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

潘维 玛雅/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潘维 玛雅/主编  

页数:

301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2007年的夏秋之交,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盘点价值观变迁三十年的大型研讨会。来自海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学者和四十多位国内媒体代表参与了本次研讨会。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根据现场录音编辑而成,细致地记录了学者们在会上的唇枪舌剑,分歧与共识同在,严肃与调侃共存,颇具可读性。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秋季。除日常研究项目外,研究中心每年就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主办一届大型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和海外华裔学人共襄盛举。

内容概要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这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应迷失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之中。本书即为探讨和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参与讨论的四十佘位学者分布于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分别对三十年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现状、原因、存在的问题、重建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见解纷呈,语言生动,充满现场感,从中让你看到巨变中国的一个重要侧面。

书籍目录

序言构建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第一场 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 潘 维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新的核心价值观共识 孙伟平 人类在什么时候都存在价值共识 石秀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陈新汉 怎样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信 杨松林 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错位与迷信 汪 晖 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构的内外挑战 开放发言与评论(一)第二场 开放发言与评论(二):我国社会价值观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场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演变 沈明明 北京市民政治社会价值观实证研究报告 周孝正 中国的价值观出了大问题 辛志勇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价值取向变迁及现状 申端锋 中国乡村社会的伦理性危机 张利华 建构中国特色的新型核心价值体系 开放发言与评论(三) 第四场 三十年来的政治价值观 房 宁 当代中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演变 张 光 中国公民眼中的政府 胡伟星 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价值体系 王正绪 东亚儒家社会的现代与后现代价值观 杨 明 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实证研究报告 张曙光 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对外安全决策中的作用 开放发言与评论(四) 第五场 三十年来的文化价值观 赵剑英 当代中国三大价值观的交汇与整合 赵汀阳 说出来的价值观和做出来的价值观 张 静 中国人认为财富怎样分配是公正的 翟学伟 中国社会在进步中什么被取代了 河 清 中国全面转向重商重利的新教文化 董正华 建构核心价值观当以史为鉴 开放发言与评论(五) 第六场 三十年来的社会价值观 王绍光 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面 童世骏 当代中国价值领域存在问题的背景分析 史天健 中国人的民主价值观实证研究报告 曹锦清 中国人安慰心灵的价值不是来自西方 任剑涛 三十年来中国政治的疏离与回归 白智立 我们进入一个价值观重构的阶段 开放发言与评论(六) 第七场 三十年来我国传播领域的价值观表现 熊 蕾 美国的心理战和中美媒体之间的差异 程鹤麟 中国电视从政治挂帅到市场挂帅 黄纪苏 戏剧的公共性和中国革命的价值观 吴冠平 三十年来中国电影与国家的关系 李少君 当代中国需要“借诗还魂” 祝东力 我们不能只有经济的规划,更需要文化的想象 开放发言与评论(七) 第八场 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 周建明 西方核心价值的生成以及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韦正翔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武 力 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价值观变迁 韩毓海 中国革命的遗产与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邵善波 价值观转型是和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开放发言与评论(八)

