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书

读书编辑部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读书编辑部  

页数:

201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07年《读书》选集,书中具体收录了:《循康德、马克思前行》、《对现象学的误析》、《读报感受一九六一年》、《“底边”的叙事》、《米沃什的错位》、《廿年辛苦,披沙拣金》、《尘事的史边》、《“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贵妃的红汗》、《短长书》、《国家主权与公民理论》等文章。

书籍目录

《读书》2007年合订本(上册) 2007.1 李泽厚 循康德、马克思前行 倪梁康 对现象学的误析读书献疑 周全华 读报感受一九六一年 范可 “底边”的叙事 西川 米沃什的错位 姚新勇 廿年辛苦,披沙拣金 白谦慎、薛龙春 尘事的史迹 巫鸿 “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美术纵横 永宁 贵妃的红汗记事珠 短长书 强世功 国家主权与公民理论著译者言 陈锡文 共有与私用 王苍柏 “归”的含义 施善继 毒苹果札记 聂华苓 爱情与政治 邵丽英 雅利安人问题与旧版重印书 刘军 施佩尔与“第三帝国”的“内幕” 王炎 电影中的冷战 赵川 一张脸,一条河 林鹤 大时代里的“小”建筑 读书平台 编辑手记 赵汀阳 漫画 陈四益黄永厚画说——封二 2007.2 李陀、贾樟柯等 《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彭国翔 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 李纪祥 京畿与天下 旷新年 “我们不是一个人类” 李政亮 消费与抵抗左岸笔记 王振忠 两地书:从敦煌到徽州(上) 日出而作 短长书 真与美的追求 朱子学与现代学术研究 讼师、神鬼和山头上的大 药鸩武大郎? 张承志 地中海边界 曹卫东 哈贝马斯的纸片 蔡天新 莱布尼茨:难以企及的人物 品书录 世俗的兴起神圣的没落孙邦金 超越时空的理性观照周正兵 一位改革亲历者的观察与思考郑伟 赵汀阳 改变“观看”的方式 赵辰 “立面”的误会 阿羊 “八十年代”和一些时间的碎屑 刘剑梅 塞克斯顿:与诗神和死神共舞 夏宇宁 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冲突 陈璇 风险社会与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纷争 读书平台 怎样把握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 东瀛闻香扬之水 读书短札 旧时大学的“双语教学” 蔷薇水调香粉藤花燕子 编辑手记 赵汀阳 漫画 黄永厚陈四益 说画 2007.3 2007.4 2007.5 2007.6《读书》2007年合订本(下册) 2007.7 2007.8 2007.9 2007.10 2007.11 2007.12

