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5-03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钱穆  

页数:

3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而上无父母,下无子女,仅夫妇两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婴衰虚之疾。远近名医,百药罔效,病情日见沉重。一日,十八世纪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示敢启口,恐不听从,又滋责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苟可从者当无不从。纵或实不能从,亦为无责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谓:“君病殆非药石可疗。…… 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本书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本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1年定居台湾。

书籍目录

一、前言二、七房桥三、五世同堂四、先祖父鞠如公五、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六、怀海义庄七、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八、先父之病及卒九、先母来归十、先母寡居十一、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十二、先母之卒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无知。越三十六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八,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因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


编辑推荐

  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无知。越三十六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八,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因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PDF格式下载



写信请朋友推荐几册书,大约一年后,朋友在回信中提及:钱穆的书值得一读。尤其是其中比较闲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适合你这样的散人看。
于是便买了。这月十七日下单,二十日上午签收。当时正在读《先秦文化史讲义》,无暇它顾,就搁置在书桌一侧。午时用完餐,坐回书桌前,许是这几日睡眠不好的原因,一直昏昏欲睡。此时再读文化史,只怕睡意越来越浓,因此便开始翻检《八十忆双亲》。
书一开阅,便不能释手。由午至晚,几忘天寒。晚餐匆匆食罢,又跑去床上读。读到夜间十一点,实在抵挡不住困意,只好关灯入睡。但也是睡不着的,神魂颠倒之间,都是书中所讲的治学、读书之要。如是辗转一夜,次日起床,略微处理些工作上的事,又开始继续阅读。只至此日午时,一册终于读完。累计时间,约在二十小时左右。但若说此书的影响,却足以贯我余生。
实际上,初知此书之时,我原以为是类似汪曾祺《人间草木》那样清新的文章,读完才知道这纯属妄加揣测。由此推及,读一本书之前,还是以默默为上策。
钱老的著作以前读过几本,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湖上闲思录》等等。其中以《政治得失》为接触钱老之始。当时一册在手,也如读《八十忆双亲》般,接连几天食不知味,心中所思所想都是书中内容。但这些书籍,或是历史专著,或是哲学研究,或是人生触感,内容不涉钱老生平。孟子说知人论世,先去了解一个人,才能正确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我却是本末倒置的作法。不过钱老的书读几次都不会生厌,因此却也无妨。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文如其题,先写乡里之事、父母兄长之恩,后写求学、治学、交友。读前者,眼睛数次湿润,遥想钱老少年时之清苦,几有身受之感。读后者的收获是最大的。求学之路漫漫无尽,路上支叉却多,怎么才能找寻一条最为直接的路,这是所有读书者都切需知晓的核心所在。我以前也曾思考过读书何为,如何读书,但又总想着我之读书意义可能就在于消耗时光,因此读书之道从未形成系统。这三日神思沉浸于钱老读书方法中,对于读书又有许多新的想法。
读书须确乎志向,如我此前那般以消耗时光为目标,怕终不能有所领悟。宜日夜鞭挞自己,时时勤思、刻刻不缀,再加之广览群书,方能在大体上有所知。于此大体之中,再择一自己感兴趣者而深研,自然能有得。国人素来爱盛赞通才,然而通才非孔子、东坡等诸人能当得,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循此一道的好。若钱老聪慧异于常人,到老来还是发出了再不能进的感慨,况乎于我。又有研讨论辩之说,曹丕曾云:文人相轻。我到觉得还是相轻的好,可以促人深思,转向自己找问题、找解决方法,由是三番五次思索驳辩,方成一家之言。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是哉此言。
读书究竟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若不能为已所用,书读再多也无益。钱老以书修身、以书处世、又以书育人,终此一生,皆与书打交道。即使新亚初建之时世事繁忙,其读书治学之理念精神也靡刻不存。转念当世,诸多教授学者日夜为之奔逐的非利即名,慨其世风,夫复何言。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的连贯性极强,由少年而中年,由中年而老年,尽诉几许相交之人,几多身历之事。其中许多人,若胡适之、钱钟书等,在此书中见到,又是亲切又是感慨。还有许多人,钱老已忘其姓名,已记得当年事件。实则人至老年,回首检点一生,能记住的也无非是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与物。能被写在书中,皆是机缘所在。按此连贯性,有心的人还能从中看到历史、文化之变迁、思想之变化、学术研究之渊源。其泱泱乎一册,已不能用回忆录来定之。


