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协和医事

讴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讴歌  

页数:

355  

Tag标签:

无  

前言

“协和”这两个字 1921年,当小洛克菲勒登上“亚洲快线”轮船时,《纽约时报》说“ 他去了中国”。同行的还有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校长韦尔奇,他在六年前就造访过中国,为了一个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计划。这一行人登上“亚洲快线”后,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在小洛克菲勒的六只行李箱中,有一大箱全是书,其中一本是描写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韦尔奇则在轮船上被邀请做演讲,他的题目是《中国的医学教育》。乘客们被他的热情打动,特别是讲到现代科学的价值、西方医学如何助力中国文明、又如何适应中国需要而改良。但这些问题对已为“北京协和医院”准备了七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来说,再熟悉不过。他们乘了一个多月的轮船,到达中国。站在离天安门不远的饭店阳台上,他们往东北望去,在王府井和东单之问,有一组中国宫殿式建筑,绿色琉璃瓦,汉白玉围栏,画栋雕梁。那片在清朝豫王府旧址之上、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将创建的协和医学王国,老百姓传闻中的“油王府” 。协和的“志在世界一流”,并非今天大学运动中的空洞口号。她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让世界知道协和。1923年,美国《时代》周刊回顾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十年之路。除了惊人的拨款数字,就是它在发展中不断锁定的中心主题:为全人类的健康。而耸立在这个主题两旁,是两大伟绩:一个在美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另一个则在中国,是 PuMc——北京协和医学院。40年代,汤佩松在清华大学创办农学院时提出的目标是:“清华农学院应当办成中国农学界的PuMc。”1951年,新政府接管协和时指示:“协和医院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望,我们一定要把她办好,办不好影响不好。” 协和的成长,充满了医学和医学之外的传奇故事。这所学校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医学院校,有了中国真正的护士学校;这里的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解剖学教授,根据周口店的一块牙齿化石,确定出一个独特的人种——“北京人”,两年后在周口店挖出的第一块“北京人”头盖骨,轰动了全世界;一位n1浦爱德的美国女人,来协和医院创建了“社会服务部”,关心病人出院后的社会链接,赋予医学以温情,许多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生来此求职;一位叫兰安生的美国教授来到协和,给学生们讲“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他和中国人喝酒交朋友,带着协和学生走出医院,走进胡同,关注更多百姓的健康。日后他的一位学生受到感召,毕业后去了农村,在定县创造了中国“赤脚医生”的雏形。这所学校的办学,也成了独特的“协和现象”。曾经的巨大投入,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只有极少数的产出。而这每年平均十六位毕业生的“极少数产出”,后来却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在校园里和医院里,它曾拥有一批医学大家,教学严格并带有强烈的启发式,鼓励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这里,在协和式的气氛中“熏” 着成长,内心的热忱被激发,体悟着怎样成为一位好医生。在今天的北京东单三条,协和建筑群的雕梁画栋、俄式大楼、现代大厦交杂在一起。一块标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门牌,提醒着时问的力量。在今天,这群建筑代表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对后两者,经九十年的积淀,人们概括为两个字:“协和 ”。准确地说,“协和”这两个字暗示的是:曾经对中国医学教育和中国医学的推动,医事之道的至高境界。但她在时间打磨中积累的内涵,已超越了医学学科和医生职业。在民间,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赋予了 “协和”许多延伸内容,这两个字渐渐演化成——医疗安全感、医学精英、关爱百姓的亲切姿态、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的可能。