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继承与叛逆

陈方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陈方正  

页数:

全2册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和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论述了西方科学的起源、发展与蜕变,分析了其与传统、哲学、宗教、时代背景的关系。书中还讨论了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分野,总结了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的基本原因。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运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方法,使全书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

作者简介

  陈方正(1939~),生于重庆,著名学者。创办并主持《二十一世纪》杂志,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在自由与平等之外》等。

书籍目录

余英时序
自序
前言
导论
一、本书缘起
一、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
三、李约瑟及其思想体系
四、李约瑟的影响与批判
五、本书基本观念
六、整体构思与主要结论
第一章 远古科学传统
一、远古文明轮廓
一、埃及数学手卷
三、陶泥板上的数学
四、巴比伦代数学
五、代数型几何学
六、希腊文明的渊源
第二章 自然哲学传统
一、爱琴海的世界
一、自然哲学概观
三、米利都学派
四、爱奥尼亚哲人
五、从大希腊到雅典
六、自然哲学的成熟
第三章 永生与宇宙奥秘的追求
一、笼罩科学诞生的迷雾
一、毕达哥拉斯其人
三、从奥林匹克诸神到奥菲士
四、毕氏教派的组织与信仰
五、宇宙奥秘的探索
六、教派理念与科学传统的建立
附录:费罗莱斯的音乐理论
第四章 西方科学第一场革命
一、毕氏教派的传承
一、柏拉图的思想历程
三、从教派到柏拉图学园
四、新普罗米修斯革命
五、远古与希腊天文学
六、以数学建构宇宙模型
七、学园传统的延续
第五章 希腊科学的巅峰
第六章 罗马时代的科学与教派
第七章 古代宇宙观的完成
第八章 伊斯兰世界的新科学
第九章 欧洲文化复兴
第十章 中古科学:实验精神与动力学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酝酿与突破
第十二章 混沌中出现的科学革命
总结
地图
图版

章节摘录

版权页:最后,我们深深意识到,本书的中心问题早已经在西方学界被反复研究和争论过多时了。我们在上文提到黑森、赤尔素和李约瑟等一脉相承的论题,即现代科学的根源在于社会一经济制度变革。此问题的简短全面综述见霍尔于198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1500-1750》。他在该书第一章对同一问题所产生的各种观点作了简短的回顾与评论。在“外史”方面,这包括上述自马克思主义出发的社会根源论,以及自社会学分析出发,颇接近于韦伯论题的新教根源论;在与文化有关的因素方面,除了上述15世纪“希腊热潮”以外,他还讨论了库恩的范式转移论、迪昂(PierreDuhem)与克伦比的中古根源或曰延伸论、耶茨的新柏拉图主义一赫墨斯思想一魔法运动根源论、史密特(CharlesSchmitt)所提出的科学在大学以外发展之重要,等等。他的看法是,所有这些观点都有相当道理,但也不可能为现代科学革命提供全部解释:“现代早期欧洲的科学发展并没有独一无二的原因,因为欧洲文明每一方面都可以论证对它有促进作用。”①在此问题上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上文提到的柯亨的《科学革命之史学研究》,那是自康德(ImmanuelKant)以来两百余年间有关科学革命研究的详尽历史与分析,从中可见,科学革命的众多方面和可能原因都几乎已经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史家所注意和讨论过了。本书在这方面的观点将留待以下相关章节和最后的“总结”中阐述,但有三点是需要在此先行说明的。


编辑推荐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套装共2册)》是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继承与叛逆 PDF格式下载



陈先生此书下了大功夫!正如余英时为之作序所言,可以说是相关研究的经典之作,一再重版,并且入选“中国文库”——选入此文库需要若干专家论证,的确有传世价值。此书不仅给我们提供“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的历史证据,而且通过中西比较展现两者的若干异同,还从学理逻辑上提示——例如“中国近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样的命题为何不确。总之,好好看看此书会有很大收益。


看了两遍,香港写的和大陆的角度确实不太一样,对于西方科学发展史的观察视角比较独特,了解了西方科学发展至今有很多的基础,很惊诧的是阿拉伯科学对其的作用


从西方到中国,多视角的了解。


书很好包装也不错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


书是特别棒的书,能合成一篇论文做大纲能更好。给了李约瑟一个很公道的答案。


通读全书,你会发现历史的规律性,必然性。


老师推荐的书我怎么就觉得像历史教科书


还行吧,只看了一点,没细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大学里看到余英时先生的序文,一直期待,终于买了开始看了


书很好,尽管当当只发了下册给我,我不退,要换.这个得读读.