钱先生之学问,仰慕久矣;钱先生之为人,却所知甚少。此等差错,实在有违史迁“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之雅训,更不副亚圣“知人论世”之灼见。
所以,书到手后,如饥似渴读之,如狼似虎阅之,如江河决堤,一贯而下。钱先生之文,因其早年熟习古文家之华章,晚年又遍览理学家之宏论,其妙不可言,其简净雅致,自然不必赘谈。而先生所奉献之人生,虽自谦为“一书生”,然个人与时代之潜沉俯仰,亦是波澜壮阔,人才秀出,让我辈徒生艳羡,只唤奈何!
先生治国史,亦是承续中国历来史学之传统,以“人”为中心,“事”则叨陪末座。回忆录亦是受此理路之沾染,而颇具“人情味”。《师友杂忆》似钱先生所摹写之人生百态图谱,乱世中之人事纷繁,经由先生一番拣择与饰画,无不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各色师友轮番登场,各自唱一曲、吼一嗓便下台歇息,各人之情态声调,则纤毫毕现,活灵活现。先生中小学时代相识之瞿秋白、刘半农、吕思勉、钱基博,以及大学教书时所遇民国时大部分名学者,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耳熟能详?尽管先生的评骘难免个人色彩,但先生毕竟为史家,所谓客观公正,非信口雌黄、刻意歪曲之辈所能及。先生赞誉亲近之人,有钱基博、顾颉刚、陈寅恪等先生之辈;而先生之微訾,则归冯友兰、胡适、熊十力等先生之流。由先生之好恶,亦可见文史之学,颇能让人温柔敦厚、疏通知远;而哲学一途,则让人好高骛远、风发意气。人常谓文史哲一家,实则文史一家,哲学与之终有不契。
先生念父母、怀师友,其温润恻怛之情怀,常浸润笔端,而使先生之文颇显厚重。先生对父母感念之深,自不必言;对师友之敬谢,则更袭中国传统文化之悠久传统,师友之鞭策垂训、切磋琢磨,正是所以助我辅我之力量,先生“自念于学问凡有所得,亦悉赖师友相辅”,并云“孤陋独学,岂有今日”,亦可见常怀感恩之心、交流之愿,乃能成为大家。
先生乃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盖无异议。然先生对教育教学之贡献,颇为潜晦而不为人所知。先生迫于家计,未上大学,便开始做中小学教师,并数次担任中小学校长。先生之教育方式,颇具特色,书中例子甚多,可为当今教育之重要参考。而先生一九三一年赴北大任教后,则对大学与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对比,先生认为在中小学“师生相聚,俨如一家”“总觉此心之安”(145)“视校事如家事,有问辄直吐胸臆,不稍隐避”(147),“但一进大学,则感觉迥异”(145)“学校是一主,余仅属一客”(149),并云“予自入北大,即如入了一是非场中”(157)“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159)。可见先生倾心于中小学之生活,而对大学之体验殊为不惬。而彼时中小学之教育,大多私立,且甚自由,许多名家都曾在中小学任教。念及今日,则又添一叹。先生于教育事业,最大贡献则为创建“新亚书院”,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于香港所谓之“文化沙漠”,辟成一“文化绿洲”。今日新亚乃归属香港中文大学,彼之深厚之人文蓄养、浓烈之传统价值,大陆大学与之相比,其差距不啻霄壤。
先生于社会感受既深,于教育情感既切,然非谓书中不存个体之人生。先生幼年时候,颇为淘气,有令人捧腹之事若干;及至年长,亦有许多山水之雅兴,纵情山水之中,先生之仁智更见清纯;先生一生亦跌荡,数次遭受劫难,先生虽平易述之,而当时之凶险,则易想见,此正孟子所谓“动心忍性”之际乎?
展览先生之书,知人,知世;知性,知天。