章节摘录

  这些生活在闽粤沿海和内陆水面的蛋民,曾是地方上历代文人墨客热衷的话题。由于各种歧视性的记载和浮萍般的水面生活特点,政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曾对蛋民进行民族识别调查。尽管国家的社会政策惠及少数民族,然而,大概是惨痛的历史际遇,蛋民群众并不愿意接受与主流社会人口有别的特殊对待。蛋民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族群性个案:一旦一个族群被污名化(stigmatized),只要可能,其成员会否定自我,转而认同于践踏他们的主流群体。蛋民长期以来为社会所歧视,当能理解那些贴附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标签和名称。在很长的时期内,对蛋民的排斥和践踏并不仅仅来自某一个阶级,而是来自整个主流社会。阶级、身份与“法礼之外”  由“底边”出发,我们首先涉及到两个说法,阶级与社会。谈到阶级,我们总会想到马克思。简单而言,马克思通过对生产资料和财产的占有程度,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分析来界定阶级。共产党则通过将社会的人口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来分别确定依靠、团结、打击的对象。马克思大概不会想到,阶级划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被用到了极致。他所不看好的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被改造成革命的主力军。革命时期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都曾竞相在法礼之外的底边社会里活动。  我们之所以能用“阶级”来指这样一群特定的人,是因为这一群人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一直被框定在特定的、被认为是不体面甚至丢人的职业结构里,因此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与凌辱。他们被排除在社会迁升的可能性之外。但就福柯意义上的权力而言,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边缘,却同样受到权力的监控与宰制。他们被嵌入社会的底层无法自拔,就是来自当权者的法律规定。而谈及“底边社会”时,我们会考虑某些人群的集合,尽管他们内部形成某种类亲属结构,却可以处于社会法礼之外,权力经常对他们也感到无奈;主流社会也许在骨子里看不起他们,却也惹不起他们,这就是所谓的会道门组织。他们可以勾结官府横霸一方。对此,许先生的演讲里多有提及。所以,把“底边阶级”用到这类群集时,可能产生语义上的混淆。但两个概念无疑有所重叠,我们因此能根据语境交叉使用。  与阶级相关的概念“身份”(status)一直是人类学和社会学上的重要课题,因为它直接表明一定社会结构中人的不同地位,体现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特质。考虑到主观的因素,韦伯认为,阶级构不成社区。所以,他宁可用“身份集团”(status group)。在他的眼里,“阶级意识”不容易在同一阶级的个人中萌生,因为阶级毕竟是根据一些客观的经济标准来划分,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则很自然。它可以通过习俗、生活方式和既定的态度来表现。这些,都建立在“社会估断”的基础上。  既然底边阶级被权力所宰制,那是否还可以说他们被排除到法礼之外呢?如果考虑到法礼包含了天理伦常的意思,那我们便可做如此想。传统中国的统治秩序如家庭伦理的延伸。在历史上,政府权力似只达县一级,但国家权力意志却可以通过“教化”过程,即教育的普及,以及对地方神祗的敕封,在地方上建立统治秩序。科举制度的确立是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得以渗入基层社会的关键之举。它培育出整个乡绅阶层,这些人的存在使得国家利益得以维护。他们不仅成为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的缓冲环节,而且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他们的成功使他们成为地方上的精英,因此也成为地方上一般民众仿效的榜样。这是闽南乡间历史上劝学成风的重要原因。葛兰西说,意大利乡间的教师、医生、教士等实际上扮演了国家的角色,道理就在这里。  劝学背后的动力是传统的慎终追远的理念。这种源自对先人的缅怀的情感,在儒家那里被充分强调,成为体系化的说教。宋明理学的兴起,更使这一传统儒家的说教达到顶点。费孝通和李亦园先生将中国文化的动力归结为“光宗耀祖”,很恰当地归纳了这一理念的精神。然而,在过去,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公开表达缅怀先人之情。对祖先祭祀是一种体现身份的特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统治者不允许庶民祭祖。祭祀的程序是一种规制,构成了礼制的核心部分。因此,一般人只能在家中设祭,但不得祭祀远祖,更不得建立宗祠。这在明清律法中都有规定。虽然,官方法律对民间祭祖和立祠的限制自明中叶起便形同虚设,但建祠立制之风的盛行仍与教育的推行与普及并行不悖。正因为统治阶级规定的等级制度使拥有宗祠祭祀远祖成为特权和象征资本,人们才会想方设法地去拥有它们。然而,从事“贱业”的底边阶级成员却被禁止参与科举,身份也就无由迁升,这是他们与庶民的最大区别。庶民可以通过考取功名,改变身份,从而合法地祭祀,实现儒家的伦理实践,所以身份迁升的阶梯对他们是开放的。而不能参与科举,则意味着身份低于庶民,自然也就无由祭祀先人,伦理纲常在理论上也就与之无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们处于“法礼之外”。这与韦伯有关身份区隔的论说同样道理。他说,身份区隔(status distinction)的保证不仅来自习俗和法律,而且还得益于仪式(ritua1)。科大卫先生为本次研讨会所做的主题演讲亦指出,在传统中国,构成正统的主要不是法律,而是礼仪。于是,“法礼之外”,自是底边。权力话语中的底边阶级  “法礼之外”,还使我们联想到中外相类现象之间的某些差异。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以前的美国、南非等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也都是制造底边阶级和底边社会的制度。然而,在他们那儿,是底边阶级者构成底边社会。中国历史上的状况则不太一样,组成底边社会的成员,并不一定出自底边阶级。中国历史上的底边阶级对主流社会而言,不啻为“放逐者”和“不可教化”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书 PDF格式下载



从小的时候就挺喜欢读书杂志,那个时候,是穷学生,如今工作了,总算有些余钱,于是就买书。
本书印刷质量、内容都是很好,挺喜欢,于是连续买了206年~2010年的合订本,此次包装还不错,用硬纸盒给邮寄过来,书没有损毁的情况。


读书,之前只是零零散散的看了一些,这次终于有机会完整的阅读了,书的装帧都很不错,有收藏价值!


读书杂志合订本,本本都值得收藏啊。


我觉得当今社会充斥的文学杂志太多了 看了其它的杂志后再与读书 比较 感觉不同 好看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创办30多年,《读书》杂志一直是代表着国内学术界权威最新的动态,是一本很好的杂志。


十年前老师推荐过这本杂志,但是一直都买不到,现在一口气可以拿到合订本,真好。


学术前沿!!


文字很好,很不错


朋友说不错,就是好多地方缺货不方便~


之前的,不知能否也出个合订本了


是老师推荐的书刊,都是介绍书籍的,透过它可以发现好多好书。而且大多很有深度。


很喜欢 要不然怎么会买


zhuangdinghenhao!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