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合肥四姊妹

[美] 金安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美] 金安平  

页数:

327  

译者:

凌云岚,杨早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主角,是中国四个姐妹及她们的家庭。张家四姐妹生于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四年之间,至今都还健在。通过她们的共同回忆,老中国社会的风情和人事都得以重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因为太平天国起义而陷入漫长的、破坏性极强的内战,四姐妹的曾祖父帮助清朝军队镇压太平军立下大功,并因此为她们这个大家族带来了荣誉、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本书将从十九世纪这位老人的故事开始,以他的四个曾孙女对过去那个世纪的反思告终:她们四个共同经历的这个世纪中,社会习俗和个人预期变化巨大,内外战争频仍,但在无常的人生之后,有些事情仍然存留下来。我着手写这本书纯属偶然。一次,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充和,来我们家里吃饭。在此之前,我们曾见过几次面,她和她的丈夫傅汉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是我丈夫史景迁在耶鲁的老师。我很尊重她,又有点敬畏。充和因学识渊博而颇有名望,人们会因艺术、书法及中国戏曲史方面的问题向她请益;此外,遇到需考释或校正的各类问题,从书画的题跋阅读到版本鉴定,从解释一首古诗中的典故,到辨识十八世纪某件奏折上君王的手迹,大家都会请她解答。老辈学者们如果经过新英格兰地区,一定会到她位于北港的居所稍作停留。受新式教育培养的年轻一辈学人,读过的《诗经》篇章屈指可数,过眼的汉朝史书也就是十几二十篇传记,看到老辈学者如此推重充和,才会对她肃然起敬。我们实在太过浅薄,无法领略充和的渊博。这本书的前半部将围绕着张氏家族的故乡,他们的祖先,以及四姐妹童年时的守护人展开,这些人中包括了她们的父母、保姆以及后来收养充和作孙女的叔祖母。这位叔祖母是个极有心智和修养的聪明女性,在认识或仅仅是听说过她的人眼中,她的行为举止谨守礼法,堪为楷模。四姐妹的母亲也是这种人,在她们和五个弟弟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她仍是完美的化身,是他们生命中慈悲的精灵。她们的父亲是富有的地主,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眼界相当开阔。他尽量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并慷慨地将家产用于他在苏州创立的女子学校。本书前面的几个章节可以独立成篇,但也是有意帮助读者了解那些可能影响到四姐妹生活的诸种因素。比如说,她们的曾祖父的事迹,他为张家所带来的一切;她们的父亲将家庭搬到上海的决定;母亲的早逝:这一切事情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四姐妹,换句话说,这些事情,与计划和机遇、个人努力和地域性格,时代影响和他人作用,远古亡魂和现代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以充和的故事结束,正是我和她之间的友谊促使我开始写作此书。在最后一章,我试图了解她怎样取得了作为学者的自信,如何掌握到治学之道,她又怎样将技能和学识转化成艺术。在这本书里,我在书法的历史和戏曲演出的美学园地中穿行,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能够了解我们谈论过的一种境界:“悬”。用充和的话说,就是“凌空”。她说,书法大家善用手腕表达“悬”,出色的昆曲演员则将其化在姿态之中,而优秀的诗人,能用文字传达这种境界。

内容概要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金安平女士凭借其专业背景和渊博学识,讲述了张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金安平女士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缝年史。对于古老中罾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是一群来自合肥多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的历史与命运。

作者简介

金安平(Annping Chin),一九五O年也生于台湾,一九六二年移居美国,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中国思想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著有 Children of Chian:Voices form Recent Years,并与其夫婿史景迁(Jona than Spence)合著有The Chinese Century: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

