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吴焕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吴焕加  

页数:

44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吴焕加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讲授外国现代建筑史,曾著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科学史话》、《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论现代西方建筑》等。 吴先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科技发展、建筑大师、社会思潮、历史大势,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并独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更显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吴焕加,192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及建筑历史教学。曾在罗马国际文物保护中心研修,在美国耶鲁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世界建筑》杂志编委会前主任。著作有《外国近现代建筑科学史话》(商务印书馆)《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合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雅马萨奇》、《欧美建筑外观与环境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20世纪西方建筑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公司)、《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东南大学出版社)、《西方现代建筑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建筑作品有辽宁闾山历史文化风景区山门与景点建筑群(指导),山东广饶历史博物馆。

书籍目录

序第一讲 世界建筑史的新篇章第二讲 伦敦水晶宫——现代建筑的报春花第三讲 巴黎铁塔——结构科学之光第四讲 摩天楼第五讲 继承与创新第六讲 探索者第七讲 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摇篮第八讲 柯布与密斯第九讲 赖特与流水别墅第十讲 时代大潮第十一讲 联合国大厦及其他第十二讲 现代建筑与地域性第十三讲 混沌之维——朗香教堂第十四讲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与雅马萨奇第十五讲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第十六讲 巴黎蓬皮杜中心与高技派第十七讲 表演艺术的殿堂第十八讲 后现代建筑第十九讲 恣肆无忌:解构与狂放第二十讲 缤纷世界,缤纷建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和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一样不过相比之下,看中国我更看得明白点,外国的还是接触太少,而且流派太多


这就是传说中的铜版纸印刷么······???质量很好,印刷清晰,作者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学建筑的童鞋和对外国建筑感兴趣的银们不要错过哦!


之前买了不少这个系列的中国古建和现代建筑,外国的更受启发


原价69元的书,不便宜,全铜版纸印刷,里面拍摄角度和设计师介绍都很不错,值这个价钱。握在手里很舒服的感觉,上批买进的陈志华的那本古典建筑还没看,先看的这本,到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建筑,可国外的曼哈顿区的那种能在阳光的热气中作为碟片视系的场景就如一块奶酪般飘浮着永恒的香味。照片中那些在高楼中不系安全带的有艺术家气质的施工人员,流水别墅里那一块块动人的石头,中秋之夜,我在沙发上迅速地翻看着这本书,电视里正放着欧阳应霁的访谈,他在那古色古香的厨房里与听众们一起剥碗豆,人们都习惯于叫他生活家,贴上太多的标签,其实他更愿意享受自己成长的过程。
昨天是911十周年,十年前我惊叹于拉登那用航空气油攻击的精妙,甚至到厦门九州大厦去考量钢结构的具体受力感,767能切断钢承重,航空油能烧透阻燃物。这十年之间,其实我并不那么坚定地相信这些东西,我一直以为是不是基地组织有派了MKM在大楼里的关键点进行事先引爆或事先腐蚀,这十年时间我们一直在怀疑这个世界的合理性,看到一场又一场的战争,这十年期间我们空闲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攻击是不是真如报纸上所说,从美国人用三颗导弹攻击大使馆时的剪切直到卡尔文森号访问香港都不断地让我感到愤怒。
十年前,当朋友短信告诉我世贸双子受攻击的时候,我打开电脑视频直至看到双子塔楼的轰然倒下,那个时候建筑学已是一个不再空泛的概念。布什讲出那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时候,奥巴马在今年才实现了承诺。
翻开这本书,世贸大厦永远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章节,尽管它不过是一个被摧毁的建筑,却是一个最有知名度的建筑,建筑成于永久也成于毁灭。
这本书我用了半小时全部翻完,给了我再一次重新审读这个世界的机会。


图文并茂,现代建筑扫盲,推荐


详细分析论述西方建筑史中近现代部分的历史背景和巨变的来龙去脉,不是以风格而划分,而是建立在时代大环境之下,是s建筑史课本的强力补充


买过DK的类似书籍,正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建筑的历史以及流派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作者也是业内比较有名气的一位教授。本书的第二讲和第三讲和建筑意中的某些文章一模一样。就是介绍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的那篇文章,。本书唯一的缺点是价格太贵,并且也没必要用铜版纸来印刷,带着这个好沉好沉!!这个是真的。像个外接移动硬盘那么重


对于了解世界的建筑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之这本书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帮助,因人而异吧


老师推荐的书,买了仔细看了看,确实不错,适合建筑、城规、园林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设计史


书的纸质很好!建筑的发展史介绍得很不错!学建筑的值得一看!


三联书店出版的书一向是好书!这本书是清华大学的吴焕加老教授所著,除去大量的知识性专业性之外,像这样优美的仿佛是散文一般的文字,在这样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著作里实在是不多见,真的是写得非常用心!真的是好书!