选修现代新儒家课的时候,老师说起往届有中学时便读完钱穆先生的所有作品的师兄,某次在课堂上登台讲评钱穆先生生平思想关怀的时候,竟然情难自抑,泪洒讲桌。当时听到这段故事,心里也有相当的震动。一来颇有一些遗憾,不知道这会为了前人动情如此的师兄是何等样人;二来却是生生的对钱穆先生生出了九分的敬慕。《师友杂忆》这本书却是另一位我十分喜欢的老师在课堂上所推荐的,他说这老人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有趣。真的到了翻开这本书,却差点放弃。一点点琐碎,一点点平淡——不是那种能让人欲罢不能的文章。后来在成都遇到地震,在震后的恐惧之中,再翻开这本书,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安然,混沌的心,得到了一个庇护之所。钱先生在回忆自己的治学生涯,带出的却是一个星空灿烂,大师咸集的时代;还有那个时代的学人们敦厚诚谨的为人,满怀深沉情感的为学。那何尝不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世界。其中一节,钱先生回忆《国史大纲》的撰写,说他当年本不愿做这件事情,因为一来自己没有这个计划,二来写通史是十分重大的事情,不可以随心所欲,敷衍了事。后来之所以又同意了,却又恰是因为战时混乱的中国,不能不有一部完整的历史,以此向国人展示文化延续的脉络——对于钱先生,《国史大纲》乃是义不容辞。不由联想到前不久南方周末上刊登了聂华苓女士纪念柏杨先生的一篇文章,内有柏杨先生早年致聂女士的一封信,提到他的一部通史著作在大陆的出版,说版税的问题可先不作考虑,只要能让大陆的人看到该书即可。这是这些历史家的执着和关怀,带着这样重的情感,一字一句,才能有千钧之重。让后生晚辈们,不能不被感召,不能不以他们的关怀为关怀,生出一定要守护他们的守护的勇气。


只看了师友杂忆部分,无限追慕那些如群星般璀璨的风流人物,他们的学问、他们的风骨、他们的理想,只恨自己不能生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钱穆、胡适、陈寅恪、顾颉刚。冯友兰、汤用彤……他们不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真正的士,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惜一切,可敬可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钱穆在中小学里学习教书的经历虽然占的篇幅不多,但是给我的感动尤其多。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吧!


名人的回忆录一般都不错,钱先生的也不例外。《八十忆双亲》虽然薄,但情深意重,个中分量十足。《师友杂记》洋洋洒洒,更加佩服大师的记忆力,看来治学,没有个好脑袋瓜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幸亏现在有了计算机和网络,让俺们有事尽可以问百度。杂记中大师在宜良北山岩泉下寺写《国史大纲》,寺中的方丈颇为有趣。先是想方设法使大师出钱而自己沾光吃荤,后来又打算借购茶之机揩油,据说还在附近成家。出家人的牌子到他这里又倒了一块。当年看汪曾祺的《受戒》,其中的和尚娶妻纳妾吃荤,后来著名的罗永浩也说过某方丈的三个小老婆都开奔驰。现在想想还真是,从明清小说中就常常看到寺庙藏污纳垢,和尚贪财好色杀人越货。再说大洋彼岸的牧师骚扰女信徒等等也是一时的热门话题。看来出家这种形式主义真是要不得,不过这似乎也不妨碍宗教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支柱。《后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异教徒去了趟罗马,发现主教们都是衣冠禽兽之徒,可天主教却在各地蒸蒸日上。于是他得出结论,确有上帝在保佑天主教,遂成为虔诚的教徒。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大师记叙第一任妻子只有寥寥数笔,而第二任妻子也常给“余妻”的评价,到了最后的伴侣胡美琦,下笔温柔不少,常见到“余夫妇”的字样,莫非老夫少妻更加恩爱?想想大苏说王闰之常说“老妻”,而甚喜朝云,看来还是有点传统的。


这书大学时粗略读过一遍,虽是文言,个别字句时有不懂,但并不影响书中情感的渗透力。
今天在医院输液,又把《八十忆双亲》看了一遍,尤其读到最后一章作者回忆母亲悉心照料病中的自己,惋惜和母亲“相疏之日多,相亲之日少”,感叹晚辈散于大陆而不得见,希望他们了解家族的往事,拳拳深情真让人感动。
中国现正经历着与传统的日益割裂,家庭也快速小型化,这本书值得在为房贷、为买车忙碌的年轻一代好好体味一下家庭亲情。