章节摘录

  第一场 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  多元化  主席:童世骏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评论人:汪 晖 清华大学入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发言人:潘 维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教授  孙伟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石秀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新汉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杨松林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童世骏:    我们进入第一场。第一场的主题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一共有五位发言人,每人发言时间15分钟。第一位发言人是潘维教授,他是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我们的东道主。大家欢迎。  潘维: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新的核心价值观共识  谢谢童教授。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去年写的,也是为了筹备这次会议。我当时思考了一下,价值观问题有什么理论框架?怎么才能够把它的层次分清楚?也就是说,真正到开会的时候,我们讨论一些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讨论?在这个动机的驱使下,我写了这篇论文,目的是在理论上厘清一些概念。  我们感觉到现在社会观念上的高度多元化。高度多元化的原因说起来好像很简单,是因为社会利益多元化。不像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全部由国家垄断,大家实行平均的一次分配,每个人的收入都差不太多。多元化的社会就导致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个似乎比较简单。  但是仔细观察,价值观里面有很多种类。我查阅了一下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的感觉是价值观种类多元化。比如人生观、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宗教观、科学观、劳动观、生活观、权力观、权利观,等等,可谓洋洋大观,无所不包。这样的话,价值观本身的定义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到最后,我就把它界定为“社会价值观”,就是我们这次会议主题所突出的——社会价值观。  在那些强盛的国家,核心价值观是极其坚强的。而在今天的中国,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多元化中迷失了。  “社会价值观”,我给出的定义是:对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这个明确以后,我觉得思路顺畅了很多。社会关系分成哪些?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又是哪些?尽管社会在高速变迁,但有些基本的社会关系应当是长期稳定的,扭曲这种关系会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与此相对应,有些基本的价值观也应当是长期稳定的,这些就是核心价值观。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以后,我有了这么个思考,就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活力的体现,这是一个积极的事情。但是,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中迷失了,找不到了。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各界,在社会道德观、政治历史观、民族国际观这些方面,基本上找不到共识。尽管官方有它的一套表述,读的人并不多。但真正掌握媒体的人——那些在报摊上能卖得出去的报刊的编辑、记者,或者那些不论是小说家,还是戏剧作家、电视剧作家,所表达的观念与之是有很大分歧的。所以我感到,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真的是迷失在一般的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里了。  再来比较一下那些强盛的国家,我发现,别的国家完全不是这回事情。特别是我自己留学、生活了很多年的美国,核心价值观是极其坚强的。你看好莱坞的电影,虽然拍得特别好看,但是它的英雄人物是不死的,好人也是不死的,跟我们批评的“文革”电影是一样的。仔细一考虑,我发现那个国家好像没有官方话语,但是它的主流媒体、整个的中产阶级,表达的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到西欧去,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况。因此我觉得,我们要讨论一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第一场讨论的这个主题。  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国际观是最不具有普适性的,也是最薄弱的。一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垮掉,基本是从国际观开始的。  在我的文章中,我把核心价值观按照基本的社会关系分成了七层。大家在会议的《资料汇编》里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分成这么七层之后,我把它叫做一个同心圆的体系。这个体系自内而外包含七大类核心价值观,即道德观、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政治观、民族观和国际观。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最外层是国际观,内核是人类的普适道德观。  在我看来,道德观是普适的,因为社会道德是人类的普适价值。比如,我们是“人”,所以不能认同杀戮、抢劫、偷窃、欺诈、遗弃、滥淫等行为。这些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一旦迷失了,人类社会就有堕入动物界的危险。  自然观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会影响到我们所有的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观是一个核心价值观。这里边,我主要谈的是科学观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自然的看法充满各种迷信,那就不是现代价值观。可是今天在我们国家,似乎在这个基本观念上出现了动摇。从官方到媒体,鼓吹迷信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到最后讲什么666、888这些所谓的吉利数,楼房里没有四层,没有13、14层,各种土迷信、洋迷信都起来了。这是我感到比较忧虑的一件事情。  第三层是群体观。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我认为我们应当是有共识的。但是实际上,当今中国在群体观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雷锋这个榜样人物变成好像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人去分析雷锋自私自利的动机。关于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我认为在西方说得是很清楚的。尽管我们这二十多年来,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有一定的变化,可是因为政治词汇的原因,我们总是认为西方社会是个人主义的。事实上,如果你在西方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我们这儿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他们那儿不是个人主义,是我们这儿特好的一种集体主义,甚至特别传统的1950年代共产党式的集体主义。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有一定普适的成分的,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社会观是关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在市场社会,群体间的相互竞争和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然而,人类社会并不处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中,我们的小集体之上还有大集体,还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外还有国际社会。这种“现代”群体价值观,我们叫做“公民”意识。因为我是“公民”,所以不能伤害社会整体利益。但是在社会观上,我们今天的共识已经相当小了。比如,为了小集团利益,可以去侵吞全民所有的财产;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可以无视国家环保法律而去污染江河湖海;为了本省本地的利益,将国家法律和中央政令搁置一旁。可见,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已经处于混乱之中,试图颠覆一些非常传统的价值观念。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三类价值观——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是人类比较普适的价值观,但是它的普适性在逐渐降低。  