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那男那女

李秉律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李秉律  

页数:

231  

字数:

120000  

译者:

李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那男:他坠入了爱河。他好想知道,她是否真的喜欢他?她的心儿是否愿意向他靠近?他轻声呢喃: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每个夜晚,他都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因为,他希望向人们倾诉自己的惆怅以及拥有诚挚爱情的渴望。  那女:她懂得什么是爱情——都市里的爱情、浪漫的爱情、清晨阳光般明媚的爱情。因此,会在每晚的十点整,边收听着广播,边思忖自己也该开始一份恋情。她认为,爱情隐藏在离她最近、最隐秘的地方。于是,她希望自己也能够书写美丽的都市里的爱情。

书籍目录

爱究竟是什么?我也搞不懂如何是好?你接受吗?好想联络你忘不了烂漫的相遇好感激你请你等等我我能否等下去?思念好想看看你!守候我是平凡的女孩我要了断!曾经的约定期待奇迹奇怪的女孩不要走!是学习啦,你个傻瓜!悄悄地靠近可否裸露我的心迹?我不会再叫你姐姐!多想成为你的女友凄美的礼盒祈求责罚一切与你同在我会效仿你遭遇前女友不开窍的你坠入情网请你也恭喜我!一见钟情!我爱你看电影解铃还需系铃人她的礼物不变的你仨人出游请你让步我们仨该怎么办?请你选择我不再需要你我只要你……