不愧大师作品,读之回味无穷,觉得好,但是细说起来,又不知道如何说起,谈几点最突出的感受。
一、读八十忆双亲,如读史记之列传,充满瑰丽传奇色彩,让人无限遐思,心向往之。
二、读师友杂记,如读春秋,知人论世,微言大义,含蕴深远。
三、民国时代,人文荟萃,让当代人无限艳羡,很多大师级人物出现在书中,可供当代人亲近。


 读书当知言外之意,写一字,或者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为写。遇此等处,当运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
  
  
  故知学问向前,在遥远之进程中,自不免许多意料不及之枝节曲折,错歧复杂,有违初心者。
  
  
  人生最大的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式一短处。
  
  
  余告诸生,学问贵自有所得,不应分心与他人争是非。若多在与他人争是非上分其精力,则妨碍了自己学问之进步。
  
  
  因念凡属流行人间者,亦各有其所以然。尤如中医中药,岂得以己所不知,轻以不科学三字斥之。又如国人读《论语》,两千余年,人人读之,然岂人尽得《论语》书中之妙理。高下深浅,自在读者。一语斥之,亦仅见斥者之无理耳。
  
  读书当一意在书,游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故《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读书之亦如游山,则读书自有大乐趣,亦自有大进步,否则读书是吃苦,游山是享乐,则两失之矣。
  


20多年前读过。虽书中的很多细节记不清了,但钱母的沉稳贤淑却深烙在心里,挥之不去。

如今再读,既羡慕钱穆身边的文化氛围、又感佩他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得故事讲来款款有致。


好书。忆双亲为人正直勤劳养育情重,忆师友教诲良多友谊深厚。


我在三联书店看到这本书当时就买了,一分钱的折扣都没有,根本等不及在网上订。这本是给同事订的。钱穆是“三钱”之一钱伟长的叔叔,他以往的作品学术性比较强,这本书看起来相对轻松,主要写自己的父母、求学、教书的经历,半文半白的叙事可能使文言功底稍差的朋友读起来有点费劲儿,但只要你拿起来就放不下。如果自己或是孩子能遇到向钱穆这样的老师,那真是一件幸事。


这本书展示了一个很真实的钱穆先生。
也可以说是对读者的一种福利了。
作者把他这一生的经历都写了出来,所以,读者不妨顺着钱穆先生的足迹来学习历史,学习中文。
我们如果能够按照他的这种经历来挖掘的话,确实能够避免走不少的弯路。
而且他看过的书。认为不错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这可比当下流行的一些网络帖子,告诉人们必须要看什么什么书之类的要实际很多。
还有就是,钱穆先生的成长历程之中遇到了不少的名人。包括小时候的一些同学、老师,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在书中,作者把记忆中的事情都如实的写出来,也让我们可以从侧面对于一些名人有了一个更多的了解。比如他小学中遇到的吕思勉老师,刘半农同学,瞿秋白同学等。他们小时候的事情还挺好玩的。
再有一个,一个历史学家讲述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具体如何去体会,如何去判断,那就看读者自己了。
书中的作者的感情却是很饱满,也很真挚。对于写作,我们能够借鉴的有很多。
我认为,读书最主要的还是要从书里面学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论是讲哲学的,讲知识的,还是讲故事的,只要能够启发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能够产生联想想象,甚至产生共鸣,这都是好书。
另外需要提醒一点就是,这本书是半文言的形式写出来的。如果对文言文没兴趣的话,那还是考虑考虑吧。


