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极权主义的起源

[美] 汉娜·阿伦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页数:

654  

译者:

林骧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本书被公认为是极权主义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与1941年弗罗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的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林骧华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书籍目录

《极权主义的起源》译者序初版序第一部《反犹主义》序言第二部《帝国主义》序言第三部《极权主义》序言第一部 反犹主义 第一章: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 第二章:犹太人、民族国家与反犹主义的产生  一 暧昧的解放和犹太国家银行家  二 早期反犹主义  三 第一个反犹主义政党  四 左派反犹主义  五 安全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犹太人与社会  一 在贱民与新贵之间  二 权势奇才  三 在恶与罪之间 第四章:德雷富斯事件  一 案件事实  二 第三共和与法国犹太人  三 军队与教士反对共和  四 人民与暴民  五 犹太人与德雷富斯派  六 赦免及其意义第二部 帝国主义 第五章: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一 扩张与民族国家  二 权力与资产阶级  三 暴民与资本的结合 第六章: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思想  一 贵族的“种族”对抗平民的“国家”  二 种族统一作为民族解放的替代  三 开启历史的新钥  四 “英国人的权利”与人权 第七章:种族与官僚政治  一 黑色大陆的幻影世界  二 黄金与种族  三 帝国主义的特性 第八章:大陆帝国主义:各种“泛—”运动  一 部族的民族主义  二 无法律性的继承  三 党派与运动 第九章:民族国家的衰落与人权的终结  一 “少数民族的国家”和无国籍的人民  二 人权的窘困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无阶级社会  一 群众  二 暴民与菁英的暂时结合 第十一章:极权主义运动  一 极权主义的宣传  二 极权主义的组织 第十二章:执政的极权主义  一 所谓的极权国家  二 秘密警察  三 全面统治 第十三章: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许多人至今仍以为,纳粹意识形态集中于反犹主义,纳粹政策一贯坚持以迫害并最终消灭犹太人为目标,其实这仅仅出于偶然。只有最后大灾难的恐怖,甚至只有当幸存者无家可归(homelessness)并且失去了根基(uprootedness),才使“犹太人问题”在我们的每日政治生活中显得重要起来。纳粹所宣称的主要发现——犹太人民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以及他们的主要兴趣——迫害全世界的犹太人——一直被舆论认作赢得群众的借口或有趣的蛊惑手段。忽略纳粹自己所说的话,导致以上认识偏差。在当代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个方面比这一事实更令人愤慨、更带有神秘性质,亦即,本世纪悬而未决的全部重大政治问题中,这个似乎无足轻重的犹太人问题居然有此暖昧的荣耀,能启动整部地狱机器。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脱节扰乱了我们的常识,更不用说历史学家关于平衡与和谐的观念了。与反犹主义事件本身相比,一切解释似乎都是仓促的胡编乱造,只是为了掩盖问题,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衡态感受与明智愿望。这些仓促的解释之一,是将反犹主义等同于猖狂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以及仇外情绪的爆发。然而,事实上现代反犹主义是在传统的民族主义衰朽时生长起来的,并且恰恰在欧洲的民族国家制度及其权力失衡被摧毁时达到了顶峰。人们早已注意到,纳粹并非单纯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的民族主义宣传针对“同行者”,而不是他们信任的成员;


编辑推荐

《极权主义的起源》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之兴起入手,追索反犹主义思潮里的极权主义因素及其根源,然后审视欧洲从1884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殖民帝国主义。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极权主义的起源 PDF格式下载



我没有台版的,没对照过,豆瓣上有人说第三部分有删节。看了译序和阿伦特自己写的序,明显不在一个档次。


该书简体中文版有大量删节章节,这种随意阉割他人思想的行为真让人鄙视!!一个闭目塞听,掩耳盗铃的统治集团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这本书的翻译很糟糕,我对照过日文版翻译(日本1974年就翻译了),差多了。译者的译序写得那个水平,可知其研究水准。这样的译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犯理解错误的毛病。


