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著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著  

页数:

235  

译者:

丁君君 译  

Tag标签:

无  

前言

德国人会永远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吗?相较于二十年前,本书名提出的这一疑问已不太被人提及。在1986年的“历史学家大争论”中,我曾发表过一篇与本书同名的文章,讨论纳粹屠犹行为的独一无二性。这篇文章也被收入了本书中,并附有一篇我十年之后续写的回顾。1996年我思考的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真的只有保守派在宣扬“历史政治”吗?我们这些(自诩为左翼民主人士的)批判右翼修正主义分子的人,在言谈和写作中是否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时至今日,“历史政治”的概念早已变成了一个流行词,据我所知,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历史学家大争论”中(当年我在文中也使用过),为的是警示出于政治目的将历史工具化的危险。 两德统一并没有驱散希特勒的阴影,也不会驱散。“二战”结束四十年后,犹太人大屠杀才以其真正面目被德国人的集体记忆所承认,这一真面目是:大屠杀是20世纪德国历史中的核心事件。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大争论”才是一种必须之举。因为争议的真正主题是德国犯下反人类罪行的历史地点,而触发争议的则是某些将欧洲犹太人大屠杀行为相对化的尝试。 两德统一后的头十年里,奥斯维辛的话题无疑变得越来越棘手,越来越可怕。部分左派以犹太人大屠杀为名斥责联邦政府参与以维护人权为目的的武装行为。1999年,在派遣联邦军去科索沃的问题上,红绿党的联邦政府却倒打一枪,声称:正因为有奥斯维辛的历史,德国才更应义不容辞地对巴尔干进行军事干涉。 自此之后,犹太人大屠杀的话题逐渐退出了日常政治生活,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任何一种对这一罪行的工具化都会逐步走向庸俗化。面对历史,负责任的做法应是致力于如何在当下为负责任的行为创造条件。从这一考虑出发,需要做到两点:其一,德国人不应该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止步不前;其二,德国人不应把犹太人大屠杀视为历史中的唯一合理教训,夸大看待某些政治决策。 回顾过去几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统一后的德国,纳粹时代依然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1933年之前的历史未必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却为这一事件及其后果创造了前提条件。本书收录的多篇文章正是以此为讨论对象,从18世纪开始,探讨当时对德国后世影响深远的自由和专制体制。 除了1933年和1945年,目前德国回避的话题中又多了一项内容:1989—1990。直到1 990年10月3日那一天,即两德统一之日,困扰人们一个世纪之久的“德国问题”才堪称真正得到了解决。为什么会这样?“德国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本书中某些文章思考的主题。这些文章着眼的并不仅仅是德国历史,还有作为德国历史参照体系的欧洲的历史和整个西方史。只有放在这一体系中,衡量德国近代历史的标准才会明晰起来:那是西方世界的标准,历史中的德国一度是西方的一分子,德国参与构建了西方世界,却不止一次地游离于西方之外,最后一次游离引发了世界史的一场大灾难。 本书中的文章基本都曾发表在日报和周刊上。笔者针对的对象并非专业人士,而是更广泛的、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群:某些观点和引文因其提纲挈领的意义在书中重复出现了多次,一些直接引用的出处在注释部分都有注明,但因为篇幅原因未能概全。如果读者们对本书探讨的课题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容我推荐大家参考我编写的19、20世纪德国史(两卷本),书名为《迈向西方的长路》(Derlange weg nach Westen),2000年由C.H.Beck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已重印到第六版。 2007年5月,柏林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内容概要