书籍目录

致谢张氏家族成员表序言第一章 婚礼第二章 发育第三章 择居第四章 合肥精神第五章 祖母第六章 母亲第七章 父亲第八章 学校第九章 保姆们第十章 元和第十一章 允和第十二章 兆和第十三章 充和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婚礼1906年,扬州人陆英嫁给了合肥人张武龄,给她送嫁妆的队伍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陆英的母亲为了准备这些嫁妆,花了十年的时间。当一切打点完毕,女儿出阁不久,她也因操劳过度而离开人世。家族中一位祖母辈的人还记得陆英出嫁时的样子,当她的盖头一掀、珍珠面帘被挑开的一刹那,所有的人都震惊于她眼睛的美丽。那是一双光芒四射的凤眼,似乎预示着新娘的红颜薄命。果然,陆英在婚后十六年去世,她总共怀孕十四次,为张家留下了九个孩子。民国以前,像陆英这样的新娘保持着神秘感,喜怒不能形于色。婚礼当天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脸都被盖头遮着,端坐在轿子上。到了张家,拜完祖先,婚礼接近尾声,新娘要离开家祠,被搀扶着进入洞房时,客人才能一睹新娘的真面目。即便在这个时候,新娘也应该保持矜持,显得极不情愿告别她的少女时代和娘家生活。不像现代新娘,在婚礼上会向客人挥手致意,面对镜头展开微笑,旧社会的新娘总是双眼含泪,随时都像要哭出来。当她步入洞房时,喜娘会搀扶她慢慢前行。按照惯例,新娘的亲属不会出现在婚礼上,所以喜娘都是新郎家族的成员。她们必须已婚,是所谓的“全福人”,判断标准是看她是否多子多福、家庭圆满。在婚礼上新娘只有一个真正的体己人。她既不是新娘的亲戚,也不是她的密友,而是父母为护送她所雇用的伴娘。这个伴娘经验丰富,口齿伶俐,能够说出成套的吉祥话。她是婚礼上新娘的陪衬,在新娘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又能滔滔不绝的,借助自己的口才帮助新娘度过难堪时刻。在结婚之前,新娘深藏在自家的闺房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这种大场面上自然会保持沉默。她很不习惯抛头露面,成为众人好奇围观的对象。即将到来的洞房之夜和随后她必须独自面对的新生活,都会令新娘心情紧张。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真实的故事,叙述相当可靠,关注细节与真相……支撑着四姐妹生活的,是家庭、书法、倔强、音乐以及有志于学。事实证明,这些因素的力量之强,远胜于任何一个政府或政治体制。这是一个令人惊佩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一段关于中国二十世纪的鲜活历史。读了它,你会渴望了解更多。尤其迷人的是那些细节,那些丰富的家庭生活的细节。”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一本精彩的书,一曲挽歌,令人心酸,重现已然消逝的世界……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外国人几乎无去想象的天地。”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这是一个关于四姐妹私人生活的故事,有时与我们全不相干,有时又令人不安地熟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金安平忠实地遵循了故事叙述自身的逻辑,煞费苦心地将一个消逝的世界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


编辑推荐

“一本精彩的《合肥四姐妹》,一曲挽歌,令人心酸,重现已然消逝的世界,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我国人几乎无法想像的天地。”——《文学评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合肥四姊妹 PDF格式下载



我是因为沈从文知道了张兆和,所以我买了这本书。
《合肥四姐妹》讲述了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金安平女士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缝年史


合肥四姐妹,金安平都與之談過話,角度弧度大略摸熟。譬如大姊元和最神秘、允和最坦率、兆和最含蓄、充和最健談。可惜二零零五八月書成付梓,只有張充和仍在世


一本精彩的书,一曲挽歌,令人心酸,重现已然消逝的世界……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我国人几乎无法想像的天地


期望中的真实描写,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感情色彩、学术色彩。可惜是仍然有一些作者自己作为美国人的高高在上。作者自身的判断是主观的,所以不必评论合肥四姐妹,确实是一曲悠长的挽歌。


之前并不知道合肥四姐妹,为了更多的了解张充和才买了这本书。看后被她的学识以及艺术成就所折服,也间接的了解她的兄弟姐妹以及其家庭。动荡的时代,生活虽然艰苦,但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活,很让现在人羡慕。


讲了合肥张家四姐妹的故事,很有趣的是她们家的那些女工们,书中反应着中国近代的变迁。值得在闲暇时读一读


半年前看的,记忆犹新的是充和的成长经历,尤其十多年的私塾教育,一生不辍的书法研习。对我的直接影响是坚定了让孩子学书法的idea。
充和的祖母也是位令人难忘的人物。
四姐妹对昆曲的热衷,经历磨难时这种爱给予的支撑,这在允和身上体现最足,也许就是我们千方百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终极目的吧。
常常拿出来翻一翻。


忘了哪个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这是一次性在当当买了好几本,首先读了这本。很吸引人,一口气读完了,还意犹未尽。让我一个刚定居合肥的人,了解了很多关于合肥的历史,风俗。最让我惊讶的是四姐妹竟然和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多年前在电视的一个访谈节目看到过张允和先生,记住了这位白发美女,而后又看到了丁聪先生为张允和与周有光两位先生画的漫画,几年后拜读了张先生的《张家旧事》,今天再读《合肥四姊妹》时不知为何耳边总响起昆曲《牡丹亭》中的那支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因为是合肥人,看到标题就买了,读后却受益匪浅。
历史不只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更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把一家四姐妹以及她们祖辈、父辈的经历娓娓到来,让读者有机会以一种亲历者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作品的语言非常亲切、简练,一点也不像是翻译过来的。


也许我的评论会遭到女权主义者的抵制,但我仍要声明我不是歧视女性,男性也不怎么样,只不过比照合肥四姐妹,当今的女性过于功利而没有信仰,过于追求世俗的物质而放弃了高雅的内涵修养,白领是这样,女大学生是这样,我们不免怀疑,以后还会不会有合肥四姐妹?