老公书单里面的书,应该不错


关于这本书,在09年的《读书》上面就看到过书评,就记住了,现在时机这么好肯定要买啦。


很喜欢这本书,知己知彼,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高价值,好书,有启发


内容挺详细的,需要仔细读才会懂得里面的含义


虽然发货瑕疵,虽然已经退货,但书本身不错,邮递速度也快,一如既往的支持


好书,好资料。


深奥的学术著作,需要花费时间认真拜读!


给朋友买的,应该很好


科学的解释


不错的学术著作,有思想,有启发。


帮同事买的,他还满意


很好的书,很好的购物体验


此书尚未读。该书的主题是我喜欢的书,又是三联版的,所以买了。属于“中国文库”的一种。但我不清楚为什么在前几页要印“中国文库编委会的所有成员、办公室的所有成员名单”及文库第五辑的所有书目,共6页,实在不必。


还没有开始读呢。上下册书的好处是便于携带。


  一切要从“李约瑟难题”说起。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穷尽数十年心力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但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科技如此辉煌,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西方,那么最终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文明呢?这个难题引发了无数争议,爱因斯坦的一句著名评论很适用于此:中国没能走出这两步是不必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进展居然在西方出现了。
  
  大致而言,这就是本书的立意所在。在陈方正看来,李约瑟难题之所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乃是因为它根本就问错了——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发展出现代科技,正如苹果树从种子和树苗阶段起就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长出梨来。因此,更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于“苹果树上为什么结不出梨”,而在于“为什么梨树上能结出梨”?
  
  现代科学研究的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独特的文化整体之中,因此我们无法脱离其文化母体来充分认识它。基于这一观点,作者在论述现代科学在西方出现的直接原因之前,首先将之一路上溯至五六千年之前的最初源头,几乎是完整而扼要地叙述了下迄17世纪现代科学形成之前的整个西方科技史。同时他也并未忽视相关的哲学思想、社会因素、文化土壤、政治秩序对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推动力或破坏力,因为在他看来,中西科学发展的巨大差异实质上是双方整体性差异的一个侧面,因此要深入了解西方科学发展历程,则必须对西方文明有一个整体性认识。
  
  中西文明在源头上就有着极大的差异,其文化倾向全然不同。中国文化讲究人伦、社会、实用的“重德”精神,科技上也注重实用技术;而西方的希腊哲学则是“重智”精神,喜好抽象理论而忽略实用技术,注重数学和量化推理,其基本精神是追求严格证明和空间形体的量化关系。这种严密的数理逻辑推论和科学哲学思想,衍生出现代科学思维,却向来不是中国文明所关注的。在西方与中国这种务实倾向较相近的倒是古罗马:罗马虽也有科学著作,但却仅仅将科技视为有用的知识,而较缺乏对纯粹科学理论、新发现的追求和冲动。
  
  不过作者虽然意识到科学本身之外的因素(如社会、文化)也是重要的,却没有深入剖析。在古代,科技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声望有着极大差别。古希腊人对数理研究的精深探讨能使他们成为受尊重的学者,但在中国西汉以来的知识结构中,这些却都是受人冷眼的“术”(数术、方技、兵书等),人们觉得研究什么不好,非研究这种糟粕;而只有“学”(经史子集)才是受社会尊重的学问,所谓“君子不器”。古希腊科学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数学、几何思想,在中国文明中一直居边缘位置,晚清时王韬还直言不讳地说:“算者六艺之一,不过形而下者耳。”作为欧洲早期现代科学发展主旋律的实验科学,在中国社会也没有社会声望价值。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筛选出的中国古代科学,其实大多是出自方术类古书,用李零的话说,“是从‘伪科学’的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中国古代一流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是不屑于算学、天文、占星的,视为与谶纬等迷信同类,民间的书院也从不讲授这类知识。
  
  中西方在发展路径上的另一个显著差别是:中国古代文明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上从未遭到根本性的挑战,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具有很强连续性的发展;而西方文明的历史则常常显现出断裂大于继承。事实上,在5世纪横贯整个亚欧大陆古典文明的蛮族入侵浪潮中,只有西方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结局:帝国结构及其古典文明无可挽回地消亡了,恰恰是这种大规模消亡为技术革命扫清了道路。西方因祸得福,《全球通史》就此评论说,正因这种独特的断裂才使得“只有西方能毫无束缚地朝新的方向奋进,在中世纪发展起新的技术、新的制度、新的观念,简言之,新的文明。”这么说不无道理:如果恐龙在7000万年前并未灭绝,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兴起大概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西方科学研究发展关注其“继承和叛逆”是正确的方向,因为常常是叛逆/断裂开创了新的局面,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它所起的作用可能比“继承”还要大。然而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却显然是“继承”,他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上溯至两河文明的西方科学绵延不断的传统,中间经过早期文艺复兴的翻译运动接续,最终科学在中古欧洲诞生。借此作者得以强调他的主要观点:中西科学的分野在古希腊时代就决定了,现代科学能诞生于欧洲这一点在那时也已奠定了。而这期间断裂、叛逆、创新的因素却常常只是一笔带过,虽然现代科学诞生的不少机制(比如西欧的大学体制)实际上在古希腊是根本没有先例的。
  
