了那座让他们爆得大名的乡间别墅,现在住在美国纽约的长岛——一个毫无特色的美式郊区。可是,这里没有人会来按他们的门铃。  最近,又有一位美国作家出了本写法国文化的书,叫做《从巴黎到月亮》(Paris to the Moon)。巴黎是美国人心目中的浪漫之城,是美国人受文化熏陶的光明之城,从托马斯·杰佛逊到亨利·米勒,从海明威到詹姆斯·鲍德温,精致优雅的浪漫巴黎一直在美国想像中占重要的一席之地。亚当·戈普尼克的《从巴黎到月亮》应该说是上个世纪这传统的最后一支恋曲。  亚当·戈普尼克是《纽约客》杂志的签约作家,他学美术史出身,成了艺术和文化批评随笔作家,在《纽约客》上写随笔评论多年。在书中他也讲到了他与巴黎的缘分——号称从八岁起就想住在巴黎——图片中的巴黎。青少年时跟家人第一次去巴黎,用他的话说,他爱上了法国女影星杰奎琳·比赛特,也爱上了巴黎。两年后,他又带了女朋友去巴黎,这个女朋友成了他的妻子,而且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他的妻子。在纽约定居发展事业之后,他们又开始做他们的巴黎梦。这是一个有点与时代脱节的梦:在一九九五年,巴黎已经不是世界最注目的中心。纽约代表着未来,伦敦被视为欧洲最有色彩的都市;巴黎,还有法国模式,都被视为行不通,不管你觉得多么遗憾。  但是有梦的戈普尼克比较幸运,因为《纽约客》杂志一直有美国作家写巴黎的传统,所以对戈普尼克要搬去巴黎写回的东西有兴趣,加之戈普尼克的妻子在写剧本,住在哪里都行,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觉得如果此时不去以后不会再有机会,于是,在上世纪末人人都往纽约跑的时候,戈普尼克一家却从纽约搬到巴黎去了。  结果、是一支巴黎文化的恋曲,也是一首略带感伤的挽歌。有些老套——美在它的老套,得失皆在它的老套。  ……


编辑推荐

  “喜欢翻书喜欢观影,喜欢走路喜欢看画,喜欢植物喜欢美食,回头一看,都在本书中有些反映,就算得是也没愣头愣脑瞎欢喜一场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