病人说:“我们千里迢迢到北京协和看病,是到了头。无论如何我们心甘了。” 到了新世纪,有报道题为《全国人民看病上协和》。2O07年的一则“ 协和打假”新闻,告诉人们一个简单事实:全国那五十多家盗用“协和” 名号的机构,其实在老百姓脑中偷换不了“协和”这两个字所蕴含的医事概念。九十年后已是别样的时代。协和仍然矗立在沸腾生活中,呼吸着有些浑浊的现代空气。它锻造出来的第一代名医,多已不在世上,但名字恒久流传,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西医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医疗再次成为中国的尴尬问题。今天的协和,更像一个警世者,提醒着人们什么是更纯粹的医学意义,什么是以实现这纯粹意义为目标的医学生活。虽然有人感叹,在数次中断、演化之后,协和已失去了一些内涵,但仍然是一清早门诊号就挂没了,仍然有一些协和人,拒绝平庸,保留着精英的自律,选择对病人最实惠的方案,仍然尽己可能维护着医患交流的正面形象。在今天谈协和,不只是为了在曾经的功绩传奇中获得一种因怀旧而生的安慰,也希望通过解读九十年的协和医事,为眼前的医疗困境找到一些标准和答案:什么是卓越的医学院和优秀的医学教育?好医生是怎么产生的 ?什么是为医之道和为医的幸福感?病人在医生眼中是什么位置?医学如何去关心广大民众?这也许就是我和读者所共同关心的。如果我们问,在九十年之后,“协和”这两个字,对中国老百姓、对医学生、对医生的吸引力,究竟来自哪里?也许是因为人们怀着这样一种不灭的期待:这个世界仍存医学温情,医学以己之力解除病痛。而协和曾以自己独特的医学方式,向人们展现了这种可能。 我的协和情结与“泛意义协和" 十六年前,我在高考志愿表里擦去了“北京大学”,写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用的是一支六块钱的灌了碳素墨水的钢笔。尖锐的笔头,甚至在志愿表上划了个洞。现在想来,这次修改志愿,是协和的民间影响力的结果。当时,我对这个学校仅有的印象,就是中学里为即将报考大学的高三学生张贴的大学宣传画。它们的样子如出一辙,如果不是好友的提醒,我的目光甚至会掠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那张设计得一样平庸的招生广告。但好友跟我说起了一部讲述林巧稚的纪录片。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一个西医领域的人名,第一次听说协和。林巧稚是老协和毕业的妇产科医生,习于协和,作于协和,卒于协和。基督徒,终身未婚,却被尊为百万婴儿的母亲。我被朋友的描述触动了,确切地说,是被她描述的那种生活方式中包含的内省、专注、慈悲感动了。因为一部纪录片与一位医生的名字,我决定考协和,把未来交给一个从未设想过的医学领域。否则,我奔向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专业,另外的成长路途。这个曾经被称为“东方的约翰斯·霍普金斯”的学校,校园局促得连个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却有着长灯不灭的通宵教室和呼吸中有古老灰尘的图书馆。迂回的地下走廊,使得我们可以自如地在教室和医院之间往来,而不需露出地面、接受阳光,到处可见置身在金街、银街的世俗热闹气氛之中那一张张苍白的“协和脸”。那时,学校门前的东方新天地,还不是十几栋连成一体的高楼,它是一片灰尘满天飞、噪音不断的工地。在这里,我和我的同学们完成了入学时曾觉得无法坚持的八年,也是堪称艰辛和折磨的八年。我们的毕业典礼,像前辈一样,是在被列为文物古迹的协和礼堂举行。这一回,没有传说中的“淘汰制”,也没有民间传说中的“世界承认” 的医学文凭。在收下写满中国字的毕业证书的同时,我的一些同学们已收拾好行囊,准备去美国,读一个“世界承认”的文凭,去医,去教,或者去研。一些留在了那个琉璃瓦覆盖下的医院。我则离开了医生这个行业。十年前的夏天,有两位朋友同时接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位是我的师姐,一位是我的中学同学。在即将毕业的夏天,他们的眼里闪耀着憧憬的光芒。这所位于美国马里兰州一个叫“巴尔的摩 ”城市的学校,为何吸引了许多这样的医学热血青年?师姐告诉我,协和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很像,甚至建筑都差不多。三年后,我驾车穿过“巴尔的摩”,经过城中心一栋栋看起来破旧的公寓,有的窗户玻璃已残缺不全,传说中这里时有事故发生。突然眼前就出现了古城堡一样的建筑,自成体系的王国,年代古老,这就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我认识的两位优秀青年,正在其中的某栋楼的实验室里埋首青春,体验某种接近科学的神圣。而在我的英文简历里,仍然有时常被不同国籍人问起的毕业学校,那个曾经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叫做“东方约翰斯·霍普金斯”的医学院。这时,我还会与“协和”相遇。