章节摘录

  我也搞不懂  是的,坠入爱河,不仅会发昏,而且还会发神经,  特别是看伤感或肉麻的言情电影时,更是如此。  所以,我想说:爱,  本身就是个错误,  特别在当下,更是如此。  天气本已酷热难耐,如果再发昏、上火,  那是爱吗?是屠戮!  不久前,姐姐就再次坠入爱河,  家里变得一片狼藉!宛若居丧人家,  她非哭即笑,非笑即哭,  有时会将冰箱里扫荡一空——狼吞虎咽所有食品,  有时还会连续几日喝酒——喝水般地喝酒,  这是爱吗?这是发癫!  爱是什么?它是病,病,  不,爱是潮热的汗,汗,  不,不,爱就是那种,狠狠被蜂蜇到的不幸。  你大概是希望被蜂蜇到,对不对?  想在蛰过之后,抹些黄酱善后,对不对?嗯?  雪花曼舞中,能脱口而出“我爱你”吗?你神经正常吗?  唉,我真是搞不懂。  沉思良久,才发现这世上从未涉足爱河的,  只有你和我。  所以我才这样想:  对于未曾尽过力的人,爱好像有点残忍。  如何是好?  初吻后,不能再见,该如何是好?  在犹豫“我喜欢你”还是“我爱你”时,  脱口而出的却是“咱们要是相爱就好了”,  望着你一头雾水般的面孔,  我却站在那里盯着你愣愣地发呆,  我如何是好?  我渴望着与你牵手,却只有手背的轻轻触碰,  于是,我一夜无眠,如何是好?  假如,姐姐你离我而去,我如何是好?  如果,你宣布“咱们结束吧!”,我如何是好?  如果,听到你说“祝你幸福,再见!”  我泪如泉涌——尽毁我硬汉形象,如何是好?  于是,我开始憎恶你,  尽管,即使我一辈子不愿想起你,  却要始终生活在你的阴影里,我如何是好?  听着“终点站到了,请各位旅客下车”的提示,  我却还希望这趟列车再返程一次,  我如何是好?  本该一同吃饭,看电影,喝茶尽兴的人,  怎可以茶香未尽便一哄而散,  于是,我决定留下陪着你——姐姐!  你接受吗?  那你,实在是什么都不是啦,  既非植物,亦非动物,你什么都不是,  怎么啦,你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信赖不相信奇迹的人,  因为,他肯定是丧失生活重心的人。  咱们降生在这个星球上,  都被赋予了爱的权利,  如果,对此置之不理或拒绝接受,  岂不是要丢失这星球上的生存资格?  我想:  收获希望,是在这个星球上的成功,  爱上希望,则是在这个星球上获得的幸福。  我很清楚:你既不柔弱,也不胆小,  我爱你超过你爱我的事实。  你是否愿做我人生旅程的同行者?  我们一同欣赏,一同嬉笑,一路并肩,  我们彼此互为力量的源泉。  我想,这就是爱。  好想联络你  我们仨初次相会的那次,  吃过饭,闲来无事,  我问“咱们玩点什么?”你答“看电影”。  仨人走到附近影院,  却只剩下两张票,  嘿嘿,那情形有点尴尬吧?  虽然遗憾,理当换场别的电影才好,  要不就换个别的活动,可你却说:  “你们俩看吧,我不舒服,先回家了。”  你知道吗?当你一阵风似的飘离,  留下的我们俩是多么的惊异,  哥们儿对你如此品评:  “我看是你让她感觉不自在,要不她怎么会将你摒弃?”  无奈,两个男孩硬撑到电影散场,  但我并不能苟同哥们儿的看法,  尽管我属于呆瓜类型,  但对别人是否喜欢我却敏感异常。  我——喜欢你,对你没有丝毫的反感。  我好郁闷,很想向哥们儿讨要你的联络处,  可结果却显而易见——惨遭刨根问底后的彻底沦亡。  唉,天啊,为什么——那天你要飘然离去?  忘不了  在照片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你,  在小姐妹的主页上,看到  她和朋友们去汉江拍回的照片  对你良好的印象,让我立刻记住了你的名字。  和小姐妹相会,却意外地碰到了你,  我爆料你的名字,害你大吃一惊。  我很关注你与小姐妹的关系,  可看来看去,我还是一头雾水。  你对她好像很在意……  即便不是,她喜欢你,却是千真万确。  那天,你多事地感慨:  “你这么高,还穿高跟鞋,真让人郁闷啊!”  我瞟了你一眼,才意识到你不高的个头,  之前视而不见的东西渐渐引起我的关注;  你的个头、草绿色的运动鞋,  短短的寸头、肩上的挎包。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觉得我们好不般配,  因为坚信你不会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女孩,  我不断地摇动自己的脑袋。  为什么……我会对着满柜的鞋子摇头轻叹,  为什么要借口买双低跟鞋,  在商场里猛逛一气儿?  请你等等我  直到我长大成人的那一刻,请你等等我,好不好?  到我年满二十岁的那一刻,到我跑上前去温暖地  拥抱你的那一刻,就到那一刻,请你等等我,好不好?  请你:不要约会任何人,  不要爱上任何人,  直到我跑上前去的那一刻,  让你这样苦苦等待,你会不会觉得太孤单?  对不起,我刻意没去你的生日聚会,  我怕自己显得太寒酸,  他们都会拿出华美的礼物,却把我当成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因此,我克制住了自己想去的强烈冲动。  我好怕,突然间冒出一位英俊的大哥,  手捧玫瑰花束,向你表白他对你的爱慕,  我好怕,看到你接受他的表白——满脸的灿烂笑容,  所以,我没去。  那一刻我呆呆地站在公车站上,让过几辆车后,  我开始毫无目的地奔跑,  边跑边喊:  “请你等等我,直到我长大成人的那一刻,好不好?”  就像此刻我的心情一样。  我能否等下去?  你的爱——似场淋湿我的雨,  将手伸出窗外,  望着哗哗啦啦落在手心里的雨滴,  我,自言自语。  是的,你是一场阵雨,  既不能不被淋到,又不能避开的一场雨,  让我在约会时——迟到的一场阵雨,  直到淋得透湿时,才后悔不迭的一场雨,  但是,即使没浇到——也照样要后悔的雨,  我想,时至今日,能够避开这场雨的,  只有未曾爱过的人。  你没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我好担心你,  生日对我已不再重要,  正是为了淡忘它,我才会兴师动众,  如果我想忘掉它,我就会忘记它。  你的生日将另当别论,  你满二十岁的生日会与众不同,  假如有人比你更迫切地期盼它,  那她也一定会像你一样——与众不同,光彩照人。  雨下得好大,  该是你下课回家的时间了,  你带了雨伞,是不是?  思念  那个报怨“盲文书太少”并向我表示感谢的女孩,  我们的初次邂逅,已过去了几个月,  每次登门造访,她妈妈都会拿些吃食招待我,  尽管,我说不饿——她也会为我摆出碗筷,  尽管,我说吃过——她也照样会为我摆上饭菜,  不是说同吃一锅饭就是一家人吗?  而我永远是悉听尊便!  我和她俨然就是朋友。  今天到她家,我一如既往,三下五除二地吃过饭,  和她一同走进了她的闺房,  却在她闺房的沙发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乖乖,你瞧瞧我!蹭饭还嫌不够,还睡上了觉!  是啊,多么奇怪,为什么一到这里,我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就像我对她的思念一样,那么温馨而自然?  我们电台一直开展为盲人送温暖的活动,  就是把播音员的朗读转成录音带,  送给盲人的活动。  她,住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于是,我每周要去,  给她送一趟录音带。  好想看看你!  有个每周来看我一次的男孩!  起初,听着音带上传出来他的声音,  我问妈:“他长得啥样?”  好怪哦,听着他的声音,心里好像在敲鼓!  妈说——他很英俊,  为了尽量多留他一会儿,  留他吃饭——是妈最常用的招术。  今天,我们并肩坐在沙发上,  他却悄然进入了梦乡,  于是,我舍弃了心里的访谈计划,  听他均匀的呼吸,  不久,他便歪倚在我的肩头,  我接受了上天的安排。  他在做梦?  我多想做他梦中的主角,  在那里,亲眼看看他的容颜,  我憧憬这样的梦境。  也许,上天,  如此补偿  ——我的失明?  我要了断!  至少,我不会与她结成连理。  因为,我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切都显而易见。  我们相识在咿呀学语的遥远年代,  漫漫十七年,为此,我就不会娶她入门!  我的爸妈都是她父母的朋友,  我的弟弟和她的弟弟——尽管都是同性,  也是已有十五年历史的老相识!  我们只是分房而居罢了,  和早巳共同生活有什么差别?!  爸到她家喝酒,可以借口喝高,  便可得到妈的默许——留宿她家!  你想,这还不够?!  为什么这些让我心生畏惧?  十七年——我们共同走过的太多的成长,  成为阻碍我们的第一要素?  我,好像开始成熟。  和她一起做事,让我索然无味,  拿她开心,以及求她替我写作业,  一切的一切——都太平淡、形同嚼蜡!  杯子生了裂纹,妈会拿它养袖珍的花草,  碟子磕边,妈会当作花盘底托——但我不会这么做。  借她的自行车,  也该趁早送回她家才是。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那男那女 PDF格式下载



