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郊庙之外

雷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雷闻  

页数:

412  

Tag标签:

无  

前言

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也反映了皇权在天、地、人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是各个时期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隋唐国家祭祀这个课题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主要成果还是集中在围绕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本书则在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和社会这个课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在结论中说:“在隋唐时期,国家祭祀并不等同于皇帝祭祀,国家祭祀也并不为儒家理论所局限,国家祭祀也不仅仅是与民众信仰无关的官方仪式。”这几句话,反映了唐代国家祭祀的时代特点,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国家祭祀并不等同于皇帝祭祀”。本书指出,“唐代,祭祀活动不再只是皇室宗教,而成为国家的事务,即使是地方政府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祈雨,也都是一种公共行为。”这是和唐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不再是皇帝个人的私有财产,皇帝只是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国家”、“朝廷”和“皇帝”的概念,从唐朝开始有严格的区分,“国家”、“朝廷”不再是“皇帝”概念的扩大和延伸。“国家祭祀也并不为儒家理论所局限”。唐朝对各种学说各种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择善而从的方针。这是从唐朝初年就定下来的。对于儒家经典中的各种理论和制度,在唐朝初年已经进行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利用。

内容概要

一门学问要发展,一方面需要保持住已有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更新,开拓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目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发展和转变的阶段,既有保持传统的优秀著作,也有勇于创新的理论探索。在传统的积累更加丰厚的隋唐史学界,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传统的课题仍然是主流,而新的探索还需要加倍努力。可喜的是,现在有一批年轻的学者,既能够从前辈那里继承优良传统,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大力吸收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渐渐结出一些新的硕果。这其中,雷闻的这部专著,就是隋唐史新著中的佼佼者。 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也反映了皇权在天、地、人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是各个时期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隋唐国家祭祀这个课题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主要成果还是集中在围绕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本书则在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和社会这个课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简介

雷闻,1972年生,陕西旬阳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政治制度、礼制与宗教史、敦煌吐鲁番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为2007-2008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导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第二节 隋唐国家祭祀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研究史回顾 第四节 本书的总体构想 第五节 材料与方法第1章 隋唐国家祭祀的神祠色彩 第一节 自然神的人格化 一 以岳渎为代表的山川神 二 风师雨师 三 后土 第二节 释奠礼制与孔庙祭祀 一 偶像崇拜与天下通祀 二 释奠之外的孔庙 第三节 对于先代帝王的祭祀 一 儒家经典的祭祀原则及其法典化 二 隋唐国家礼典与法典的规范 三 天宝新制 四《大唐郊祀录》与中晚唐的祭祀实况 第四节 散布长安坊里的皇家祠庙 小结第2章 道教、佛教与国家祭祀 第一节 皇帝图像与宗教祭祀 一 图像与祭祀 二 道教与地方寝庙 三 当朝皇帝的图像与寺观 四 余论 第二节 岳渎祭祀、道教与民间信仰之交汇 一 唐以前的岳渎祭祀与道教 二 唐高宗封禅大礼中的道教因素 三 岳渎投龙与武周革命的政治宣传 四 五岳真君祠与唐代国家祭祀 五 国家祭祀、道教信仰与民间崇拜 小结第3章 “祀典”与“淫祠”之间 第一节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 一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 二 生祠 三 城隍神 四 到任谒庙惯例的形成 第二节 唐宋时期地方祠祀政策的变化 一 唐以前国家祭祀的儒家化与“淫祀”的判定 二 唐代国家控制地方祠祀方式的变迁 三 北宋新神明体系的建立与“祀典”、“淫祠”概念的落实 第三节 中晚唐佛道教与地方祠祀的合流 一 佛教与地方祠祀的互动 二 道教与地方祠祀 三 晚唐五代寺观功能之神祠化 小结第4章 从祈雨看隋唐的国家祭祀与社会 第一节 礼法制度下的中央祈雨活动 一 以大雩为中心的祈雨礼仪 二 宗教与祈雨 三 长安城的祈雨空间 第二节州县祈雨的理论与实践 一 礼制规定与地方神祠 二 宗教因素 第三节 祈雨反映的祭祀原则及其社会功能 一 祈报原则与实用精神 二 祈雨的社会功能 小结结论附录一 《唐华岳真君碑》考释附录二 两《唐书》本纪所见之大旱与祈雨编年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索引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隋唐国家祭祀的神祠色彩自西汉中期以来,国家祭祀经历了儒家礼制化的过程,此后历代王朝的国家祭祀基本是在儒家的原则基础上运行。不过,汉唐之间社会变动剧烈,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于皇权形成巨大挑战,玄学兴盛,佛、道流行,而北朝部落制的遗风也给国家体制蒙上一层比较原始的色彩,这一切都使儒家化的祭祀体系受到冲击。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国家祭祀体系得以重建。经过这段曲折的历史发展,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是,这种建立在儒家理论基础上的国家祭祀与民众究竟还有无联系?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认为:“中国官方的国家祭典,就像其他地方一样,只服务于公共的利益;而祭祖则是为了氏族的利益。二者都与个人的利益无关。自然的巨灵日益被非人格化,对它们的祭祀被简化为官方的仪式,而此种仪式逐渐地排空了所有的感情要素,最后变成了纯粹的社会习俗。这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所完成的工作,他们完全漠视大众的典型的宗教需求。”韦伯此论实际上代表着学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国家祭祀认识上的一个典型倾向,即将国家祭祀完全视作与民众个人宗教信仰相脱节的纯粹官方仪式。例如麦大维就认为,对于非官方人士的宗教生活而言,这种建立在宇宙论基础上、与官僚等级制相联系的国家祭祀的神明并无多大意义。甘怀真也认为:“以郊祀与天子宗庙为代表的儒教祭祀体系(可以再加上孔庙)却与人民没有关系”,“儒教的危机是这套以天子为首的祭祀体系与基层人民的祭祀之间失去了关联性,即人民所信仰、祭祀的神祠与儒教在地方上的神祠无关。”我们认为,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汉唐之间社会变迁对于国家祭祀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国家祭祀的一系列新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其儒家化程度,以及它们和民众个人信仰的关系。事实上,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偶像崇拜与自然神的人格化等,经过汉代儒家礼制化的洗礼之后,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存在于国家祭祀体系之中,本书称之为国家祭祀的“神祠色彩”。在本章,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体会国家祭祀儒家化的限度。第一节 自然神的人格化甘怀真认为:“儒教的国家祭祀制度自西汉后期以来,主要是依循儒家礼经中的‘气化宇宙观’中对于神祗的理解方式。或许我们可将儒教中的诸天神,如天、日、月、星辰等,称之为具有神格的自然神,或超自然的自然神,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佛道教中的人格神的观念。儒教的这类天神的形象就是自然,不具有人的样子,因此也不具‘历史性’,没有神话传说。宇宙万物都禀赋气,诸神是气所集结而?成的精华。天子祭祀的目的,不在于祈福或除秽,而在于促进天地间诸气的和谐运作。”①这些论述虽有一定道理,却并不全面。其实,《大唐开元礼》卷三《序例》下专门列有“祈祷”一节,主要以祈雨祈晴为主②,其目的正是为了祈福去灾。至于自然神的人格化,虽然历来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特色之一,但在隋唐时期,也成为国家祭祀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得到了国家的正式承认和宣扬。