但除了知道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林巧稚、张孝骞、豫王府、八年制……这几个词之外,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即使在那里度过了八年时光,其实我对协和历史知之甚少。可能我们唯一阅读过的协和历史就是林巧稚的传记,那是第一年在信阳陆军学院军训时,学校派入去看我们,带给我们的礼物。即便那本书,也未能深入地掀起我们思考的帷幕。对于历史的回望,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开始缺失。协和的诞生及迄今九十年的生存,如同一位参与协和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官员所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人与命运搏斗,失败摧不毁的理想”。如果不是去写这本《协和医事》,我可能再也不会去阅读如此多的与协和有关的文字,它们包括:协和的编年史、夹杂着每个时代色彩的各种论述文章、中国西医的医学教育发展、美国人写的关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关系的论文、美国那一场上世纪初的著名医学改革、关于协和名医的各种传记和自传、欧美医学教育史……其间,有三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那是在读到林巧稚和张孝骞的经历、聂毓禅回忆协和护校的迁徙时。文字已不重要,我的思考和他们的内心似乎融为一体。那是十七岁的我用碳素钢笔修改志愿时,曾经渴望接近的内省、专注和慈悲。在深夜灯光下的眼泪里,想起来难免遗憾。在探寻、回望历史的路途上,我终于明白了在心底深埋的协和情结,它的起源在哪里,去向哪里。在那里,我曾经渴望被激发起内心的热忱,希望那热忱最终自律而专注地汇成一股创造力,点火升天,悬壶济世。可是,如同有人描述的,“在90年代的中国,大学是一个愚蠢自在地消磨时光的地方,或是一个背烂英语单词或者学会其他实用技能的地方。”我在 90年代的协和读书时,八十五分是每个人的生死线,不少人半带将就地选择了成为医生。我在毕业时,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掩面而逃。可是直到今日,“协和情结”仍深埋在心底。它就像读到林巧稚、张孝骞、聂毓禅时我涌出的眼泪,是我对内省、专注、慈悲的向往,对医学实质的仰望,对有气氛和有传承的大学精神的期待。可以表达这种大学精神的,在今日世界里越来越少,协和仍是一个。对于那些没有在其中学习和工作的人来说,协和的吸引力,也许可以从我这个曾身在其中的人的情结、从这本书的剖析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在写这本书时,有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在影响着我,用不同的方式,在相同的时间。一部是V.S.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一部是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在到达一定年龄后,人对时间和内心这两样东西的注意开始增多,对历史的兴趣也开始超过其他。也许有一个比揭开我的“协和情结”更美妙、深远的愿望促使我回望、解析协和历史:展现一所曾经伟大的医学院如何在精细策划中诞生,如何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卓越,又如何在命运的漩涡中破碎、重整、坚持至今,西医如何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医学教育如何达到它期望的巅峰,大学精神在医学院里如何体现,曾经达到的为医的至高境界是怎么样的一幅图画,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个图画,在变成眼前景象之前它经历了哪些流转……这就是“ 泛意义的协和”,比简单的协和历史,对今日有着更深远、更温暖的意义。讲述协和的意义,也许比讲述协和历史本身显得更加重要。这本《协和医事》可以看做是我上一本《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的延续。它希望讨论和关注的,其实更多的是“泛意义的协和”。在梳理九十年协和的脉络之时,一些当今医疗存在的问题,对照过去也许就有了答案和启迪。这也许是读协和医事,可以给生活在今天的为医者和虽不为医但需看病者的更多效用。感谢董炳琨、张之南、胡天圣、吴宁、方圻、鲁重美、袁钟、尹佳、倪超、曾学军这些老、新协和人提供的部分资料和口述史实,他们心底、言语中对协和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地打动了我。感谢朋友师永刚、陈彤、冯金红的帮助、鼓励和灵感。感谢汪家明老师的编辑和指导。所有的努力,是为了让人们在协和九十周年时,了解这部众人成就的激动人心的伟大故事,获得解决今日医疗困境的启迪。如果那些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纯净而顽强的力量,能够为找回一些标准和智慧而思考,那么这整整一年辛苦的灯下劳作,就算最大地实现了它的价值。文字在触动读者神经的那一刻,也最终展现了它的存在意义。