  回顾过去几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统一后的德国,纳粹时代依然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
  除了1933和1945年,目前德国回避的话题中又多了一项内容:1989/1990。为什么会这样?“德国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书《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德国历史,还有作为德国历史参照体系的欧洲的历史和整个西方史。只有放在这一体系中,衡量德国历史的标准才会清晰起来:那是西方世界的标准,历史中的德国曾经是西方的一分子,德国参与构建了西方世界,却不止一次地游离西方之外,最后一次游离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由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编著。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1938- )
  洪堡大学当代史教授,德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迈向西方的长路》(两卷本)在国际享有盛誉,是有关德国19、20世纪历史的经典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普鲁士的革命只能造就国王
二 1848:艰难的革命
三 一位容克革命家
四 刺杀事件和不在场证明
五 反革命的革命
六 对内战的恐惧
七 被压制的罪责
八 千疮百孔的进步
九 1923:魏玛濒危
十 兴登堡——德国的灾难
十一 可避免的灾难
十二 沦陷之后的逆转
十三 融入西方
十四 柏林的巴士底狱
十五 永远在希特勒的阴影下?
十六 反面观
十七 11月9日
十八 波兰的解放和德国的统一
十九 矛盾的记忆
二十 什么是西方价值共同体?
名词缩写表
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美国革命不仅是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同时还是一次保守主义革命:他们诉求的是英国的子民们自古以来就一直享受的权利。为了取得胜利,美国革命需要打败一个外来的敌人:殖民宗主国英国。德国的犹太返乡者恩斯特·弗兰克尔是一位对我启发很大的法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在此我借用他的说法:“美国革命针对的并不是传统英国宪法权利的原则,它针对的其实是违背这一宪法的行为。而因为这场民主的胜利并不是以打倒一个阶层为代价,所以美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民主的仇恨情绪。”这种情况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欧洲重复。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在法国创造了一个反对革命的右派,还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引发了对革命的仇恨情绪。这里的主要原因出在法国革命的进程中,尤其是从温和派到雅各宾派极端“恐怖”政策的急速过渡。托克维尔在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这样描述这次大转变:“起初,人们讨论的只是如何更好地平衡权力,更好地制约关系,但很快,人们追随、追赶、狂奔的对象就变成了民主本身。起初,人们引用和阐释最多的是孟德斯鸠,到后来人们只谈论卢梭;卢梭成了革命辉煌期的唯一导师,并且将一直占据这一位置……”。两德统一后的头十年里,奥斯维辛的话题无疑变得越来越棘手,越来越可怕。部分左派以犹太人大屠杀为名斥责联邦政府参与以维护人权为目的的武装行为。1999年,在派遣联邦军去科索沃的问题上,红绿党的联邦政府却倒打一枪,声称:正因为有奥斯维辛的历史,德国才更应义不容辞地对巴尔干进行军事干涉。自此之后,犹太人大屠杀的话题逐渐退出了日常政治生活,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任何一种对这一罪行的工具化都会逐步走向庸俗化。面对历史,负责任的做法应是致力于如何在当下为负责任的行为创造条件。从这一考虑出发,需要做到两点:其一,德国人不应该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止步不前;其二,德国人不应把犹太人大屠杀视为历史中的唯一合理教训,夸大看待某些政治决策。回顾过去几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统一后的德国,纳粹时代依然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1955年之前的历史未必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却为这一事件及其后果创造了前提条件。《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收录的多篇文章正是以此为讨论对象,从18世纪开始,探讨当时对德国后世影响深远的自由和专制体制。除了1933年和1945年,目前德国回避的话题中又多了一项内容:1989-1990。直到1990年10月3日那一天,即两德统一之日,困扰人们一个世纪之久的“德国问题”才堪称真正得到了解决。


编辑推荐

《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是文化生活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 PDF格式下载



此书值得一看,对于了解德国历史特性,以及德国民族的特性有着很好的解读。为什么德国会出现纳粹,会出现希特勒?纳粹的经历,到底是德国历史症状的一次极端演绎,还是仅仅是德国历史的一次“反常”?这段经历又给德国带来了什么?以上种种问题,这本书都能做以简单的回答,并不一定完美,但是却会给人以思路,依此路继续思考下去。这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目的。


建议和纳粹的相关历史一起看,会更加客观的看到一个纳粹阴影下的德国


近来我注意到许多关于对二战后德国战争罪责与纳粹主义的新反思与新认知,于是买了此书与《希特勒的民族帝国》两书,从中看到更独到的视角,因此觉得作为一个文科生,在关于对德国的认知方面,我们还是受CPC的意识形态教育太深,感觉若是要了解异国的历史时候,最好还是读他们本国学者的著作,而且是多人多书,使得更好的来对比、了解,才能做到客观,准确


不要以为讲的只有二战间的问题 涉及很广泛 见解很独到


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值得一看。


三联的这套书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比新知文库要容易理解一些。


同样身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比起日本人遮掩历史真相来说,德国人在反思他们的历史,在反思法西斯为什么会得以上台。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即使是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普通德国人所追求的和我们一样,只是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的生活。而那个时候的法西斯,看似是一个美好的出路。这本书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开始讲起,讲述德国人在一战后的历史政治,和德国未来的展望、


