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故事
2011-5
三联书店
李陀 编选
222
无
这是一本有关“重写文学史”的论文集,文章全部选自《今天》“重写文学史”专栏——这个专栏始于1991年第三、四期合刊号,终于2001年夏季号,历时十年整。十年,一个学术性很强的专栏,在一个刊物上坚持这么多年,这在学术史上也不多见吧?何况,《今天》本来就是一个文学刊物,学术研究并不是它的重点。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编者前言)
文学住院记
——重读丁玲短篇小说《在医院中》
当代小说中土匪形象的修辞变化
女人“围”的城与围女人的“城”
——《围城》拆解一种
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
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
——文学史的一个解释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
丁玲不简单
——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
文学教育与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建构的一个侧面不透明的内心叙事
——从翻译体到现代汉语叙事模式的转变
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
——重评五四文学传统
文学住院记 ——读丁玲短篇小说《在医院中》 黄子平 从文学史或社会思想史的角度读丁玲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其值得重视的原因不在这部作品本身,而在作品与多重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互文性,在作品进入二十世纪的“话语一权力”网络后的一系列再生产过程。 就丁玲毕生的创作而言,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新女性”)到砒晚香》(“社会主义女劳模”),《在医院中》恰好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捩点。茅盾曾在他的(女作家丁玲)》中说,“她的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在医院中》里的陆萍,正是丁玲写作中最后一个这样的“绝叫者”。自此之后,“时代苦闷的创伤”就在丁玲笔下消失了,或者说,“治愈”了。 横向来看,这篇小说与丁玲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夜》1941,《三八节有感》1942.3,《风雨中忆萧红》1942.4,等等),以及同一时期,艾青、罗烽、萧军、王实味等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刻不安的历史气氛。五四所界定的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家的社会角色、文学的写作方式等等,势必接受新的历史语境(“现代版的农民革命战争”)的重新编码。这一编码(“治疗”)过程,改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写作方式和发展进程,也重塑了文学家、知识分子、“人类灵魂工程师”们的灵魂。 ……
如果把八十年代至今的“重写”历史拿来做一番对照,我想文学史写作如何受制于体制,可以看得更为清楚。 ——李陀
无
非常棒精彩篇目很多
我有时候看书是看作者的,也不是非名人不看,也有针对性的
可以留着看
冲着李陀和三联的名声,应该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