内容概要

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 91 7~2007)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在重读协和的同时,观照当下医疗.寻求更广意义的解决之道。作者是医疗业内人,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

作者简介

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2002年回国后投入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的临床开发。现居北京.任职某制药公司。2006年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北京出版社)。

书籍目录

序“协和”这两个字第一章 遥远的东方有个“协和” 1.望东方,酝酿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2.20世纪初中国和美国的医学教育 3.中西合璧的“油王府” 4.1921:开幕典礼 5.招聘最好的人,并让他们开心 6.把护士变成天使的学校第二章 “好医生”如何诞生 1.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 2.备受争议的协和育人模式 3.启发那些“想成为自己的个体” 4.师道,照亮校园 5.毕业之后的“宝塔尖” 6.内科大查房,八十多年一贯制 7.在“熏”的气氛中成长 8.一个古老的命题第三章 从“贵族医学”到“民众医学” 1.医学“布尔什维克” 2.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3.走出医院,走进胡同 4.1930年代的“赤脚医生” 5.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 6.打开协和窗户看中国 第四章 协和的民间故事 1.老协和人的脾气 2.孙中山的最后岁月 3.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4.装在“铁肺”里的人 5.“北京人”在哪里? ……第五章 九十年“协和主义”后记 我的协和情结与“泛意义协和”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协和医事》:对中国老百姓和医界人士来说,“协和”这两个字形成的品牌已无法估价,其意义已超越协和本身。曾就读协和医科大学的作者讴歌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九十年的传奇故事,用思辨的深度观照当下,揭示着新时代的医学之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协和医事 PDF格式下载



国的医学界有一种精神叫做协和精神,读完此书我更加清楚了协和的事迹。在中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在重读协和的同时,观照当下医疗*寻求更广意义的解决之道。作者是医疗业内人,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


《协和医事》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眼泪几次忍不住留了出来,我被协和精神感动了。

做了这么多年教师,到底什么样才是好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我的头脑中变得如此清晰,一个真正伟大的老师,甚至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想要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必定如协和人一样痴迷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梦想,不为世俗的利益所动,追求内在的幸福和美好。

初识协和是在94年,我在榆林一校,学校组织暑假去北京旅行,我们到了北京,我是唯一的男老师,就让我自己去找旅店,我知道北京的学校暑期都能接待住宿,而且很便宜,所以就按地图找,最后在一条小胡同里找到了东城区的遂安伯小学,然后把她们从火车站接来。那个位置离东单很近,经常路过,火车站的预售票处也在那里,几次远远看到几个高高的绿色屋顶,开始以为是什么名胜古迹,看地图才知道是著名的协和医院。

了解协和是在几年以前,从各种书里面,简单的知道了协和的历史,和美国的渊源,知道了协和中保存着孙中山、冰心等名人的病历,知道了协和是中国最好的医院。

后来才知道协和不仅是一个医院,还是一所大学,一所可能是最小的大学,说它下,是因为它录取的学生太少,解放前老协和每年只招收20多个学生,而能毕业的只有十多个。校园里学生只在一百人左右,就是在今天大学扩招的影响下,协和又增加了一个西校区,但是从人数上,协和还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高校。小到校园内都没有一个操场。但是协和九十年来培养的医学专家却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所大学。

后来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内容,在全国高校中协和的录取分数是最高的,因为录取的人数太少,所以和清华联合招生,协和要超过清华的分数线。

看了这本书,我才系统的了解了协和的历史,知道了协和竟然源自于洛克菲勒的理想。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理想,送给中国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医学院。协和不仅仅带给我们最美好的医学院,也同时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医院,最好的高等护士学校,最好的医学图书馆,世界最多跨度最长的病历档案文献,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最理想化最美好的一面。

所有热爱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在这里,在协和,你能够看到真正的教育理想,一个最好的,一个梦想中的学校。

也许这些都不如书里的小故事打动人的心。

凭着不那么精确的记忆,回顾书里的几个片段吧。

协和专家看重读书,图书馆当时拥有远东最丰富的医学书籍,老师和学生在周日都喜欢待在图书馆里静静地读书。就是在文革期间,一个同学为了去看书,怕别人发现,先假装看看报纸,然后趁人不备,钻进图书馆去看书。

解放前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协和的教授待遇很优厚,解放后马上就和美国在朝鲜开战,协和被收归国有,协和的资金就不那么充裕了,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媒体走进几位协和老专家的家,都是小小的两居室,房间里没有任何装修和装饰,仅有的电器都是老式的,但是却都是满屋子的书。无论富有还是清贫,协和人不改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老协和有这样的规定,从刚开学就收女生,实现男女同校,也培养出很多很多优秀的女学生,但是女生如果在协和当教师,当医生,包括当护士,都不能结婚,不能因为婚姻孩子耽误了事业。于是林巧稚等好多协和中的女人为了协和为了事业为了梦想终身未婚。