不过需要一定关于德国史(不仅是第三帝国时期,从俾斯麦至两德统一)的知识积累才能完全看懂。


我认为本书最好的部分是其结尾之处,作者对西方价值观的界定和诠释与传统的观点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德国就像一辆双层巴士,乘客坐在上层,有着极佳的视野,有着高屋建瓴的思想,他们指点着江山,也给整个人类带来智性的指引;而司机却坐在下层,只能看到眼前的道路,却把握着方向盘,他听着同样坐在下层的普通民众的声音,决定着德国未来的走向,最后拉着整车的思想家们疯狂地行驶在前方是悬崖的道路上。这是《德国人》一书描绘出的德国历史。近二十年过去,这本当时让我读得很酣畅的书,能记下的大约就是这种说法了。    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德国总是矛盾地存在着,给我们呈现着双重的面目。这是一个诗歌音乐哲学的国度,也曾是一个专制刺刀枪炮的国度;这是产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也是产生希特勒的国度;旧时德国的国徽是只双头鹰,一头盯着东方,一头朝向西方,这是德国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决定了这样的取向。事实上德国意志的分裂也是显而易见的,天主教的奥地利与新教改革后的德国就不说了,毕竟已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在德国还未形成统一国家之时,对于德国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普鲁士,就与德意志其他地方有着迥异的气质。这个由容克地主骑士贵族组成的国家,具有浓烈的保守性,军国主义倾向也相当严重。而在普鲁士之外的西部,则又是另外一番情形,这里是市民及资产阶级组成的社会,他们深受西方的影响,向往着西方的政治制度及文化特色。这两种德国在这片土地上并行不悖。铁血宰相俾斯麦靠着武力,靠着专制,靠着铁与血,最终将两个不同的德国捏合在...一起,建立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这个穷兵黩武的帝国,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承担了必然的后果:东德与西德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分裂四十五年,尽管现在已经统一成一个德国,但留在德国人内心的伤痛,恐怕也非短时间可以愈和。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所著的《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对于德国的近现代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读者对于德国何以成为纳粹德国成为现代的德国,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书中辑录的文章大多是作者陆续发于各个报刊专栏,因此文章写得很易懂也很好读。温克勒从普鲁士王国开始写起,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帝国统一梦到恶魔希特勒的疯狂扩张,再到民主的现代德国的确立,历史发展的脉络叙述得非常清楚,虽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读之亦如读一部完整的近现代德国史一样。书中涉及到德国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重点剖析了德国何以会出现纳粹,希特勒的阴影会永远笼罩于德国这样的问题,同时对于本文前面所提及的两个德国的问题亦有很好的见解,让读者对于德国民族的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对于德国国家形态及其民族性格塑造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东边的普鲁士。骑士军官团的强大力量,让普鲁士的国力变得强大,也成为德国统一的推动力量,同时对于后来的德国,也打上了深深的普鲁士的烙印,并让世人认为所谓的德国的就是普鲁士的,普鲁士的特征就是德国的特色。其实,普鲁士远远不是德国,这个位于德国东部的野蛮的嗜血的保守的尚武的国度,只是德国的一面。德国还有另一面,那是康德与黑格尔的国度,那是巴赫与贝多芬的国度,他们代表着充满智慧的理性,也代表着洋溢美好的感性。他们在朝着西看,在吸收着西方文明的成果并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文明。    可惜,他们只是在思想上成为德国的胜者,而在政治上,在实际的权势上,仍然是普鲁士在占据上风,仍然是骑士军官团在主导着一切。他们把他们所沉迷的那一套,当成了德国的特色,认为德国应该走上一条与西欧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抗拒着西方的文明,以着落后的政治制度及思维,去抵御西方的影响,并穷兵黩武四处扩张。直到俾斯麦,甚至直到希特勒为止,德国虽然在思想上已经远远领先于时代,然而在政治制度上仍然停留在中世纪,仍然属于野蛮与落后的国家。也正因如此,德国才会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并两次在大战中遭到毁灭性的失败。即使失败,德国政界学界仍有许多人依旧认为,只有普鲁士的模式适合于德国,因为德国有着与西方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西方的制度不适合自己。    幸亏在德国有更多的智者,他们看出了德国的问题所在,他们也看到了西方制度所取得的成就,并且看到了这种制度的普适性。所以他们总是大声疾呼,抛弃旧有的普鲁士的一切,向着西方靠拢,接受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只有融入西方,才是德国唯一正确的出路,其他的所谓德国特色道路,只能带领德国冲向悬崖。这也是德国的知识界甚至一部分政界,从失败之中得出的经验。其中哈贝马斯的话最有代表性,他说:“联邦德国应毫无保留地向西方政治文化敞开臂膀。”实际上,二战后的德国也是如此做的,当然此次智者的声音能够占据上风,而没有如以往一样被淹没于强大的骑士贵族的声音之中,是因为二战后整个普鲁士贵族体系已被摧毁,甚至连产生这种制度的地方也已经远离当时的联邦德国。同时,当时的占领军美国对于德国融入西方采取西方文明制度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但成就了一个现代的德国,同时也完成了日本朝着文明国家的转变。    现代的德国已经彻底地摔掉历史包袱,也不会永远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之下了,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所谓特色道路,融入西方,毫无保留地向西方张开了臂膀,也才成就了现代德国的诞生。谁能说这样的德国就没有德国的特色了呢?一个有着“德国特色”的普鲁士是危险的,让世人害怕的,而一个有着西方制度的德国,才真正在历史第一次与日耳曼民族的精神相契合。 阅读更多 ›


非常引人入胜。给你看到一个德国人眼中的近代德国。值得一看。尤其是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作者的史学家身份以及文章所面向的读者群,决定这本书适合作历史科普类读本。


实话说,这本书装帧太一般了,纸质要是好点就舒服了


德国的近代史评论


了解德国近代历史文化的好书,推荐阅读。


还不错的产品~~比较喜欢


More than 德国历史


文化生活译丛


三联的书的设计很小资的感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