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秋

黄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黄涛  

页数:

165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传统节日适应了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等民俗活动使民众得到休养,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它有效地协调着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同时,以其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以历史的眼光看,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透过西方人的眼睛看世界;过去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历史的变局中,民俗更受到强烈荡涤。尽管传统节日在某些形式上并未失去传承,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变得遥远。现在是重新确认民族固有价值观的时候了。具体到节日,首先意味着重新认识以中国古代历法为基础,天人相应、相合的时空观念。同时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因此我们是利用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策划了节日中国丛书。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民俗学者,对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传统节日进行专门的探讨和全观的描述。  丛书注重叙述过程中知识的准确性,并融入各位作者在长期从事节日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使之富于思想智慧:从节日的源流与文化内涵讲起,带读者领略节日饮食、节日仪式信仰、节日娱乐活动等民俗事象,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既涵盖仍存活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通过历史文献重现传统节日的历史状貌,重视传统节日的古今关联,以及节日文化的地方差异。  丛书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时,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节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伦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使今天的读者对传统节日有了深入了解和明晰印象,那就是丛书的成功。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更期待着我们共同享受、传承我们共同的民族节日。  萧放  节日中国丛书编委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2009年1月  后记  农历八月十五,  一年里月光最好的日子,  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金黄。  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  喝酒,吟诗,遐想,  弹着吉他唱月亮,  无拘无束地玩耍,  还品尝各样的美食,  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  穿越时空,  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  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以上是我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的“中秋”部分所写的题记,结合历史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过节情形,据实描述更接近本原形态的中秋传统的自在、诗性、可爱与好玩。在这里引用它,是由于它较好地勾画出了我在完成本书写作后心目中浮现的对中秋节的美好印象。  我对中秋节的研究始于2006年底。那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是为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给传统节日增加假日做准备的。课题组成员还有刘魁立、高丙中、陈连山、施爱东诸位先生。在此之前,我曾参加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为同样目的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做的一个关于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的课题,那次我做的是关于清明节的部分。此次文化部课题我主动换了一个节日做,就与中秋节结下了缘分,做了几年的“中秋节专业户”。200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刘魁立先生主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就让我写了《中秋节》。那本书算是学术研讨性的作品,跟三联书店这本有很大不同。眼前这本完全是按着“节日中国丛书”的要求重新写就的,更为通俗易懂,也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近几年,我算是在传统节日研究方面下了些功夫。做了一通爬梳之后,感觉跟以前相比,自己对这些节日的感情真是不一样了,不只是多懂了若干相关知识,而且更加喜欢它们了。确实,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我们过得太单调了,有的甚至索然寡味了,而通过研究其历史形态,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生机勃勃。我不仅发现了它们各自原有的独特魅力,而且发现了它们可以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的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的空间,也深深体会到繁荣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化重建的重要意义。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而亟须重振的节日。  感谢节日中国丛书编委会诸君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张琳、杨乐女士、美编李薇女士为本书付出的智慧和辛勤。  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我的“魅力中秋”课题设立为2008年度社科普及项目(编号133),本书也是该项目研究成果。  黄涛  2009年11月29日于茶山

内容概要

  中秋节本来是一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起源于唐初的赏月风尚。宋代是中秋节的全盛期,那时过得隆重、抒情而狂放,各地有许多富于特色和声势的欢庆活动,也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月饼最早来自明代祭月神的供品,而中秋节的特色饮食其实丰富多彩,可以与时俱进。中秋节很早就传到了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至今在有些国家仍过得很热闹且有异域风味……  中秋节是一个盛大祥和的团圆节,也是一个浪漫抒情的赏月节。《中秋》以翔实的资料、细致的考辨,清楚而生动地介绍了中秋节的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许多令人信服而又新颖有趣的观点和表述。

作者简介

黄涛,河北景县人,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二十载。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民间语言志》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专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壹、中秋节的历史变迁、庆祝活动与文化内涵(一)中秋节的起源、形成与演变(二)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贰、中秋节的故事(一)嫦娥奔月的故事(二)吴刚伐桂的故事(三)关于月饼来历的故事(四)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五)中秋赏月作诗的故事叁、中秋节的纪念物(一)什么是节日纪念物(二)中秋节的特色元素:月宫、嫦娥、月饼、玉兔、桂树、桂花肆、中秋赏月(一)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二)中秋赏月风习的历史变迁(三)各地赏月风俗与赏月胜景伍、中秋拜月(一)中秋拜月习俗的源头与思想基础(二)中秋节形成之前的祭月礼制(三)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四)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举例陆、中秋食俗(一)中秋月饼(二)其他中秋食俗柒、中秋节庆丰收捌、中秋节的游戏娱乐(一)开封的“铁塔燃灯”(二)安徽的舞香龙(三)钱塘江观潮(四)温州的小摆设(五)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六)泉州等地的晚会习俗:放孔明灯、“抛帕招亲”、荡秋千、游月娘、烧瓦塔(七)香港的花灯会与舞火龙(八)台湾的户外晚会与博饼习俗玖、中秋节在国外(一)中秋节在朝鲜半岛(二)中秋节在日本(三)中秋节在越南(四)中秋节在新加坡(五)中秋节在马来西亚(六)中秋节在菲律宾(七)中秋节在泰国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讲到中秋节的风俗,不能不提到拜月。在现代社会,拜月只是少数还保留着古旧生活习惯的人才做的事。照现代人看来,拜月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迷信”活动。但是从民俗学的观点来看,这只是古老风俗在现代社会的遗留,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过去,看到我们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我们要了解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就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民俗信仰活动,就要了解这种行为的来龙去脉。自明清到建国前夕的数百年间,拜月一直是中秋节习俗的主要部分之一。但是拜月并不只是在中秋节期间才进行,过去其他时间里也有拜月活动;而且,远在中秋节还没形成的远古时期,拜月的观念与行为就已经有了。所以要从本质上明白拜月这种行为,还有必要追溯一下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后记

农历八月十五,一年里月光最好的日子,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金黄。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喝酒,吟诗,遐想,弹着吉他唱月亮,无拘无束地玩耍,还品尝各样的美食,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以上是我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的“中秋”部分所写的题记,结合历史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过节情形,据实描述更接近本原形态的中秋传统的自在、诗性、可爱与好玩。在这里引用它,是由于它较好地勾画出了我在完成《中秋》写作后心目中浮现的对中秋节的美好印象。我对中秋节的研究始于2006年底。那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是为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给传统节日增加假日做准备的。课题组成员还有刘魁立。


编辑推荐

《中秋》是节日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