一个住院医生,就是刚从协和毕业的学生,跟主治医生去查房,忽然一个病人吐了,他本能地向后一退,可是没想到,他前面的主治医生却迎上去帮助病人收拾秽物,白大褂上弄了一身。当时谁都没有注意这个细节,但是这个学生永远记在了心里,当他成为主治医生的时候,有一次他带着学生查房,一个病人吐血,他和他的老师一样迎了上去,用自己给学生做了示范。这就是协和一代一代老师想要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协和在抗日、解放后和文革期间,三次关闭又三次复校,九十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月,除了部分名人政要的病历被借被盗外,保存了每一个病人的病历,无论贫贱还是富有,无论病重还是简单到哪怕你仅仅是因为急诊在协和换过一次药,医院都认认真真地保存了下来。期间协和负责病历室四十一年的主任付出多少心血,在文革中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到今天这些病历成为协和之宝。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出生,几十年后来到中国,在协和找到了她出生的时候的病历,上面还印着她出生时的小脚丫。前不久一些北京八十多岁的老人接到协和的来信,邀请他们回协和进行复查,因为他们在出生的时候,参与了一个实验,实验是关于出生和老年病的关系的一个内容。

绒癌本是绝症,但是协和专家们不放弃希望,反复研究,从绝症,到能活三个月到能活半年,到最后治愈率达到80%。有一个绒癌患者扩散到了脑部,脑部积水,根本没希望了,世界上都没有过救活的先例。协和的一位专家本来都下班了,但是看到患者,还是毅然决定手术,这里面医生冒了多大的风险啊!可是就这样创造了世界首例在扩散到脑部救治成功的先例。协和的专家无论面对什么疑难杂症从不放弃,创造了多少奇迹啊!很多病人到协和都说,到协和就是到天了,交给医生,治不好也心甘。除了协和中国还有这么让病人方心的医院吗?

协和不仅仅是一个医院和学校,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安达生还在协和还创办公共卫生专业,当时在世界领先,他们在北京开设社区医疗实验区,在农村定县进行乡村医疗体系建设的实践,当时的成果比现在的农村医疗都客观,世界各国卫生部门都来中国学习,那时候协和站在世界的最前面。

……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没办法都写出来。但是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折射出协和的精神来,就是严格,认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像宗教一样最求真理,为病人服务,为人服务。

在书里我看到很多协和人的话,这些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医学的爱,对真理的爱,对生命的爱。我在这里抄录了下来。

“要从日常病房工作中接触的平凡人身上,感受他们的爱和喜悦,他们的忧伤与悲痛。”

“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感到恐惧呢?”

“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伟大的医生说治疗患病的病人。”

“医学有两座高峰,一座是学术高峰,一座是医德高峰。”

“只有一个真正的君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要从生命的诗句上来鼓舞我们每天例行的诊疗工作。”

我把其中关于医学和病人的换成了教育和学生,就得到了下面的内容:

要在教学中,感受学生的爱和喜悦,学生的忧伤与悲痛。

学生把自己的心交给了老师,老师怎么能不用心教学生呢?

好的教师教的是知识,伟大的教师教的是人。


这个轮休不是周末,孩子去上学了,没人打搅,我慵懒地躺在床上,拿起《协和医事》,准备静静地细致品读一番。书的装祯简洁、古朴,书中的黑白照片透着历史的久远。作者从小洛克菲勒登上“亚洲快线”去中国,开始了对协和历史的追述,我第一次知道了协和和洛克菲勒的渊源,知道了协和近乎残酷的淘汰制,知道了协和的“导师制”教育形式,领略了老协和的“大家”风范。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历史故事道出了协和为什么能成为“协和”:那个“志在世界一流”的协和,“全国人民心目中医学圣殿”般的协和。今天的协和可能已大为逊色,但协和历史的厚重,依然让今天的人们谈起协和时充满景仰。我本来是想慢慢品读,但作者鲜活生动的笔触,深邃活跃的思考,酣畅淋漓的语言刺激着我的阅读欲望,让我迫不及待一口气读下去。我被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的“协和精神”——那种追求卓越、专注求精的精神感染着。这是一本谈论医事的书,但那种精神不只囿于医道,它启迪着我对医事之外的人与事的思考……