到了第五层政治观的时候,在我看来就不是普适的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确实有很多人认为,西方所拥有的政治观念——以自由、民主、法治这样一些词汇为代表的观念,是普适的政治观念。我为什么觉得它不是普适的呢?事实明摆着,有这么多种政治体制、这么多种政治信仰、这么多种政治意识形态体系同时存在,我们非说这个是普适的,可事实不是这样。如果它是普适的,就应该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如果说将来它是普适的,这只是你的信仰。所以说,我们在政治观上出现了重大分歧。而在我看来,没有共识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就政治体制来说,每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它是强大的、富裕的、发达的,你会发现它那里是有共识的,是有支持的。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政治观是高度分歧的。我相信,我们这个研讨会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发现,我们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  在民族观上,如果说是普适的,我觉得基本上是瞎说了。因为各民族都在维护自己民族的地位、尊严和利益,自己民族的和别的民族的,当然不是一回事情。可是,在这个价值观体系下,你会发现,我们是属于最混乱的国家之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可以被公开批评。中华民族从孙中山以来,一直讲民族主义,走到今天,现在讲民族利益就是普适的人类利益这个话的人却很多。是谁最先讲这个话的?是戈尔巴乔夫。他的整个改革的起点就是人类的普遍利益。所以,在民族观上,我们原有的共识似乎在消解之中。  最后一个是国际观。在我看来,在这个七层的同心圆中,国际观是最不具有普适性,也是最薄弱的。整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垮台就是从国际观开始的,因为国际观和老百姓的关系最小,一般老百姓是不在意的。你看整个人类历史,从大清朝的历史来看,从苏联的历史来看,都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垮掉,基本上从国际观开始。当大清朝体系没有的时候,中国的国际观就没有了。  一个社会,有了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就会带来社会和谐;没有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崩溃的前兆。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的混乱,体现了一个社会将要崩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最多元的时期,但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崩溃的时期——三百年的崩溃。这就说明,一个原有文明的生存体系被一个后来的、游牧的,或者其他阶级、等级的体系摧毁了。  我在文章中分清了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七个层次,讲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普适性是从哪儿开始减弱的、它是从哪儿开始垮掉的。最后我又做了一点点尝试,讨论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机制。这部分写得相当粗糙,但是也有同事认为,这个讨论很有用。总体来说,我对这个机制的形成理解得还很不深入。  我希望用我这篇文章作为引子,讨论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分歧的原因,以及怎样达到共识。举办这次研讨会,就是想厘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演化过程和演变原因,推进对核心价值观生成和演化规律的理解。我觉得,很难说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就一定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共识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新的共识是可能的。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研讨会也是关于推进新的共识,或者说,推进对这个共识的形成规律的理解的会。  童世骏:  非常感谢潘维教授给我们做的、多多少少可以作为主旨发言的一个发言。下一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孙伟平研究员。他发言的题目是《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多元化》。  孙伟平:人类在什么时候都存在价值共识  刚刚潘维教授对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定义和它的基本结构做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发言,我的发言就接着潘教授的话来讲。我的题目是《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实际上就是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写了一篇2万字左右的论文,比较长,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下。这里我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简单地谈一谈。  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现在讨论得非常多,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在价值观多元化这样一个现实社会中,包括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我们不可能仅仅只有多元化,或者多样化。实际上,人类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着价值共识。如果没有价值共识,人类绝对不可能团结在一起,甚至我们这个会议,也不可能聚集这么多的学者坐在一起讨论。所以我想,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不管是价值观多元化,还是价值观共识,这些都是存在的。  要真正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及其共识,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价值”。因为价值这个概念,决定了我们怎样理解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多元化这样一些问题。价值论在我们国家的研究,大约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价值”概念,主要与“事实”概念相对应。。从事实概念来说,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排斥主体的,是超越主体的。也就是说,事实就是事实,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样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是从价值这个概念来说,它并不仅仅在于主体和客体自身的事实,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人的内在的尺度,或者是主体的尺度为依据的。也就是说,价值本身因主体不同,因主体的尺度不同而转移。这样的一个区别,就使得我们在讨论价值的时候,不能按照纯粹的研究事实的方法来处理,否则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实际上,按照处理事实的方法来处理价值问题,在我们的社会,在学术界还是比较普遍的。有人在价值领域追求类似于事实领域的真理,他认为有理的价值,就一定要强行推广到所有人。比如美国,就一定要把它的人权标准,或者是价值理念、政治理念、政治模式强行推广到所有的国家,其他国家很可能就会跳起来抗议。在生活中也是同样,即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我们今天中午吃什么,有人爱吃辣椒,把这样一个标准推广到所有的人,其他人也会抗议。这就是说,趣味、价值是可以有争辩的,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主体性,考虑到价值的因人而异。只有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价值的多元化、多样性,理解价值变动不居的特性。而理解这一特性,是我们寻求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的一个基本前提。  随着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的凸显,一种全球性的,或者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价值观共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需要。  之所以存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它的根据和理由也在于价值主体本身,在于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的一致性、统一性。比如说,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主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各种各样的群体、各种各样的个人。每一个主体都有他的基本特点,有他的基本要求,有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有他自身内在的尺度。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 PDF格式下载