钱穆先生堪称真正的国学大师。今天的学术界已经不可能有这样的大师了。读该书,相信可使我们这些后学能在喧嚣的闹市中沉下心来,好好地思索。该书展现了钱穆一生的求学、治学和生活状况,是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及大师艰难的一生的写照。钱穆的作品文笔好,朴实,显示了其恢宏的特点。其著作《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都是很不错的著作,很值得我们年轻人看。本人比较不赞同的是,其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显得太高。每一种文化各有其特色,但也有其弱点。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博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这是看过的最好一本文言文回忆录,虽是文言文工,但阅读没有任何困难,文言文用字精炼。钱穆文史大师写的回忆录真不一样,很多事情廖廖数句就诩诩如生,其间很多治学方法、处世态度,对现代社会的看法,生活方法很多都值得学习,现在中国社会这样的大师还有吗?
很羡慕钱穆大师从小到老能有那么多的“奇遇”,也许正是因为其自身的勤学有为,才能吸引同样的人群,物以类聚,果然。售书广告用得太俗了,什么小学文化,那完全是一种不必要的噱头,大师的书根本不用如此,解放前人的知识底蕴很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我的老爹小时候也进过私塾,现在还有很多的语句随口就来,真不一样。


看了觉得温馨,似乎很有一些传统生活的味道.虽然里面不乏颠沛流离生活的描述,更多的倒是一些人情之间的温暖.个人觉得<<八十忆双亲>>要好一点,比较简洁和节制,感情也较为真挚.


读完此书,真的是令人感慨,除了对钱穆的景仰之外,此时彼时的学术氛围也大有不同。在无锡县立高小教书时,督学来视察,钱穆居然不讲课文,讲的是夜里所得形声字之&#34;右文”,督学居然格外欣赏。另外,以一中学肄业的学历能登上大学讲堂,也是奇事。只有允许创新,才有大师。


三联出版的钱穆先生的作品还是很不错的一个版本。书的内容不多说了。书的纸质也很好,如果说苛刻的要求的话只有一点,该书的封皮画面很喜欢,但是书的皮面因为近似白色又没有加膜,所以极易变污。最近一直在关注钱穆先生的全集(九州版)有一点感想:三联或是商务出版社有关钱穆的书籍价格上是比较合理的(其中九州的价格高出很多原因我自然不是很明白,所以不妄加评说),第二,看到其他买家的评论说九州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我没有买过九州版的,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很希望出版社能够为大众着想,学术的最高境界是服务于大众,书籍也是这样。


这本书放在床头反复看了好多遍,特别喜欢,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看着钱穆先生的回忆就像经历一场读书、做人的洗礼,在轻松中体会文人的可爱与气节,虽然是半白话文,我依然看得精精有味,让我有想穿越进入那个时代冲动,文人墨客、诗词歌赋、踏青郊游、教书育人、探讨学术,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总之,是缘分让我有幸遇到这本书,让我在物欲中保持一点清醒。


钱先生的文字简约情深至诚,对双亲对友人都是一片真诚,让人感动,读这本书还可以了解到先生的学术历程,值得认真读。


这是我第一次读钱穆先生的书。在这一套书当中这本书是最最充满个人情感的作品,因此我先从这本书开始读起。现在读到一小半,就如同一位老人家在娓娓道来那些过去的故事,亲切又感人。看那时候的文化学者,为师的从师的,都是书卷里的儒雅风范。如果各位鉴于业余的读书水准,推荐从这本书开始走进大家,感受那种不一样的阅读氛围。


以前在单位图书馆借阅过,后来一直想在当当上买,一直缺货,但忘不了这本书,现在终于抓住机会买了下来,呵呵。钱穆治史,对其现实的人生当然有很大影响。1949年时选择抛妻弃子去香港,在今日看来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他读《论语》,会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印证返求,诸如此类,不仅是出色的读书人,更是富有智慧的行动者。


钱穆先生很好的一本书,能够在文字和学术上获得很好的教益。


读此书,能使人明缺求学之路的艰辛以及坚持的重要性。既能窥见
历史之演变,亦能使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道路!


好书就是这样百读而不厌杨绛说西方有些人每过几年就要重新读一读“堂吉诃德”每读一次就会有一种新的洗礼有许多新的收获与感触也能将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新的规划和理解我想这一做法也适合钱穆先生的这本小书。在我阅读过的三遍里这种感觉异常强烈。所以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读书的中国人都该读一读这一本小书。


传统其实不可能延续下去了,那只能看传统文人的极品文字了。钱穆作为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人,用温和、理想的心态写了他的一生,中国人该认真看的。


学监四部,著作等身。钱宾四先生台北的素书楼是陈水扁拆的,大家知道吗?


