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李零  

页数:

498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 “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

内容概要

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者二十余年躬临整理简帛古书,本书是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准备的一份授课讲稿,对简帛古书的研究提供了鸟瞰式的全景描述,每讲分课上讲授、参考书目和课后阅读的辅助材料三部分,极便读者参考和做进一步研究。修订本增加了一篇讲话,《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其余个性详见“修订版前言”。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兵以诈立》《丧家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孙子古本研究》、《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概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 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附录二:中国古人文书的分类 第三讲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附录:简帛分域编(1901-2003年) 第四讲 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附录: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第五讲 简币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附录:长台在楚简《申徒狄》研究 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附录:余嘉锡《故书通例》(摘录)下篇 导读 第七讲 简帛古书导读一:六艺类  附录一:“六艺”之书的顺序  附录二:汉代小学发展的三阶段 第八讲 简帛古书导读二:史书类  附录:与邓文宽先生讨论“历谱”概念书 第九讲 简帛古书导读三:诸子类  附录:儒门传学考 第十讲 简帛古书导读四:诗赋类  附录一:张鸣论和声概念书  附录二:敦煌汉简《风雨诗》  附录三:银雀山汉简《唐勒》  附录四:尹湾汉简《神乌赋》 第十一讲 简帛古书导读五:兵书类  附录一:兵书的起源  附录二:兵书的分类  附录三:兵书的整理和经典化  附录四:兵书的三大类型和它们的国别  附录五:银雀山汉简《地典》 第十二讲 简帛古书导读六:方术类  附录一:方术的概念与分类  附录二:方术发展的脉络  附录三: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结语:古代学术遗产的重新理解修订版附录: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后记