内容是不用质疑的好,虽然只是陈述讨论,不能看到全貌,但是已然对我中国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认识。因为这是现场讨论的方式以书本的形式展现,所以我感觉很有现场感而且很亲切,而且比一本分章节的书更容易吸引我的兴趣,围绕一个中心来说也让我比较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不一气呵成的读完,我下次读也很容易捡起之前大概是在说什么,如果有关这方面的书都是以讨论或论文集的方式出现我就很愿意买,也会很愿意看。


这是相关问题研讨会的发言记录,比论文集更为简洁、生动、有趣。有兴趣做深入阅读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论文集——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


潘维,中国当代超一流学者,他的书是必看的。关于价值观问题,我至今未找到当代更好的书了,这本书是和他们的论文集一起买的看,互相对比,正规论文当然有好处,可这种研讨会上的唇枪舌剑更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如果二者必选其一,我认为这本的信息量更大。


看着一些学者真实的反应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很受触动


在凤凰卫视看到任剑涛,从而开始关注“价值观”,找到这本书,非常的惊讶,惊讶的理由有二。第一,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学者坐在一起讲真话。以往的记忆当中,学者和官员差不多,开开会,表表态,然后拿着专家费离场。或许是负面的报道看的太多,今日猛一看说真话的人,还不太习惯。其次,看到这么多学者有自己的想法,实感意外。整日价看到抄袭,以为整个中国学术界的人除了抄别人的文章,就没有什么真正做学问的人了。看了此书,完全推翻先前的印象。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凌乱,但实实在在记录了各位学者的互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思想的火花碰撞,是真的精彩。


能力决定担当,自己渺如蚁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这个社会已经lost,这种书对自己没多大的意义。


讨论分析精彩!


全书是研讨会讨论稿整理的,里边很多大家的报告,看了很受启发。我是冲着史天健的发言稿去的,买了发现除他之外,其他很多都很好。很有价值!


由于是学术讨论会的记录,所以文章有一定的学术背景。但是由于是讨论而不单单论文,所以比较活泼。价值观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确实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非常切合实际。


读的时候很有现场感,有启迪。


知名学者对当下道德领域时弊的针砭


因为教学科研需要,用书量较大,希望对于我这样的一个长期的购书者,给予较大的折扣。至少不比**网和china-ren的购书价高。
张进蒙 4.25


一派御用文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