后记

当前,在海内外华人学者当中,一个呼声正在兴起——它在诉说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它在争辩中国学术文化的独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国优秀知识传统的复兴与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确地向人类表明:我们不但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我们还要群策群力,力争使中国在21世纪变成真正的文明大国、思想大国和学术大国。在这种令人鼓舞的气氛中,三联书店荣幸地得到海内外关心中国学术文化的朋友们的帮助,编辑出版这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以为华人学者们上述强劲呼求的一种纪录,一个回应。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应本店之邀,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完全独立地运作,负责审定书稿,并指导本店编辑部进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专著书尾,均刊印推荐此书的专家评语。此种学术质量责任制度,将尽可能保证本丛书的学术品格。对于以季羡林教授为首的本丛书学术委员会的辛勤工作和高度责任心,我们深为钦佩并表谢意。推动中国学术进步,促进国内学术自由,鼓励学界进取探索,是为三联书店之一贯宗旨。希望在中国日益开放、进步、繁盛的氛围中,在海内外学术机构、热心人士、学界先进的支持帮助下,更多地出版学术和文化精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今有一批年轻学者,既能够从前辈那里继承优良传统,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吸收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渐渐结一些新的硕果。本书就是我读到过的隋唐史新著中的佼佼者。作者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始终有着强烈的理论思考。他从国家祭祀的神祠色彩、地方祠祀的分层和运作、国家和地方的祈雨活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隋唐国家和地方社会处理国家祭祀和民间信仰活动的运作过程,其呈现的历史画面,远较我们看到的单独考述国家礼制和单独研究佛、道与民间宗教的论著要丰富多彩,因而也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荣新江本书是贯通国家祭祀和宗教信仰、民间社会习俗,涵盖礼仪史、制度史、宗教史、社会史的多层次研究。作者讨论的国家祭祀活动,涵盖了中央与地方;在注重礼典文本的同时,也强调了空间场景与国家祭祀的实践层面。本书打破了此前学者关于国家祭祀与民间社会相隔绝、与民众个人宗教信仰无关的看法,从总体上建立了一种国家礼制与民众生活相互影响而有着互动关系的新思维。作者在资料上可谓穷搜博览,不但描绘出一番新鲜的、活动着的历史场景,也建构了较为清晰、完整的思路和相对严密的理论框架,实现了理论与实证的有机结合。  ——吴丽娱


编辑推荐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指出,“唐代,祭祀活动不再只是皇室宗教,而成为国家的事务,即使是地方政府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祈雨,也都是一种公共行为。”这是和唐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不再是皇帝个人的私有财产,皇帝只是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郊庙之外 PDF格式下载



粗读一遍,觉得此书写的还是不错的。
关于祭祀制度和宗教的互动关系,很有启发意义。


雷闻的《郊庙之外》,是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非常不错。。。。。。。。。。。。。。。。。。。。。。。。。。。。。。。。。。。。。。。。。。。。。。。。。。。。。。。。。。。。。。。


《郊庙之外》,值得你我收藏。有学术价值。


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好


老师推荐,还没来得及细看,值得学习的年轻人。


书的内容不错。但书似乎有人翻动过,不大新。


本人觉得作者写的比较好,历史类书籍一向是我的最爱


这本书收到了陈尚君先生的推崇,但是,我倒觉得,似乎言过其实了。看是可以的,就是没有说的那么牛就是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