内容不太好看,


就书的质量来说,真的没话说,很喜欢书的纸张和那些插画,也就对得起这书的价格了。有点遗憾这并不是一本完整的故事,而是很多人的日记,如果是两个人,那男和那女的日记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会更加地喜欢。如果你是喜欢收藏漂亮有感觉的书,这本书很适合,好多人的小日记拼凑成的一本书。有他有她,也有他和她之间的第三者他/她。


夜间读着别人的故事,那些短暂的片段,模糊的心情,是我们很久之前的曾经


还不知这书怎么看


对这本书没有好感,编的简单了点…


  就书的质量来说,真的没话说,很喜欢书的纸张和那些插画,也就对得起这书的价格了。有点遗憾这并不是一本完整的故事,而是很多人的日记,如果是两个人,那男和那女的日记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会更加地喜欢。如果你是喜欢收藏漂亮有感觉的书,这本书很适合,好多人的小日记拼凑成的一本书。有他有她,也有他和她之间的第三者他/她。
  


  2月的最后一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那男,那女》,(韩)李秉律著,李华译,三联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做得实在是漂亮。
  
  这个漂亮,指的是形式上的,纸张,彩页,插图,每个装帧设计上的细节,包括每页切口处的黑色小人,用手写体的英文注上的“the guy”和“the girl”。价格也因此可以理解地有点小贵。
  
  虽然作为老牌的出版社,三联似乎并不是最契合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更不用说封底勒口上写有的“2006‘韩流’第一波”的字样,但是三联出版的好处是,我不用忍受太多的错别字、太多的常识性错误,太过粗糙不适的纸张,以及种种诸如此类让我无法忍受的瑕疵。
  
  就如同版权页上的著录项与勒口上的介绍文字所说,这本书是韩国作者写的(我并不愿意把它看成是什么“韩流”第几波)。
  
  其实看前言的时候我是有疑惑的,不知道到底是这本书的内容来自一个晚间十点档的名叫“那男,那女”的广播节目,还是这个所谓“‘李素罗的音乐都市’里的朗诵”的广播节目的素材就是来自这本书?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度以为这是本长篇小说,有一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只是说小说的形式采取了互相倾诉的方式,以男生女生的间隔表述,梳理起整个故事的脉络。
  