虽然书名是合肥四姊妹,但讲她们的篇幅却不是很多,前半本书主要围绕张家的祖先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展开,对了解民国的历史还是有用的。作者每处引用都有注释,可见十分用心。


书的质量不错,特别是内容。内容充实,不仅有张家四姐妹的人生经历,还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很喜欢。


朋友推荐过来的,书的内容不仅描述四姐妹跌宕起伏和绝代风华的一生,还带领读者回顾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历程,个人命运永远和时代的变迁联系在一起,而四姐妹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


在那个时代,张家四姐妹的生活,让我感叹不已。开明的父母,优越的生活,富裕的家庭。张家四姐妹一个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这是多么难得的。


作为合肥人,我很高兴我们合肥的四姊妹那么不俗。也大大的帮助我了解到一些关于我们本地的人文文化。半个下午加上整个晚上,我一气呵成读完她。作者是外国人,能明显的感受到她的角度和态度和我们国人的区别,在评论到一些敏感政治话题的时候笔下相当留情,婉转的描述了些本是不堪的往事。


宋家出了三姐妹,张家出了四姐妹,在历史的长河里都留下了一笔的人物。


还没开始读,合肥四姐妹。


所谓最后的大家闺秀、民国气质,合肥四姐妹个个才貌兼具,聪慧过人


非常棒的一本书,从四姐妹的成长、爱情、家庭生活中影射出上世纪的人情、风范,读来感慨良多。作者的文字功力不错,内容结构的排列如同昆曲,有一种以小见大,回味无穷的感觉。很好的一本书,近代才女及宦官世家何等风范,让人感慨,原来还有这样的礼乐之家!


娓娓道来,张家四姐妹的故事令人回味。


这本书,我在当当买了很久,也看完很久,前些再找出来重新看,别有一番滋味.之前找了很久,在当当也等了很久,一直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现在终于买到,很开心,看完更开心..四姐妹的经历,可以说时代造就的,但她们也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她们的学识让我钦佩,她们的学习态度,处世态度也是我终身学习模范.....


这本书介绍了四姐妹的一生,他们的妈妈红颜薄命,可惜了,爸爸注重孩子的教育,成就了姐妹们的一生,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启发,做父母的太重要了,加油


张家四姊妹的**超群,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书比较客观的描写了一个家庭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如何培养气质和在人生转折点如何取舍有独到的见解,建议女士及有女儿的家庭阅读


张家四姐妹的确不同于常人,有才华,有气质。


张家四姐妹


一直对张家的这四姐妹心生向往,什么是大家闺秀,什么是完美人生,看了这本书对她们的人生和气度心生羡慕。。。


除了宋氏姐妹,还有张家四姐妹,写的还可以,毕竟只是一本小册在


看到书名,就想了解对家乡的描述,就想了解家乡人的状况,就想了解从另一个视角看到的家乡…… 合肥四姊妹做到了。


就是挺喜欢这书的。大概是对这四位姐妹和她们的背景很有兴趣,我喜欢这本书。


四姐妹很惊艳,书看着也很带感


书的内容挺好的。我个人更喜欢的是介绍充和祖母的章节,名门闺秀的良好教养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也就是说,我认为养大四姐妹的人才是最厉害的。
另外,文章内容言之有据,并不像一般的名人传记那样八卦地乱写。


春节就看这本书了 四个姐妹分别写了 还不错


看了四姐妹,都还不错。
要是有更详细的介绍就好了。


对张氏四姐妹以及周有光、沈从文等有兴趣的人,可以从这本书看起,了解一下,记录得比较详实,好书一本,有品位。


看完了这本书,只觉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这些人来了,又走了。而我们,则更要珍惜时光啊。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合肥的信息,关于历史的故事,关于执着和爱情。


四姊妹鲜明独立的个性,优雅柔韧的品格以及古典精致的妆容都让我迷恋神往,欲罢不能。读罢此书,对“闺秀”二字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闺秀”的气质绝非而今女孩们所渴望的一夜成名的速成品,它必须要在时间的消逝中厚厚积淀,细细磨砺。它不是匠人们在半成品外草率的涂刷,而是艺术家们的精雕细琢。它带给女孩子们得是由内而外的魅力散射而非一时一瞬的光彩照人。


家族史,但是历史的背景介绍的非常清楚,包括对一些人物的看法,比如刘铭传。作者学术内涵,书中人物的学术内涵都体现的较为清晰。不同于一般的较浅显的传记。非常不错!


