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与永恒
2011-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英】杰西卡·罗森
550
邓菲,黄洋,吴晓筠 等
无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1943— )是活跃于当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的西方学者之一。1975—1994年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以来任牛津大学中国艺术考古专业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以及其最古老的学院——默顿学院院长。1990年荣膺英国学术院院士。为表彰她对中国研究的突出贡献,2002年英国女王授予其爵士头衔。2009年应台北史语所之邀任“傅斯年讲座”教授。
罗森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极为广泛,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以及青铜器在后期的复兴。她注意考察“成套”青铜器在商周礼仪程序中的作用,该理论在探讨青铜器发展方面卓有成效。玉器方面,罗森教授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上古玉器在后期的保存及重新使用,比如商代妇好墓中就发现了许多被重新使用过的上古玉器,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此类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
近年来,罗森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墓葬结构发展的研究,试图展现古代墓葬是如何为墓主人与建造者所理解。她探讨了早期中国(从商代至汉代)整体墓葬形式的演变,同时中国与亚洲内陆地区的交流联系也是她关注的主题之一。
罗森教授还致力于一些晚近的题目,如在伦敦筹办“盛世华章——康、雍、乾三代帝王”艺术精品展,向西方社会重现中国的三朝盛世和丰富艺术内涵。在对晚近中国艺术的研究中,她对“装饰”的运用有着特殊兴趣,侧重西方文化与远东文化装饰传统的比较研究,进而揭示这两个区域重要的文化差异与相似性。
前言
青铜器
01 装饰纹样与地域——汉中青铜器的个案
02 是政治家,还是野蛮人?——从青铜器看西周
03 西周青铜铸造技术革命及其对各地铸造业的影响
04 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礼器变化
复古维新
05 古代纹饰的复兴与过去的呈现——来自商周青铜器的例子
06 复古维新——以中国青铜器为例
07 中国青铜器的传承
墓葬
08 中国的丧葬模式——思想与信仰的知识来源
09 图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响
10 西汉的永恒宫殿——新宇宙观的发展
11 作为艺术、装饰与图案之源的宇宙观体系
12 中国山水画的缘起——来自考古材料的证明
中西交通
13 红玛瑙珠、动物塑像和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公元前1000-前650年前后周及其封国与亚洲内陆的交流迹象
14 中国的博山炉——由来、影响及其含义
装饰系统
15 万历皇帝画像的载体作用
16 装饰系统——中国的花鸟图像
17 “盛世华章展”综述
文章出处
杰西卡·罗森学术简表
版权页:插图:青铜器01 装饰纹样与地域——汉中青铜器的个案装饰纹样系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向世人展示了一些最为有趣而错综复杂的古代纹饰。本文旨在说明,这些纹饰依赖于一个“系统”,正如世界各地许多繁复的装饰纹样一样。我将“装饰纹样系统”定义为包含着众多组件的整体,而所谓的组件,指可供工匠按照既有的规则去学习、使用和组合的基本元素。就现在的讨论而言,组件是指雀鸟和动物眼睛等纹样、兽面纹(即现称为饕餮的纹饰)上的角,或是器身上的扉棱和凸起兽面纹等独立单元。我侧重探讨纹饰中的组件而非其整体,这是因为青铜器上的装饰往往是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的;与完整的纹饰如龙纹和饕餮纹相比,这些组件较为细小,从属于纹饰。这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安阳时期的装饰中【图1-1】,甚至连s形和c形的卷纹也成为纹饰的组成部分【图1-2】,这点我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这里所说的“既有的规则”,包括把不同组件安置于容器环带纹之内的方式,但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更多的规则。工匠们未必明确地受过特定部件组合规则的训练,不过,他们通过在工作中耳濡目染的机会,不知不觉中已吸收了这些知识。我也将使用另外一些经常提及的词汇去表述纹样系统内的不同部分。例如:“纹饰”(motif)可能是指其中的一个组件,不过,商器的纹饰往往由若干部件组合而成;“图案”(design)是指一个或多个纹饰;我将用“装饰”(decoration)一词来形容在整个纹样系统之下的一个方面。纹样系统则表示所有的组件,以及用以组合这些部件的规则,其中还包括器物形制,即那些披上了各样装饰的青铜容器自身。以往不少学者对此课题的讨论,常是围绕龙纹、雀鸟纹和饕餮纹等个别纹饰。此外,他们还出版发表器物上各部分的图样和拓片,仿佛这些纹饰原本是意图在平面上观看一样。然而纹样的原意并非如此,也不应如此观看和解读。实际上,所有的装饰纹样在特定的环境之内,都是专为某类型的器物而设定的。既然它们是器物形制的一部分,就必须和形制结合起来去理解。在黄河流域的商周等早期社会中,这些布满图案的器物是用以献祭祖先的青铜容器。……