学现代建筑史,看后收获很多!


二十讲的系列丛书,还不错


像讲座一样的书,有条理,主题鲜明,很有深度


印刷相当不错


书是好书啊


插图精美,喜欢!


纸张非常好,看着非常舒服,内容也很好,讲解很全面


书的质量很好,图片也不错,感觉还是薄啊。


这个系列,都有了,最后一本。


写得比较通俗,我这样的非专业爱好者能看下去。内容嘛,感觉不够详细,可能是现代西方建筑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短短二十讲实在是很难讲到位。相对来说,书里面的图片不是很好,小部分图片有点模糊,而且有些文字里面讲到的建筑没有配图。


翻到了央视大厦的图片,原来是外国“狂放”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应该是西方人创造的作为东方人应该好好扫扫盲值得一读


内容就是大学课堂老师讲的,当做入门看看不错~当当的包装真的很好~


这个版本挺好的,没记错的话还有一个版,写作角度很客观,总结也很好,而且写出了发展的客观原因所在,是本好书


比较通俗易懂,对我教学很有帮助哦!


HHKK


图片有点小,图片再多点就好了。书的装帧还是不错的。


有看头,不错


纸张印刷到文字我都很喜欢


质量很不错,内容也好..


2344e


系统性不足,但是几位大师总算都没漏掉。比较浅


一半目的是收藏。还有,可惜了现在用铜版纸印刷了,没有保持原有古旧风格。


这本书还行真的还行啊真的真的还行


教科书意味还是强了些


文/黄大走在北京的街头,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联合国”中,因为抬眼望见的几乎都是西式的高楼大厦,如果这时你刚好在CBD或者燕莎一代,身边再经过几个外国人,就更增添了你的错觉。再听听周围工作、居住的社区、写字楼、商厦等的名字,什么US联邦公寓、建外SOHO、CLASS、SOLANA、NAGA上院、朝外MAN、当代MOMA、格拉斯小镇、沿海赛洛城、纳帕溪谷、左岸公社、等等,如同每天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之间穿梭往来。在中国的其它省份,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也基本大同小异,街头伫立的几乎都是似曾相识的外国建筑外观翻版的楼房;无论是写字楼、商铺还是住宅项目,都要弄个罗马柱或者尖顶,窗户加个弧形,外墙整片的蓝绿色大玻璃镶嵌。中国传统式的民居、建筑物,除了一些风景名胜、文物古建,几乎很少能见到了,而且随着各个城市不加保护的拆迁开发,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就拿北京代表传统文化的四合院和胡同来说,已经大面积消失,只剩下零散的几个区域。据说当年建设新北京的时候,建筑大师梁思成曾上书政府,建议保留老城区,可惜,结果大家已经看到了。当年我在大学学美术史时,教授在板上勾画着老北京城的草图,给我们讲解各个城门、布局等等,然后非常痛心疾首地叹息老城墙在一声令下后,变成了二环路。如果那些城墙和老房子都能保留下来的话,那如今的...北京城决不是这种“联合国”景象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青岛被保留下的老城区。近些年,北京的几座新建的大型公用建筑,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各个方面的格外关注和探讨、争论,具体的情况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陆续竣工、投入使用的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等。在它们筹建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很多怀疑、不理解甚至否定、谩骂的声音,它们被称之为“水煎蛋”、“大裤衩”等等,还有专家学者撰文说,外国建筑师拿中国当成了试验场、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云云。在这里暂时先不讨论这几座建筑,历史自会给以它们一公正的评价的,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外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史,就不难理解中国目前的建筑现象了。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完全保留我们传统的建筑形式,无论是公用的还是住宅项目,觉得这才是我们的建筑文化,我们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价值观等等。其实在国外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早在19世纪也有过对建筑继承、沿袭传统还是创新,有过激烈争论,但是事实证明,随着20世纪前期,西欧工业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对建筑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经济促使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房子的功能性、实用性要求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原有的传统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的需要,于是各种观点和流派应运而生。因此在那个时代,钢铁、玻璃、水泥取代了原来的石头,金属与玻璃的大楼,成了工业化社会的符号。实际上我们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腾飞促使建筑的演变,也刚好经历了西方国家类似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会产生如此千差万别、风格迥异的建筑变化。但是,从政府职能部门到建筑行业,对如何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借鉴西方建筑的先进科技,如何对建筑材料、空间布局的运用,融汇到我们的建筑中,创造出拥有我们自己民族、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个性特征,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目前还欠缺很多很多,我们还处于盲目的模仿和照搬阶段。虽然在新中国初期,曾就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当年也有过纲领性的指导思想。但是时至今日,似乎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遵循的法规一――也许有,而我不知道。似乎关于传承、创新与照搬,都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专家的声音。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当年“拆”错了,做了一些杯水车薪的补救,但却依然在继续犯着同样的错误,悔而不改。照比国外那些灿若星辰的建筑大师,一座座享誉世界堪称典范的建筑精品,我们国内似乎能拿得出的大师级的人物和建筑,屈指可数。自梁思成辞世,我们似乎再也没有像他一样的领军人物,没有了权威话语权。也许中国的建筑大师还在成长中,还要假以时日。另外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无论水准、重视度和普及面,也都远远落后于欧美。我们的决策者对城市的开发规划,很多时候是拍脑门子想当然,根本缺乏科学论证。很多城市发展规划因而走了弯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只为了设计而设计,缺乏一种人性化的东西,否则就不会出现北京西直门立交桥那么失败的东西了。此外在欧美国家,大型的公用建筑的规划和投资建设,是要公众投票和有相关的机构对决策者进行审核和约束的,所以可以让政府对建筑立项更加审慎,避免不必要的金钱和资源浪费。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上是我读完《外国建筑二十讲》后的一些感想。 阅读更多 ›