还没看完,但看得很过瘾。
满足了我的传记的嗜好。
填充了我对百年前社会风情的好奇心。
从另一个侧面穿起了我对老上海与历史的零碎知识。
让我想起了《上海的金枝玉叶》,同样出身上流社会,
一个走传统路线,一个走西洋路线,对比体会很有意思。


因为沈从文,知道了张家姊妹些许故事。那个时代的女性,大约算古风犹存的最后一抹了。


张家姊妹,女中凤凰


1、不知道是喜欢内容的架构还是翻译的风格,也许两周都有,总之文字看上去很舒服。
2、对于背景的交代,既有助于外行人迅捷了解人物所处环境,而且延伸的阅读内容,点到为止,收放自如,非常恰当。
3、可能由于发行的考虑,几乎可以肯定是做了某种删节,尽管可能那些内容无关大碍。
4、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有一个家庭切入,几乎涉及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是我第一本给五星的书。


不太喜欢合肥人,不过这本书倒是很好看,很能满足八卦需求


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这样考据出来的历史,对生活的还原度是那么的立体,真不知道大陆的史学家们,什么时候可以有这样的治学态度。
书质量很好,纸很白,也很沉,贵点也值得了!


一本不错的传记,看看人家的家庭教育


这年头,猎奇,捕风捉影的东东太泛滥了。感谢作者,奉献给我们这么严谨的研究成果,这是研究出来的历史!


看似闲书~~却体现出作者不凡的洞察力,翻译的也很好~~


非常精彩的文字,读起来很有感觉,内容生动,情感真挚


喜欢该书恬淡的语言,真实的写史的方式.


不同于国内的传记文章,以情动人,以物感人,有东西方教育的作者在严格史料的同时,有自己的清楚明了的观点与看法,已近乎于论文的严谨。这是我们国内的传记作者普遍缺乏的一种东西,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吹捧性,推介大家读一读,再评述。


朋友推荐的书,看了后觉得有点懂得那个时代的女子的美丽为何今又难寻。如果对那个时代感兴趣,还有一本书《过去的老师们》也值得一看。


一本精彩的书,推荐!


民国女子的气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尤其在穿着旗袍的女性身上。


1、书装订的很好,十成新,符合网上的图片。
2、书的内容我也很喜欢,是传记类的书。


即使在战争中也是那么的幸福,沉思,幻想,还有生活本身。


永远的闺秀,令人怀念


作者得到第一手资料来写这本书,所以这书的含金量很高,真实性和严肃性很强,值得推荐。


世纪才女好书法


关于张兆和,张允和,张充和等人的故事


马上看起来!对那个年代的女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喜欢有人物有故事的传······


作者的视角独特,文化积淀也很深.值得一读!


书挺好的,写得不错


盼望已久的书,今天刚收到就被好友捷足先登。


书还没看,,但封面和排版比较喜欢


这套书很不错,适合于怀旧人士。


这书是给朋友买的,书品相很好,当当服务很好,朋友说让我在网上留个言,让我谢谢当当,说他还会来买书的。


帮朋友买的,不知道书到底咋样,不过朋友念叨了好久一直说要买,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看完书,能了解到才女都是炼成的


看了她们的成长经历,很感慨啊,成个名门闺秀不容易,还有名门更要选好结婚对象哟。看到沈从文去找丁玲帮忙,丁却冷漠以对,以前在她落魄时,帮过很多忙啊,政治让人变得无情。本书给了我不少新认识,相比这书的严谨,后面详细的出外说明,我更相信本书。估计书被删了不少才能出哟。


给妈妈买的书,她很喜欢,不对俺的路子,没看。


挺不错的一本书~了解民国的社会~


嘿,民国最后的名媛,值得一看!


我发誓这个寒假一定好好看……


想买好久了,有一段时间缺货,终于到手!


同事看了别的地方的连载买的,还不错


很喜欢的一本书。虽然等得有点久,相信也努力为我送货了。接下来就好好看书吧。


纸质很好 ,送货也很及时


我的老乡,我当然很喜欢啊!


一直想买,终于购得!


这本书买了N次,下是缺货就是被漏,今天终于拿到,是6月份的第8次印刷出厂的。


印刷精美,是我喜欢的类型!


非常喜欢,物流超给力,还会再买。


满好看的.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超喜欢!!送货很快哦!


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吧,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现在的所谓名媛,哪有这样的


很想买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我喜欢的。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朋友推荐的,看了很不错,收藏一本。


买两套了,为了送人!值得看!


喜欢看人物传记


看了后很喜欢,常被部分章节感动。


内容不必说了,装帧格调高雅,纸张选用也考究,符合三联的形象。


还没仔细看,回去好好读读~~


内容丰富 好书


纸张质量不错 只是没有塑封包


很久以前就想买这本书,终于拿到。对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事非常有帮助


字太小,读起来费劲。内容一般。


原以为很普通的,没想到会爱不释手,并且从此开始喜欢读类似的传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