自从医学界添加了一项就业前必须参加培训的改革以来,以前是几年熬成一个小医生,现在是十几年熬成一个小医生,一把年纪了还不能有所作为确实是一件挺让人着急的事情,但是看着协和医事,老协和的精神告诉我不要太着急,总之慢慢来,总有能成功的一天。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不管是否医学生,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了解各方的苦,相信对医患关系有所改善。


读完全书后,掩卷沉思,才发现做一名好医生,真的很难!那些协和大师们:张孝骞、林巧稚.....哪怕我们能做到他(她)们的十分之一,也能算是伟大了!这本书也让我们重回到为医的根本是什么这个问题,更让我重拾为医的尊严与责任!哪怕现在医患关系是怎样的恶劣!
传统与经典、千锤百炼出的良医、中国古老士大夫的悲天悯人、兼济天下......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动力。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读完后,推荐给我的一些同事看,都说好。但愿我们能积聚一点点力量与精神,为我们的祖国与医事做点什么!


记得苏州观前街门口有一副对联:医乃仁术药乃仁源施诊不择贫富选药务须道地;爱为善行心为善本处方无分贵廉用心当可回春。“协和”所培养的医生如林巧稚等,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病人一视同仁,如今医德为上、怜悯病人的医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态度冷漠对病人、高价处方刮病人的医生令人生厌却无可奈何。读了《协和医事》,明白了“没有医德,不能当医生”的道理。谢谢当当网。


读完这本书,更能体会一代名医和一所医科大学的使命,好医当如协和名家!


做为一名医学生,协和医事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执着的思考和医德的扣问。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它诉说了一段成长的故事,协和的成长,医生的成长,专家的成长,中国医学的成长……很朴实的医患关系,很让人感动的医师……这几晚都在看,看了好多遍,很受感动!


首先本书对老协和的描写很多很细,有的地方对了以后很震撼感动,几处甚至让人落泪。特别推荐医学生看,你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磨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第二,本书对一些现象,问题也做出了思考,虽然有些地方不能苟同,但作者至少想到了。总之,推荐!


虽然书中讲述的是协和医院的“前世今生”,但我认为: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如果你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你能重新认识医生这个职业,同时,你也会重新思索你的人生。对于医生来说,这本书会告诉你怎样才能成为/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会告诉你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但它同时是一部值得慢慢品味和思索的书。


了解协和,能内化医者内心,读完此书,感觉自己错过了、浪费了大把医学时间


协和确实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医疗学府。作为医学生,是我的“麦加”。但作为中国人,我思考更多的是,也只有在腐败、无能的旧社会才产生了老协和的地位。协和当时医治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最终这些人都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安心建设现代的新协和吧!


这本书让我们学医的能够了解协和精神和协和医院的历史变化。最主要的还是在当今社会怎样处理医事,还是有一定启发和促进性作用的。


不错的一本书,医务工作者都应该看看,协和的精神是医生的追求,医者仁心。


老协和的精英教育一去不复返,医学大师闪耀的年代再也不见。教育与医疗的市场化把学校和医院推向逐利的竞技场。在这浮躁的社会中,谁能安心下来教书育人、治病救人?


可以说,我是一直在关注这本书的,但是一直没有降低折扣...昨天书到了,迫不及待的翻开...一翻不可收拾,凌晨3点还在继续。作者的语言没有过多的赞扬协和如何如何的好,学员如何如何的优秀。只是用了大篇幅的笔墨介绍协和的教学制度,不是死板板的制度,是一种几乎残忍的淘汰制度,更是一种在任何地区任何社会任何学校都适合的人性化制度。要成为优秀的人,就要读优秀的学校,就要做优秀老师的学生...看看这本书,可以思考很多,不光在医院,不光对医生。


作为一个医学生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本书,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这个充斥着各种浮华的世界,作为一个医者应该好好的读读这本书,仿佛那是心灵的灯塔,让我们看看协和的医家的风范把。


感受协和的大气磅礴,感受医者的崇高道德!做一名好医生!