“极权主义的统治思想是任何国家、任何纯粹的暴力机器都未达到过的一种东西,是一种持久不息的运动: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里都永久统治每一个人……”    “在极权主义国家里,宣传和恐怖相辅相成,凡是在极权主义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它就用灌输来替代宣传。使用暴力与其说是恐吓民众,不如说是未来经常实现其意识形态教条和谎言。”    汉娜·阿伦特1906年出生在德国,二战时逃亡美国,先后曾任 伯克莱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等处任职。1975年去世。    《极权主义的起源》1945年开写,1950年终结,1958年重新修订,1967年增加了序言。是政治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所谓的极权,顾名思义就是极度的权利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统治方式和政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原则就是摧毁多样文明,建立单一的(极权政治所需要的)文明,主要的表现则为两种:一种是以帝国真理部为核心的灌输宣传体系,另一种是以帝国监察厅为核心的国家机器(警察)体系。    这两种体系的运行都建立在对群众心理的完美把握和判断之上,所谓的群众并不是指一种人的集合体,事实上,群众本身并不是因为某种一体的思想和意识才称之为群众,有着集体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那叫做政...党、帮派、团伙。群众的特点与之相反,是集体无意识、没有明确的思想、明确的表现、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价值观的松散人群结合体的称呼。这些人从不参加政党、政治上无动于衷、从不参加民意测验、默默无闻,缺乏有效率的社会联系。    在此基础上,极权主义的统治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机器(警察)尽可能的孤立每一个人、威胁每一个人、限制每一个人、打压每一个人,使无意识的群体无条件的对帝国中心保持忠诚。为此主要使用的概念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等。    极权主义作为一种很少出现但其形成时那种强烈的向心力会瞬间撕碎现有社会秩序的政治力量,但愿我们对它的了解仅仅限于在这本厚达600页重达1公斤的书里。 阅读更多 ›


推荐电驴上蔡英文翻译的台湾版。


为了在大陆出版,肯定了删除了一些涉及大陆的敏感语句的,(主要是第三部集权主义)但这本书本来也是主要写斯大林、希特勒的,与大陆关系不大,所以不影响整体内容。但毕竟删节了一些内容,所以还是有点遗憾。


非常好!内部发行自然触碰到许多敏感话题哲学 政治方面感兴趣的人这本不可错过。。。


尽管有删节。但正是这种妥协使其能够在大陆出版。因此读者就不要再苛求了。还能怎样呢?


照理说,三联书店的书翻译质量应该不错的,可是这本书的翻译却不怎么样,看来还是这个机制从中作梗的缘故,和其中的删节是一回事,思想的不自由是最可怕的,虽然如今的意识形态已经较过去要淡多了,但实际上还是有所控制的,并未完全根除的


据陶东风的评论,此书漏译,错译和误译之处不少。问题出在译者对阿伦特的理解有误。特此说明。


现阶段仅可买到这个版本,凑合着看吧。


宣扬自由,关于俄国和犹太人的说法不错,值得一看


汉娜的这本书 算是她最经典的书了吧 很喜欢 很厚实


宝贝不错,非常满意。。。


这种书都是作者的智慧结晶,应该带着一颗崇敬的心来读,可是我读个小说还成,这个书对我来说有些难了。境界不够啊……


书很好,我很喜欢,现代性


一本很好的书,很喜欢,质量也很好


篇章之间比较松散,但整部书还是非常有内容的,帮我厘清了很多概念,对极权有了深刻的认识。且仍然赞同作者最后一段所写的,”历史的每一次终结必然包含着一个新的开端,这种开端就是一种希望。


很好的一本书,虽然不认同所有的观点


城堡就是监狱


思想深刻分析独到的经典著作


政治学名著


极权主义


很难买啊,终于有货了


书好,质量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