应该和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是一系列的,内容以及排版设计的风格都比较相近,但是这次用的纸不是像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那样有些厚度,摸起来比较涩,但整本书却不是很重的蒙肯纸了,而是那种杂志用的滑滑的亮亮的薄薄的纸了,虽然感觉和现代建筑的风格很搭调,但是对于阅读却稍显不方便呢。美中不足啊……


东西不错,内容充实,包装完好,值得购买


书刚到,手感弱了点,书的封面封底太薄了,不过内容真不错,慢慢体会!


这书一共是好几本,看了之后对我的考博很有帮助。希望大家都好好看一看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编写的


纸板和印刷质量,不及其他类似的<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好,内容一般.


书很不错,到货也很及时!


不过,还是可以看看!


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早就想买的书,一直拖到今天。


书的内容很好,印刷质量也不错!!


原先都是用盒子装的,这次用袋子装的,边角都坏了!!插图珍藏本!!不是好的很可惜.其实这跟书店价钱都差不多,我完全可以选择在书店买,只是原来在你们这买的书都很满意,以为这回也能不错!谁知道这么差也不好意思拒收!!!!从这之后我再没在没敢JOYO买过书.


可以在家知天下,明白个WHY。喜欢。


尤记当年业内对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的形式大加鞭挞之时,吴老师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个作品“有变化”“是矛盾的统一”,没有人云亦云;对于自己的专著同样严谨求是,绝不跟风起舞。只能说长期在西方建筑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吴先生,出这样一本书,真是集大成之作


这个书对于了解外国建筑是一个好书


书的名言


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书是一本好书,很适合我这种对建筑一无所知的人。对于建筑,我仅仅是看过这个系列的前两本外国古建筑和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书的脉络很清楚,首先是年代,其次是流派,不过由于现在建筑观点分歧很厉害,作者对各个流派也都只能从个人的观点泛泛而谈,于是,本书的问题就出来了,作者由于长期在意识形态的压力之下研究建筑,因此自身的观点带有浓重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很多分析都是从马列的原理出发,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进行评述。由于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建筑等都和当时的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作者不得不在文中对一些思想流派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做一些解说,但这些解说基本都是以马哲的观点进行剖析,而对于我来讲,纯粹以一种哲学观点,尤其是很多熟悉的条条框框来解释一个事物,大大减弱了说服力,从而导致在阅读过程中带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我承认这是我的逆反心理,但了解自己并不意味着改变自己,没有办法。
  书中很少涉及专业的建筑术语,这一点上很像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然而本书的“马列味道”太浓,文化的美感比之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略有逊色,文笔上也稍有欠缺。但结构性、条理性,较之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为佳,适合想了解外国现代建筑简况的同学。
  


没有读出马列味。
何况,马克思作为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引用也没啥问题。


说得不错,作者在自序中也写道:为了讲课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我尽力学马、恩、列、斯、毛。我虽是年轻教师,可在旧社会的学校里浸泡了二十年,脑袋已沾染了不少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要把课讲得“正确”很不容易,常常不是左就是右。作为学者,惴惴不安的授课,理解建筑学的确是很痛苦的,而且在那种环境下教学之后,再摆脱那种思维也是挺困难的。
书本身是非常棒的,条理清晰,扩展性也好,谈到了文化背景,谈到了社会背景的影响,谈到了美术,还有哲学,开阔了理解建筑学的思维。
语言很朴实,文学性不会那么好,但这种不装腔作势的腔调我也很喜欢,读完之后也试试学学书评吧,当然是想当当托,为了让更多人来读这本书:)


同意一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