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出版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王德威  

页数:

364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6年秋天,我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中文系作短期讲课。我选定的题目是“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这是我仍然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与主流评论方向相比,并不容易讨好。然而我却觉得“抒情”的观念和实践在中国文学传统里源远流长,到了现代,因为西学的介入,更展现了复杂向度。长久以来我们囿于成见,每每将“抒情”贬为小道。事实上不论从审美,从文化实践、历史观照,甚至从政治意识而言,“抒情”都提供了一个界面,或雷蒙·威廉斯所谓的“情感结构”,让我们审视思考一个世纪中国文化人追求现代性的成就和不足。  我的讲课共为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我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以来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而我所讨论的文类,除了诗歌——“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我深深明白这一课题的难度,因此采取大题小作的方式,以实例切人,意在引起更多的论辩,而未必做出任何总结。  以演讲内容为准的文稿呈现了现场实况,也许生动有余,但毕竟受限于上课形式,部分议论不能充分展开。因此,我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较有体系的回答。提问中最基本的话题当然还是:“为什么选择‘抒情’这个题目?”对此我的序论自有详细说明。

内容概要

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昧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簿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十与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散论》、《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Mao Dun,Lao She,Shen Congwen.Fin-desiecle 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OingFiction,1849-l911、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

书籍目录

前言序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1.“有情”的历史 2.“抒情”与“史诗”的辩证:比较文学的观点 3.“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4.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 5.结语演讲 第一讲 导论——理念与问题 第二讲 沈从文的三次启悟 第三讲 红色抒情 ——从瞿秋白到陈映真 第四讲 抒情主义与礼乐方案——江文也与胡兰成 第五讲 《江行初雪》·《游园惊梦》·《遍地风流》——白先勇·李渝·钟阿城 第六讲 诗人之死——海子·闻捷·施明正·顾城 座谈 第七讲 想象中国的方法 ——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第八讲 海外汉学的视野 ——以普实克、夏志清为中心附录 北大识小 北京惊“燕”

章节摘录

  普实克如此强调抒情的无所不在,让他成为陈世骧等人意外的知音,同时也许泄露了一种东方主义情怀。但诚如陈国球指出,他更可能运用了(布拉格派)形式/结构主义史观,视抒情、史诗等为构造文学史的元素;当元素的构置调整,文学史的造型呈现也随之而变。  沈从文向往抽象的抒情,因为他对时间流变的偶然性与随机性念兹在兹——美好的事物不见得留存得下来,成为道统美典。而他将抒情等同于一种情绪的体操,一种面向世界纷扰,心理学或生理学的“梦呓”,他是企图向情的“唯物”面靠拢了。沈从文对抒情的议论因此显示他与他所身处的时代间迫切的相关性。甚至他有意压下《抽象的抒情》这篇文章,选择缄默,也成为一种另类的,与历史(没有)对话的方式。  当陈世骧谈中国文学的“抒情道统”,或当高友工谈中国文学的“抒情美典”,他们则切切要化解历史的紧张性,企图勾勒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作为中国文明传承的绝对依托。有意无意的他们都以古典文学为范畴,其年份下限当不超过《红楼梦》。而他们强调抒情审美的道统、美典和主体经验时,也偏向本质论的修辞——尽管本质论未必是他们的初衷。  普实克对古典文学的研究里已经显示了历史和诗的对话可能。他对白居易、杜甫的研究都提出两者的社会关怀(史诗的倾向),但他强调这一关怀必须收纳成为个人寄托(抒情的倾向),否则无法成其大。抒情成为普实克心目中中国文学的精神,也因此他与陈世骧、高友工、沈从文等人的抒情论述有了不可思议的呼应。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次在北大讲课身临其境,得到学生们热烈的反响和挑战,让我受益极大。参与座谈的刘东教授、吴晓东教授、许子东教授等各从不同面向对当代文学和汉学研究提出批评,使我们的讨论真正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的场合。  ——王德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PDF格式下载



王德威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切入点很有创意,读完之后颇有启发,他的《现代中国小说十讲》《想象中国的方法》都很值得一读。


王德威教授的文学理论著作,深刻!不认真阅读,很难理解,比之当今很多流于肤浅的所谓文学理论,王教授的著作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王德威是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大家,其语言风格和研究角度,都值得学习!


王德威的书,思路鲜活,有理论与逻辑上的依凭,但不卖弄显摆,而是从历史现场与文本出发,有时候感觉不过瘾,但也包含了接着说的可能。


王德威的作品,很耐看,讲座形式,又很吸引人,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的授课知识!


王德威氏不仅学问惊人,而且文笔性情俱有大观,是我敬佩的少数学问家之一。此书是北大讲稿,北大学生真有幸也。


王德威的作品,很专业,思考点也比较新颖。


德威在书中的言论就是够劲,北大那群教授相对太矬了,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文学理论丛书,长知识!


现当代文学史,绕不过王德威,开卷有益,多读多思


除了当当海口快递服务态度可恶,书皮破损之外,内容不错!


值得收藏,可供研究


书特别好,非常不错的


书很不错,值得阅读,内容和包装都好


图书馆看过,导师推荐的书。看到当当有,收一本~


专业性较强的书,需要认真读!


这本书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


内容丰富,值得推荐的好书


作者的见解有预见性


对中国的传统与现代作了一些研究对比


王德威的北大讲座易懂却深新,是专业人士的首选。


王德威的文字可谓摇曳多姿,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能把枯燥的史实讲得如此生动可感,让人赞叹,其海外汉学家的观察视角亦对国内学者颇有启发。虽然偏颇之处亦有,但读书应该读其中的闪光点,这样的心态才阳光,呵呵。


一直只能对王德威的文章囫囵吞枣,但导师说王德威对大陆学人的启示就是他的西学视野和方法。他的文字好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方法上的意义,还在理解中。


深入浅出,阐述精奥,值得收藏


比《当代小说二十家》差远了。沈从文一讲八卦很丰富,从中也有对内心的挖掘,本来看过很多书仍然不喜欢沈从文的,现在至少有了同情的了解。胡兰成一节最粗略。瞿秋白红色浪漫一节没有新意。


演讲部分可以一读


包装太差劲了,书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