内容还没细看,讲述的协和发展故事的吧 医学生看看应该挺好的 学学名校精神


这是我买的第三本书了,前两本在实体书店买的,不打折。感谢当当提供这么好的平台!!!
协和——东方医学教育的第国,她承载着历史时代民族社会各方面的希望……


协和医事,百年和谐,建议所有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都读一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时光是琥珀,将泪一滴滴反锁~~
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的文化,协和的精神,百年来为中国医疗前赴后继奉献了一生的协和的先驱们,若是面对现今中国的医疗体制跟行业发展,他们将情何以堪~~


凡是有志于作个真正的好医生者,或者希望自己的子女作个好医生者,那么,应该读此书以参考,去训练自己或者孩子,从少年儿童开始,即努力做准备,精神上,身体上,功课上,等等方面必须非常优秀,是很辛苦的事.若不如此,进不了这协和.


协和医事这本书挺不错的,建议学医的同学好好看看,学医应当严于律己


本来是买了给老婆看的,不过自己翻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书中没有太多赞颂的话语,多是对老协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制度平实而细致的描写,还有对当下的思考。它让人感受到协和的精神,却又不只是说协和,也引人思索


如果不是学医学,对协和不感冒的话一定读不下去的,这本书就像协和的纸上校史。


现在的医生仅仅把这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失去了成就感,只能当个匠人,成不了大师。协和辉煌已逝,大师不复现矣!


协和的故事总会牵挂我们这群励志高远的医学生,希望在大师的影响下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中国医学的骄傲!加油!


不止是从协和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审视中国的医学发展进程,其中还涉及了中国医学界的许多泰斗的感人事迹,看了几遍之后受益匪浅。


现在的医学体质 很是怀念协和的时代 那样体质必须能能培养出吴阶平这样的牛人


对协和医院的来历、医院风格的形成交代得很清楚,张孝骞等医生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令人敬佩。


了解协和制度,精神,文化,好医生怎样造就出来的


这本书,原本是2008年经历人生第一场手术前买的,打算在协和住院期间读。

没想到,确实在两年后,在对一个新生命的期待中读完的。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老协和对生命、对病人的尊重,这是协和的精髓。只是,今天这种人文关怀还在?

但不管怎样,我还是选择继续信任协和,所以我选择让宝宝在协和出生。


对于一个追逐协和梦的医学生来说,这本书怎么能错过呢,对于个人了解协和,洞悉协和非常有帮助。很难得这次就用塑料袋包也把书完好送到了。打折力度争取再大点儿。


协和,一个不错的医院,培养出了许多不错的医生.


很好的商品,给女儿看,她的志向是长大考协和医学院,支持,想让她再多了解一些协和。


这本书比较详细、客观讲述协和,从中能感受到协和精神。很值得一读。会经常翻阅


帮同学买的,她说蛮好,就是讲北京协和医院,差不多有点像历史那种


听一位大师的报告,说该书是一本好书,回家马上到当当网上买来,一气读完,真好,我也想多一事,推荐朋友读一读。最好给老师、大学、医院的工作人员发一发,一定有好处。
万岁,协和。


看了老一代协和人的培养人才的模式,真的很感慨,如果说我们现在按老协和的模式去培养一名医生,我们社会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如果你见过协和大多数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那么除了有趣外你或者还会生出感动、敬意,当然你也许还会决定,“算了,不要当医生了,太辛苦了。”


这作为了解协和医院历史的书籍还是很好的,因为本人对协和医院了解不是太多,做为初次了解来说这本书写的还是很好的,一口气看完了,保存下来了!


一本关于协和过去、现在的人文故事书,值得一读。


很好的一本书,让你深入了解协和,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精细管理和人文精神,我朝有得追啊


还没读完,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很少人知道的协和的历史


通过这本书建立了协和情节,对学医有理想的人都推荐一看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让人们知道了协和医院的起因。及一些往事。和那些为此付出了心血的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虽然老协和时代已过,但置身其中,仍能感觉到这里勤恳钻研,兢兢业业的氛围。耳濡目染,自己也变得更加勤奋。受益匪浅!愿协和永葆青春,独领风骚!


如果你希望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本书值得一读。协和医院创造了培养世界级顶尖的模式,今天依然值得学习。


因为借的书看的,到了不得不还的时候(借的时间实在长了,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于是重新买了一本。
协和的教风学风,协和人的认真做事情,专注做学术,都是我等深受感动的,也希望能把这些带给我们自己


喜欢,可以感受一下协和的精神


向协和精神致敬!