此前在微博频频看到大学导师提到钱穆,于是买了这本书。读了十页左右,深感在20几岁的年纪读有点早了,封藏了


读钱老的书,始从晋如兄。开卷顿觉感慨良多,钱老之为人乃至治学,都令人慨叹。只是吾辈只有缘读书,而不能从学亲临教诲实是憾事。钱老于旧人旧事尝记于胸,亦可想见其音容。而内心之柔软与善良,读书之刻苦与好学,对学生之殷殷教诲,拳拳之情,仿佛眼前。


读了这本书之后更加了解了钱宾四先生。他在当时的学术界好像是孤独的,他是最传统的学人,却孤独了,中国文化的悲哀一如些了。书是文言的,但不难懂,稍有基础就可通诵。也是本励志的书、有关学习的书。


一天半搞定,大致了解了钱穆先生的生平与著述,半文言语说,真的很高兴看见这本书


一直认为钱穆是史学泰斗,却没想到他儒释道都是涉入颇深的。学问,一通百通,最后拼的就是境界了。钱穆父亲的话是对的,钱穆的前世一定是读书人。


钱先生是我尊敬的先辈学人,他是小学老师出身,确做出许多学术的成绩。他也经常以此勉励后辈,勿荒废光阴,人生当自励。他的人生回忆,给人许多的思想。


字体嫌大了些,但是内容确实好。钱穆大师的文字艺术,要膜拜。是经朋友推荐买的,还不错,价格再低点就更不错了


钱穆大师作品,值得一看。


挺敬佩钱穆老师的,也挺喜欢他的书的,经典。


钱穆先生的书,喜欢


钱穆的书,赞!!!


因手头有一册钱穆先生的国史新论,也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看到印刷、排版、纸张的质量都不错才想到再买一册老生的三联版图书的。看到陆灏先生的看图识字,知道了这册书,正好当当搞活动,马上收入囊中。


钱穆的其它论著看得一知半解,唯有此本书是看得比较通透的


简短的文字,透露出儿子对父母的思念和真挚的爱。尤其是经过艰难岁月的老人,对父母、师友的爱的理解更真切感人。


钱穆的回忆录,这里面有教育学生的法子。


大一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借看过,从此开始注意并喜欢上钱穆先生,怀念那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代。


钱穆老人这部书写的很感人。


仔细品读,耐人寻味。崇敬的心看钱穆


钱先生的书看得人萧然泪下!先生的人格值得钦佩,还有先生的师友!


平平常常的日子,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凡凡的人物,经钱先生委委道来,婉如亲历,亲情如诗,友情如歌,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恬静。合上书,闭上眼,梦亦香甜。


父母恩,手足情,乱世家贫里的平常心。师长教学如桑蚕吐丝,历历在目,打动人心。
钱老的书深厚宽广,我功力浅,经常要查字论典,读得慢。唯有这一本,深夜里一字一句,入心入肺。


忆来平淡,却是感人。坚定不与政治掺和,实在是有人生的洞察力。准备接下来再读钱先生的其他作品,期待中。


教育家、历史学家的一生自述,与众多大学者的点滴!


此书没想到魅力那么大,初看书名没啥,后来读着却放不下手。
还记录了不少当时的历史,挺有意思的。讲了下自己一生做学问的脉络,读了那些书,写了哪些书。


宾四先生之书当是好书


也只有在民国那种环境下才会出现这些个大师,另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从这本书里,可以窥见许多民国的人,民国的事,这是细节,而非宏论。


大师文笔,无痕无迹


八十岁半文言忆及自己的亲人故友,以学者的文笔严谨叙述上个世纪开初那些年里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故事.眼前似乎也显现出江南的另一幅生活及山水,似中国的水墨画,清雅,恬淡,悠然


大家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总是平淡、朴实无华。读大家,所感只有和蔼可亲,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却字字含情,句句有爱。平实的语言饱含真情,简单的语句发人深省!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大师的炼成需要家庭的熏陶,需要虚怀若谷的孜孜以求。


同时读的除这本外还有牟宗三先生的《五十自述》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都是写那几十年岁月的。
钱先生是亲切平和,牟先生是是孤峭瘦冷,胡是文人的浮华骚艳。

书中追忆的点点滴滴,虽然可能只是了了数语,却让人感动。大学问,真性情。


一个博学老人的人生回忆,最重的一个情字。


在老人平静含蓄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百味!值得一读!