  看了几页才发现并不是那样。要符合我猜想的逻辑,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男主角经历过几百次的邂逅恋爱,他记录下了每一次的心情,而女主角,因为换了一个又一个而失去了其作为主角的意义。另一个可能就是相反,固定的女主角使得全书不再有男主角。
  
  但显然不是的。原来是很多人的故事。在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每个故事里,只有一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
  
  每一张打开的页面上,双页是“the guy”,单页是“the girl”,遥遥相对的是文字,同样也是彼此的心境。
  
  他们在互相倾诉,亦是在喃喃自语,因为看不真切对方的心意而当局者迷。反倒是读着它们的我,成了隐匿的清醒的旁观者,看着他们明明互相有好感却还以为自己是一相情愿;看着他们明明已经分手却还患得患失;看着他们一个热情一个理智,一个坚定一个犹疑;还看着他们在我面前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和几米笔下的世界一样。
  
  也不是,也有例外的。有些故事里,有两个“the guy”,或是有两个“the girl”,通常我们习惯称之为“三角关系”。
  
  可是,在一张完全打开的页面上,第三个人要怎样才放得下?
  
  好一个可爱又残酷的设计师,用一张单页纸四分之三大小,正面配插图背面配文字的纸插在打开页面的中间,地脚与订口对齐,就仿佛一个矮了一截的人。是不是说,只能容纳两个人的爱情里,那个想进入的第三个人总是有着卑微的心?
  
  这也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
  
  篇幅很短小,与大多数日本作者总是带着自省的态度写作而使得作品让人感觉压抑不一样,韩国作者的文字显得清新自然,也更唯美一点。对韩剧很熟悉的我会对文章中的一些字眼格外有共鸣,譬如说,管喜欢的人叫“哥哥”,管比自己大很多的恋人叫“叔叔”。再譬如说,文章中动不动就出现的语气词比如“恩”之类的,会让我眼前出现韩剧中女主角扬起脸嘟着嘴的俏皮模样。
  
  排版上用了时下很流行的形式:每一行只有不多的文字,短句后的标点即使只是逗号也毫不犹豫地转行,靠左对齐,首行不空格,三五成行后便空一行独立成段,小段小段成文。这样的形式对于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读无疑是有着极大便利的,虽然用在纸媒上会让我觉得多少有些浪费。
  
  插图严格意义上讲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陪衬文字的,大多是淡雅的色彩衬在文字下做成彩页;一部分是用文字来陪衬的,不管是章节页还是以卑微的心站在两人中的那第三个人。
  
  很像是彩色的泼墨画,轮廓用铅笔勾勒,再用水彩填充,与文字一样清新唯美。
  
  有一个叫Frank Warren的美国人,有天突发奇想,打算收集来自不同匿名人士寄来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上除了一个秘密外,还有自绘的图画。没想到的是,由于收到的明信片太多,艺术计划造就了这个美国人一个每逢周日都更新的博客:Post Secret,也造就了他自己。他还把从2004年计划启动之后收到的超过175万封的匿名明信片分成艺术集锦、录影带以及畅销书。
  
  怎么样,像不像?《那男,那女》像不像这样的明信片集锦?只是与Post Secret里收录了各种充满害怕、希望、遗憾和欲望的秘密,倾吐者有幼稚孩童,也有耄耄老人不同的是,《那男,那女》似乎只是有关爱情的明信片集锦,而且只是有关有着花样年华的年轻人的爱情。
  
  还有就是,如果《那男,那女》是这样的明信片集锦,那也是经过作者加工后统一了风格的故事,要不然,这么多陌生人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若都是自己的倾诉,怎么会有同样的语调同样的神情表述?这也是所以我从一开始把它看成是单一主角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要有怎样的巧合,或者说作者要花费怎样的心力,才能正好找到一对对年轻人吐露当时当地对对方的心境?
  
  所以,我还是愿意把它看成是小说来读。当然,是不是小说并不妨碍我推荐这本书。
  


在學校圖書館看到的
也很喜歡^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