  “现代科学为什么诞生于西方”这个问题,在许多人看来主要是对12至17世纪现代科学兴起阶段的探究。但陈方正却将这个“断代史”问题写成了“通史”——事实上全书60%的篇幅都在讲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古代科技。这正是因为他过分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相关性”,即历史上的发展和变革都有极为深远的背景。当然,梨树之所以能结出梨子需要从其种子和胚芽讲起,但二战的思想根源是否需要把日耳曼人的蛮族时代写得那么详细?
  
  虽然反对李约瑟的推论,但陈方正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仍未跳出与李约瑟相同的陷阱,那就是:将西方的发展路径视为普遍模式。因为假定只有西方的发展是对了,那么“什么错了呢?”或“西方对在哪里?”这种观念不仅在科学史研究上如此,在政治、经济等一切问题上无一例外,一如学者们也同样激烈争论“为何明清时有资本主义萌芽(这还是个问题),却没有自发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的背后,正如《偷窃历史》中所说的,是一个西方话语霸权的存在:“差异表现出某种消极的评价,因为近代欧洲科学成为标准,其他事物被认为都有欠缺,这种失败就需要给予解释。”
  
  这里有一种强烈的目的论因素。好比某人在获得成功后,人们追溯、解释其成功时便将他小时候的聪明、努力,乃至他祖先的基因都设想为他成功的前提。同样,古希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形塑了现代科学,但现代科学的成功又反过来造就了古希腊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欧洲随后突出优势的根源——在这一点上本书就是明证。作者将现代科学视为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是中国古代科技不可能发展出来的——这没有错,但有谁规定只能有一种“现代科学”呢?谁规定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科技传统最终都必然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知的这一特殊形式的“现代科学”呢?苹果树上固然不能结出梨,但难道所有果树都要结出梨来才算是成功的果树吗?
  
  本书的主要缺陷正在此:它太像一本科学史著作而非科学哲学,解释和思辨远弱于叙述性。作者对欧洲整体文明的强调过甚(现代科学革命是混沌中出现的,无从分离其必要和充分因素,把握西方科学必须全面认识其文明整体),以至于给人以这样一种感觉:要发展和认识现代科学,除了全盘西化之外别无他途。这真的是一个好的答案吗?至少我是怀疑的。


1949年至今我們也經歷了一場“蠻族入侵“,貌似我們也因禍得福了。我們把蘋果樹齊根鋸掉,而嫁接長出了梨,還被人追捧為創新,而得到其他落后國家的模仿。


这个梨是苦是甜。。。?


陈方正的研究似仅仅限于现代科学如何从西方产生,自己也坦陈“为何从西方产生”是一个自己还无法深刻分析只能留待来者的大问题。
但纵观陈著,并未觉得如“维舟”言,“将西方的发展路径视为普遍模式。因为假定只有西方的发展是对了……”。陈著通篇基本上以事实判断为主,而“维舟”所论则涉及价值判断了。
当然,陈著我也正在读,个中真意或未得全解。


“它太像一本科学史著作而非科学哲学,解释和思辨远弱于叙述性。”维舟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另外在文中我还看到了维舟你转引刘瑜的话。


楼主论调与“中医”“西医”这样的称呼有异曲同工之妙,硬是把不同发展水平的东西归结到文化的差异性上。


“但有谁规定只能有一种“现代科学”呢?谁规定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科技传统最终都必然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知的这一特殊形式的“现代科学”呢?”
——我是只能设想一种微积分,一种狭义相对论的,不知道LZ怎么设想别的数学,别的物理学


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方。这样的环境下,这文章难免被人攻击。里面的思路大致是对的。但有一点:并非西方的环境能培育科学这样的东西,而是相反,神权占无上地位的情形下,科学备受压迫。它们是死敌。为了攻击神权,科学才有必要。这是不是爱因斯坦的想表达的意思?中国使用科学无法反对家庭,其实很少有东西能破坏家庭,默默柔情和父子的天然秩序很难被挑战。这样是中国扼杀新东西的根源。


反对者有这样的心理:既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在西方产生,必是中国压制而西方扶植的结果。典型历史观误区。


这本书本身就是不科学史著作哇。。。而且在讲到现代科学的时候指的就是西方的现代科学。不是谁规定不规定的问题,这只不过是个事实而已。


“要发展和认识现代科学,除了全盘西化之外别无他途。这真的是一个好的答案吗?”
至少我是坚信必须如此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