人到八十再来回味人生,别是一番滋味


非常好的一本书,看大师如何治学做人,比之当今,远不如那个时候呀,无论是学术还是学者。


这本书在大学时从图书馆借来看过,非常不错,收到后重温了一下,还是一样好看!


先生的文字总是于寻常中蕴温情,读先生此书,似重游当年故地,不仅了解先生生平,亦可体会那个年代


三联的装帧和印刷以及审美一向有保证,此书从书品上讲已经值得收藏。

从内容上来说虽然属于文言写作,可是比较浅显,一般比较偏爱古典文学的人都能不费力的看懂。


钱老的书真不错 数的质量和很好 封面设计很温馨 差不多快买齐啦!


能与其他一些大家的回忆进行对比,了解当年的好多人和事,不错。


回忆了自己的往事,有点难懂


钱老的回忆文章娓娓而谈,异常亲切,有知堂风格,值得一读


从书中可以窥见钱先生的为人、治学之态度,值得一读。


一是如果古文功底不好,建议不要买。二是真如题所言,前辈的历史也是一面镜子。三是弱弱的地说一下,前辈也有炫耀的地方哟。呵呵。


或许是买给若干年后的自己


书本身就不用多说了。购买后发现书脊开裂、封面严重污损,反映后当当很快给换了一本新的,服务态度非常好。赞一个!


书刚看了个开头,特别喜欢那种半百话、半文言的写法,很亲切的文字。


钱先生的学问功底自是深厚。但最见性情者,我以为还莫过这个小书。反复咀嚼之,颇有多得。此次印刷开本稍大,文字内页非常精美工整。三联的书,依然是独步书林。值得收藏,品读!


淡淡地文字叙述=着那样的年代那样一段故事,给人以浅浅的感动。喜欢


父母是上天对我们最大的恩赐,所以要倍加感恩和珍惜


很向往那个年代的学者,真的是很单纯,就是以学胜人,真的如同华山论剑,飘逸,洒脱,公平,字里行间彰显气度。注,为半文言体的。感慨鲁迅先生提倡白话文。


很早以前就想买的一本书 现金买到手了 是一本不错的书


非常好,很喜欢这本书,给周围的人看,都很喜欢。


钱老署文,平淡隽永,细细咀嚼白话文,仿佛置身当年。正大家。


二十世纪最有修养的大师,不仅开阔眼界,而且有利于个人修养。


老前辈的文字,值得看一看,看了才能知道中国的历史,即便是文字没有白话文通俗易懂,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文字朴实,感情真挚,语言明快!


老派大师的文字,平淡耐读,情真意切


文字精致,感情丰满。感动。


钱先生的文字让人心很静,很平静的享受阅读的乐趣……


大师就是大师,书的内容有保证;
好出版社就是好出版社,书的质量有保证。


钱老是为国学大师,在当今人心浮躁的世界,读读钱老的书,为让心灵清静下来,使传统的东西会满满得以回归。自从读了《人生十问》就喜欢上了钱老的书。


钱先生的书准备都收入囊中


很喜欢这种感觉,这类随笔,钱老的书每每看来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喜欢


发现知识反刍之后,很多书想读,可是读的速度比较慢,刚入了钱老和余英时的书,有待慢慢看。


书很赞,作者是大师级的。只是有些文言夹杂


以前在书店翻过,亲切自然,现在终于将它收入囊中,三联的书,可信赖。


大师的书,不得不赞啊,很好


1.书的质量很好,三联从来过硬
2.看大师的生平,揣度其治学之道,好书!


是朋友推荐的书,买来看了,很好!!


5年多前博士开学典礼那天老师推荐读的书,有益人生。


钱先生的书多读一些,看看怎么为往圣继绝学啊哈哈


书很好,发货有点慢。


这书我在图书馆借来看过,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就买了来收藏,三联的书质量都不错,我很喜欢


虽然只是一本小书,但是老先生的很多人生感悟都在其中,很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