章节摘录

  最近几年,由于郭店楚简的发现,上博楚简的发现,很多文史学科都来参与讨论,本来没有多少人注意的简帛古书,突然间成了显学,成了时髦话题。很多人都在谈论,我们是不是能用简帛古书改写中国学术史,或重写中国学术史。我记得,几年前,李学勤先生到北大演讲,他曾说,现在这些发现,它们对学术史的研究,影响非常深远,恐怕一时半会儿还看不清,或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还看不清。我很赞同他的说法。但我想补充的是,简帛古书的发现,现在就在改变着我们的学术史,我们现在就处于一场非常深刻的转变之中。  说到学术史,我个人认为,做各门具体研究的人,每个人都该心里有数,或至少有大致的感觉。它的作用,就像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随时随地让你知道,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以免迷失方向,“找不到北”。但现在的学术史,本身就有许多误导,必须加以改写。我理解,研究学术史,也像研究其他历史,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特别是以“现代化”的短见和偏见去曲解漫长的古代历史,而且这种错误,还根本无法避免。因为,我们总是从今天的材料,今天的立场,看待古人,看待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记得80年代,很多人都喜欢讲,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史学,今人立足点高,有这种理论,那种方法,优越性大得不得了,而完全看不到其负面影响,老把“迫不得已”视为“理所当然”。这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今人的看法,不管对不对,并不是“死无对证”,而是可以“开棺验尸”,检验和修正。而检验修正的手段,其中有一条,而且是很重要的一条,是考古学。古人说“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相冢书》)。简帛古书的发现,在我看来,其重大意义就在,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古代知识体系的认识,而且可以调整现代研究的心理定势。眼睛和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一起变化。  为什么呢?我想讲三点理由:  第一,简帛古书的研究是一门非常新也非常重要的学问。这从现代学术史可以看得很清楚。近百年的学术史,最初是和“五大发现”及“罗王之学”有关。这“五大发现”,主要是世纪之交、庚子前后的发现,“地不爱宝”,是因为国运不昌。它们是:  (1)殷墟甲骨文字(1899年发现);  (2)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1901年发现);  (3)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1900年发现);  (4)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1909年始为世人所知);  (5)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1901年发现)。  这一百年,前50年和后50年大不一样。前50年,学者倡言“新史学”,其“新”不一(有各种各样的“新史学”,就像汉代以“新”为时髦,什么都喜欢加上个“新”字,“新”是现代化的意思,卓别林的电影把它叫做“摩登时代”),固然是借西学引入的“新概念”,但研究基础是中国自己的“新发现”。其学凡历四变。1900—1911年,是“五大发现”为世人瞩目的时期。但当时,以学而言,还只有“罗”,没有“王”,王国维尽弃前学,转向古史研究,是始于辛亥东渡。这是第一变。然后,1911—1927年,才是“罗王之学”和《古史辨》先后问世的时期。“罗王之学”是清室逊位的产物,《古史辨》是五四运动的产物,两者都是应运而生。罗、王政治思想虽旧,所用材料则新;顾颉刚政治思想虽新,所用材料则旧。前者侧重铭刻史料,后者侧重文献史料,都是转变时期的产物。但当时,还没有考古研究。这是第二变。再下来,1927—1937年,是国共两党“新史学”问世的时期。1927年的史语所成立,1928年的郭沫若东渡,是标志性事件。期间,史料学的开拓,新学科的创立,在于中央研究院的十五次发掘。中研院的史语所,“史”是以西方的考古学改造中国的经史之学,“语”是以西方的比较语言学改造中国的小学和考据方法。这是它之所谓“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则是引入唯物史观和社会演进学说,用这类方法重建中国历史,立场观点完全不同,但它也关注考古发现和铭刻史料,史料学的基础其实差不多。考古学的引入,其重要性在于,它增加了“第三重史证”。这是第三变。再下来,1937—1945年,1945—1949年,都是战争时期,没有大变化。关键一变是1949年。因为,我们都知道,1949年以前,中国虽有考古发掘,但主要限于新石器时代和商代,其他时段的发现,几乎都是来自探险、盗掘和地面调查。1949年后,史语所迁台,只能整理过去的发掘资料和在台湾做原住民考古,中国考古的重镇在大陆,考古的“当朝”和“在野”,彼此换了位。这第四变是天崩地裂。它在台海之间划了一条线,在世纪当中划了一条线。20世纪的后50年,考古学突飞猛进,在广度和深度上,要远远超过前50年。比如,西周和东周,秦代和两汉,几乎可以说,已是全新的领域;战国文字研究、出土古书研究,都是50年代以来的新学问。虽然简牍发现很早,“五大发现”中的第二项和第五项,都和它有关。但前50年,主要发现是文书;后50年,才有大批古书出土。特别是近30年,它的发展特别快。我们应该明白,简帛古书的研究,完全是一门新学问。当年,王国维写《古史新证》,他的“二重史证”,地下史料完全是铭刻,只有甲骨文和金文,没有简帛,更没有地下发现的古书。研究早期中国,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过去,大家看重的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学者都是拿甲骨文当“商代史料”,金文当“西周史料”。这是前50年的史料给我们造成的格局。虽然到今天,托考古之福,我们对商代、西周的知识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但认真讲,这种研究还是粗活,没法和战国秦汉相比,社会史的研究,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勉为其难。简帛发现,包括文书和古书,过去重视不够。其实,文书是研究早期社会史的史料,古书是研究早期学术史的史料。它们提供的信息虽晚,但重要性一点不差,其实是史料的主体。特别是写学术史,出土古书才是第一手资料。它所涉及的图书种类,各个方面都有标本,支点性的东西已经大致齐全。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志改写中国学术史者,此其时也。现在不写,更待何时。


编辑推荐

  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者二十余年躬临整理简帛古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PDF格式下载



随着越来越多的出土材料,学术史的一些谜题也渐渐有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李零先生是简帛方面的专家,值得一看。


梳理了出土简帛文书类的大致面貌,很有阅读参考价值


这是有相当份量的书,是二十世纪考古发现的。有史来证历史的事件,及其发展。三联书店出版,又被选入中国文库丛书。学术份量重,研究一点,增长学识,买来也作好好收藏!


李零先生經典著作,經典得不能再經典了


李零大师见解独到


学问不一定要跩,想李零这样实实在在的说话,再难的学问也很亲切


李零先生的文筆流暢,枯燥學術被在其筆下顯得清松愉快!


其实是作者的上课讲义,很实用,入门书


很专业的书,介绍很清楚明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