写的挺详细,协和历史


娓娓道来,协和历史,大家风范。


协和历史,值得收看


很喜欢这本书,对协和厚重的历史很感兴趣


书的内容与我预想的不一样,像是协和的发展史,但是各种细节的确令我满收益的


作为一名以学生,对协和有着深深的向往~~


很不错 呵呵 讲的协和的由来 等等 很哟感触 推荐了


开阔我的眼界,了解协和医学史。知道自己行业以外的事情。


深切感受到了协和的育人模式


了解了一个不曾了解的协和。。。


看了才知道差距。
真希望此生有机会能去协和进修。


这本书,我是起因于想研究一下中国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有何不同?为什么那个时代会出现这样辉煌而又灿烂的教育现象,比如西南联大等高等教育的历史上的奇迹。这本书我认真读完了,感想颇多,并且认真作了很多的笔记和脚注。读完此书,我在感慨中国的医学教育之辉煌的同时,也同时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何谓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人似乎对此还不曾搞明白,只是一味的投入巨额资金给重点大学,建设所谓的211、985这样的高校,真的能达到世界一流么?这本书似乎对此作了生动的回答,一流大学不仅仅是要有投入,还要有世界性的眼光,还有如孔宪铎先生所说的那样:“招聘最好的人,并让他们开心。”而不是那些数字化指标、课题、泛滥的研究成果。凡是想探究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人们不妨读读此书,或许会从中发现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精神理念。


希望市面上能多一些这样有深度的书,如果每一位医者都能领悟此书的深意,那医疗世界就不会如今这种状况


质量好,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后决定买的,可以帮大家了解下医生的隐情以及学到些求医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的医生现在没有荣誉感,感到三重压力(医患矛盾\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我渴望回到从前!实际上真正的最高水平的医学教育我们已经拥有,我渴望做一个象前辈一样的医生,可周围没有这样的环境.可悲!可叹!!


值得所有医学生看的一本书,使大家审视自己学医的动机,真正成为一个好医生。


值得一读的医书,多了解一些医事


该书写的很好,值得一读。其中的专家治学,严谨医风,是现代人十分缺乏的,希望搞医的所有人都读一读,学习这里面的治学态度,改变现在的恶劣风气。


这本书既让人反思中国的高等教育,又让人反思中国目前的医疗、医院制度;非常不错。


本书装订精美,适合医者细细品读


讲述名家旧事,回味往日辉煌,指点今日后人,共创医疗美景。


尤其对医学专业的人


觉得是一本医学生都该看的书~


中国现代医学的起源之地,领略前辈的风采


故事生动 形象 作者的文笔很流畅


医学生必读 很受启发


向医学大家学习,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医学生值得一看!


真的一本好书,非常值得拥有,不仅是医学生,其他学科的学生也可以看一看,5星推荐。


对当下的医生从业有很好的教育指导作用


给了我很多感触,学到了很多东西,当年的事当年的人。


当当一贯的作风,书不错
最近北京的街头、地铁里面,当当的广告多了起来


好,可惜现在的医疗行业都变味了


看过了,很受教,那批医生真是幸运儿。


友人推荐,大家都说好!所有的医生朋友正在看,反映都挺不错的!


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我们仍可以找到好医生。


看后几乎无言。只觉得有信仰与没信仰确是不一样。再看一眼咱们现在的医院,羞愧难当-301,解放军总医院,成了特号儿的大车店了。农民,没文化的农民,到底是不行。


期待已久的书,终于买到了,很满意


1、强烈建议当当网把它当作管理书籍来推荐给读者;2、它是《基业长青》、《从优秀到**》的现实版;3、做一个好医院和办一个好公司,做好一份工作道理都是一样的,强烈建议对管理有兴趣的,关注自己职业规划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历史眼光,发人深省。
西医经典样板,在中国的百年演变。
我们的文化有问题。


人精神境界的一本好书,净化心灵,追求**,很励志


很好、很感人,美好的人和美好的往事~


值得读一下,丰富下精神


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此书结构编排不敢恭维,但是字里行间体现作者中肯的态度,着实让读者为之动容,。


作者写的东西不错,文笔也好。资料也详实全面,很赞!


一部学校的校史就是大半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唯有这样严格恪守的办学准则,才能造就中国最权威的医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