观念的物质形式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体现社会的价值及理想。一个崇尚汽车所代表的速度与未来发展的社会,其所重视的价值与一个以供奉祖先的青铜器来体现个人成就的社会相当不同。 ——杰西卡·罗森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编辑推荐:观念的物质形式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体现社会的价值及理想。一个崇尚汽车所代表的速度与未来发展的社会,其所重视的价值与一个以供奉祖先的青铜器来体现个人成就的社会相当不同。——杰西卡•罗森
无
罗森研究中国美术史非常深刻。
知名学者的艺术考古文集,当还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器物的视角与国人有所不同,有可借鉴的地方。
内容不错,研究艺术史和美术考古的应该看看
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文化,也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不一样的启发
艺术的故事,已经模糊的远史。
厚重,能够感受到外籍学者的研究很严谨细,以及由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值得慢慢看看
好贵,但是一个外国学者有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敬佩
视角不同,观点有异,不错的参考价值
专业性质的论文集,美术史论专业的人适合。
期待这本书很长时间了,之前看过电子版的台湾版的书,非常好!只是买不上,现在好了!
此套丛书己购读多册,感觉不错,虽说书价虚高,还是会择机选购
非常有意思的视角。
杰西卡·罗森的论文集,关于中国艺术考古的,不错!
符合我的趣味,物有所值。
盛名之下,买来看看。
导师让买的书,还没看,不知道好坏。
这些文章许多题目都不小,而且很吸引人,也有不少新鲜的观点,乍看起来很是不错。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所涉及问题的时代背景与细节的一些基础知识是很不过关的。随便举一例,如说71页图上坐在一席上的两人为墓主夫妇,但仔细一看,两人均头戴进贤冠,为汉代文职官吏的冠式,显然是两男子,古有“割席断交”之说,可见朋友宾客同席是完全合适的,在汉代的宴饮图像上反而从来不见有夫妇同席的例子,这也符合古人在公共场合的观念,可见作者根本不懂当时的衣冠服饰和基本观念,看图说话也要有些基础知识才行啊。这样的例子我读了几十来页,负责任地说大多数每页都有,为之一叹!现在西方解释中国传统之学大行其道,他山之石固可攻玉,但许多毫无根底的伪滥之说也特别受到欢迎,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知识越来越浅薄了,以至于让别人忽悠,还是崇洋之心态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谈文物与文化的书很多,这一本因为是纯粹从学术出发的,私以为是纯粹的文物与文化。通过青铜器物,探讨那个年代的先民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在读这本书之前,在博物馆里看见青铜器,单纯只是审美。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翻译得很好,语句灵活流畅,没有翻译腔,线描图和文物照片虽然都是黑白的,但是也很精美。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不错的书。
杰西卡•罗森 (Jessica Rawson) ,这个著者的书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希望多出些这个作者的的书,或者重印再版一下这个作者的已出过的书。
总是很奇怪,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古艺术的书
研究中国早期艺术的筒子,可以看看
近年翻译出版不少西方学者的美术史论著,但是买的时候又疑虑:究竟译得怎样?如果是台湾译者,我会买的。
作者视角新颖,掌控能力很强,很不错
我看有的评论说 作者的看法有点隔靴搔痒其实没有 都挺好 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就是一个半吊子尤其是山水画一章 挺有启发性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都看看……好书啊!
艺术史的专业著作,图书的装帧印刷一流,很好。
西方人的思路
专业作品
看起来很不错,很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