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2009-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勃
181
无
有这样一个节日,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中。入们踏青访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春意的盎然涌动。有这样一个节日,人们来到死者面前,尽情诉说哭泣,送鲜花,摆祭品,烧纸钱,添上一抔黄土。纵然是,死者已经看不到鲜花,尝不了祭品,生者却得以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 清明,一个死亡与新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在中国像锦带一样悠长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挟着情趣,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张勃,女,1972年出,山东定陶县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民间礼俗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第一作者)、《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第一作者),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礼仪》(山东友谊出版衽,2004),参编著作数部。
编者的话壹、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贰、香毂辚辚拜扫归,臼暮风吹纸钱白——话说扫墓叁、报本崇初祖,数典颂轩辕一对人文始祖的祭拜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踏青伍、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荡秋千陆、剑心一动碎花冠,口血相污胶彩翼——话说斗鸡柒、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话说风筝捌、万人同向青霄望,鼓笛声中度彩球——清明蹴鞠玖、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戴柳与插柳拾、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清明食俗拾壹、布谷声声劝早耕,春耕朴朴趁初晴一清明农事忙拾贰、清明节:将生死并置后记附录主要拳考文献
插图:壹 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浑圆的太阳从广袤的大地上升起草儿绿了桃花红了,荠菜花白了柳丝儿摇曳,显摆被和风梳理的惬意啄来新泥的燕子,用心修补着去年的窠巢这些对节令有着最本能的敏感的造物,就这样伴随一个叫做清明的节日,翩翩到来清明,单是这个词语,就不知令多少人心驰神往。你或许会想起一方被风刮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尘埃的蓝色天空,想起一片被柔和的日光赶走了黑暗后形成的明亮园区,又或许会想起一个梳着发辫的小女孩,沿着丁冬丁冬流淌的小溪,青青涩涩地笑着向你走来。你甚至还能想起包拯、想起海瑞,想起一切用廉洁、用正义为民请命的官员……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你听到了“清明”两个字。更何况,清明还是一个节日,一个在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季节里走来的节日。清明节是个不能不快乐的日子。寒冬渐行渐远,暖春渐行渐近,人们追不及待地脱下鼓鼓囊囊的棉衣,换上色彩鲜艳的春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中,踏青访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着春意的盎然涌动。然而,清明节又是个不能不伤情的日子。我们的祖辈创造了它,让后来者,那些和祖辈一样必然走向同一归宿的后来者,去表达人作为人将永远无法摆脱的悲痛与哀伤。在这个日子以及这个日子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多少人要去面对一个个冰冷无言的坟冢墓碑。那坟冢下掩埋的人,那墓碑上刻着名字的人,无论他曾经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无论他曾经默默无闻还是远近皆知,都已永永远远地离开人世。死者长已矣,但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对生死的思考又如何能轻易被墓碑坟冢阻断?
这是一篇迟到的后记。总以为后记应该写在草稿完成的那一天(哪怕后来要做些许改动),借着它写出著书岁月里心路的方向、思想的里程,表达出为!整部书稿画上句号时的也许掺杂着些许惆怅的喜悦,还有很重要的,感谢那些给予种种帮助的人。可不知为什么,当我完成《清明》这部书稿时,竟然没有写!直到今年年初收到编辑张琳发来的设计稿,发现原稿最后一部分“将生死并置”已被变作“后记”,我才意识到这一缺失。时至今日,写作的过程已经成为历史,画句号时的喜悦里是否掺杂着惆怅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我不会忘记那些应该感谢的人。
《清明》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无
把清明写得很美,让人心生向往。
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
北京三联一直在摸着良心出书,几乎本本经典精致,虽书价贵了些,那又何妨
可以让小孩看看传统节日的来由了
内容稍有拼凑的迹象 版式设计简直就是垃圾 搞的我都不太想买其它的那几本了 典型的为了设计而设计 看着难受 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