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对照记@1963

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页数:

329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先认识香港的马家辉,后认识台北的杨照。和马家辉聊天时,得知杨照也是生于1963年,我们三个原是同龄人。我对家辉说(也可能是家辉对我说),其实我们可以一起写本书。三个人在不同的华人社会长大,同样的一个题目,必能写出不同的经历、想法与格局,其中的种种差异,一定多有意味深长之处。家辉答应联系杨照,希望马上开始。说起来,这初次“订约”,都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家辉说是三四年前的事,聊备一说)。  尽管马家辉的“马上”并不总意味着“上马”,但此事似乎也从未“下马”,每此见面我们都要温习一次,互相埋怨一顿,然后再次想象一番,比如我们可以合作开一个博客,再找家报纸开个专栏,线上线下互动,鼓励读者点题,诸如此类,直把自己的心情说到“如火如茶如咖啡”为止,可结局呢,往往又是说说而已。2009年香港书展,总算遇到了杨照,三人于海边一酒吧小聚,旧事重提,都觉得如果再光说不练,那就太不够意思了。当场按生辰年月排定了座次:杨照居首,家辉屈居老二,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老三。老大说你们老二老三把此事耽误了,以后就听老大的。彼时维多利亚港湾海风习习,涛声阵阵,灯火点点,那风那涛那灯都见证了三个老男人的“海誓山盟”。可是,实践再一次雄辩证明,老大并不比老二老三更靠谱,接下来的一年里,风过耳,灯没亮,涛声依旧。  2010年,还是在香港书展上,马家辉、朱天心和我有一个对话,谈1960年代大陆、台湾、香港不同的生活。身为主持的马家辉掌握话语权,当场向一百多位听众公布了三地三男人的写作计划。提问环节有听众说你们这本书一定很好看,“请问什么时候出版呢?”家辉笑了,说我们都计划了很多年了,应该很快可以开始了。他不失时机地看了我一眼,我也笑了,斗胆说了一句:“明年吧。”  明年复明年,一直到了2011年,“对照记@1963”专栏总算走出了小会议室,走进了《晶报》“人文正刊”的“正点”版上。说起来好笑:版名叫“正点”,可这个专栏已经“晚点”很多年了。  这一刻我在想,“对照对比对流年,三人三地三本书”,这样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写作创意,究竟为什么多年未能实现呢?说三个人都不靠谱那自然是开玩笑,说其中另有“隐情”,或许就能讲得通。这“隐情”就是:“对照记”自然是有趣味的创意,果真要写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起码对我本人是这样。其一,怎么写?我们要写的是“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这不同于平常写时评、书评,说的尽是别人的事;我们需要激活自己的青少年记忆,说一些之前从未披露过的自己的事。“投枪”投向别人总是容易,投向自己时又该如何自处?我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直面往往不堪回首的过去?回避什么,隐瞒什么,当然是作者的权利,但这一权利要如何在“据实直书”前提下得以维护以求适度、适当?其二,写什么?既然是“对照”,那就要写出差异。我们所处的三个华人社会,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状况、文化面貌,差异不可谓不大。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词才足以呈现这种种差异?更麻烦的通常不是如何写出差异,而是差异大得简直无法下笔。比如家辉曾提出写一期“英国女王”,我和杨照都反对:我们根本无从写起。诸如此类,都需要时间慢慢做理智与情感方面的准备。我甚至想,这一写作计划拖得时间可能还不够长久,我们应该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间。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每期的主题词。好在“对照记”我们计划写三本,第一本暴露出的缺陷还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弥补。  可以想像一下,分别出生在大陆、台湾、香港的三位同龄人,联袂完成一个通过回忆相互对照的写作和出版计划,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吗?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论其他,仅凭创意竟然能够实现,且起始于深圳报纸专栏、继之以三地同时出版新书,就用得上铁道部前发言人的一句“名言”:这真是一个奇迹。八零后、九零后对此感触不深,而对六零后而言,这是我们小时候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

内容概要

  很偶然的,台北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深圳的胡洪侠相互认识了,很凑巧,他们都生于1963年。三个老男人于是开始谋划:既然三个人来自三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大为不同,如果选择一些共同的日常词汇或话题,三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觉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对照起来看,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本书精选华人社会五十年来三十个日常生活词汇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共同话题下三人的切身故事,于互相对照中道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

作者简介

  杨照,本名李明骏,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现为台湾《新新闻》周报总主笔,“博
  理基金会”副执行长,还担任了台湾News98电台“一点照新闻”和BRAVO FM91.3“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
  著有《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等中长篇小说多部,《流离观点》等文学文化评论集多部。
  马家辉,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社会学博士。现为香
  港《明报》世纪副刊创意策划,亦为电视及电台节目主持人。著有《女儿情》等多部作品。
  胡洪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1992年至今供职于深圳媒体机构。现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著有《微尘与暗香》等书话集多部,主编《1978-2008私人阅读史》等图书多部。

书籍目录

一 台湾 
杨 照 梦里不知身是客
马家辉第一次冒险接触 
胡洪侠玉米地里的台湾 
二 香港 
杨 照有“咸湿片”风光的香港
马家辉当“港仔。变成了“港佬”
胡洪侠通往香港之路 
三 大陆 
杨 照只存在于地图上的美好大陆
马家辉慢慢地,我蹲下来了……
胡洪侠我在这头,大陆在哪头?
四 耶稣 
杨 照 竟然“蒋公”是耶稣信徒!
 马家辉傻佬正传,在街头 
 胡洪侠 我与你相逢不相识 
五 孔子 
 杨 照 我的第一部电影剧本 
 马家辉 我和孔子的私密时光 
 胡洪侠 孔子的模样 
六 火车 
 杨 照 幻梦的夜班车 
 马家辉 在英国火车站门前想见香港
 胡洪侠 从此生活有了远方 
七 飞机 
 杨 照 没有花环,也没有哭哭啼啼
 马家辉 飞机,和我的第一次 
 胡洪侠 飞机在梦想之外 
八 春游 
 杨 照 成形中的青春欲望 
 马家辉 在郊外烤肉时遇上黑帮飞仔
 胡洪侠 无名的春天 
九世界读书日 
杨 照 开启阅读历程的一本参考书
马家辉救书记
 胡洪侠这一天的日记
十 初恋 
 杨 照 恶作剧与暴力中的青春真情
 马家辉 我的六岁的小女孩
 胡洪侠 到底什么才是初恋?
十一母亲节
 杨 照 那个母亲节的前一天
 马家辉 不打麻将,要干啥?
 胡洪侠 没有了母亲的母亲节
十二 电车
 杨 照 搭地铁进城,进了中国城
 马家辉迷情电车
 胡洪侠 电车上的心情 
十三 男厕所
 杨 照 烟味弥漫的那间厕所
 马家辉 他们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
 胡洪侠 神秘的调令
十四 女同学
 杨 照 宿舍无缘的女同学们
 马家辉 粽子,以及温柔,还有暴烈
 胡洪侠 “你知道我说的是谁。
十五 琼瑶
 杨 照 仿佛出自琼瑶小说的人生瞬间
 ……
十六 历史课本
十七 单车
十八 女老师
十九 搬家
二十 收音机
二十一 求职
二十二 报纸
二十三 爸爸
二十四 驾照
二十五 足球
二十六 三毛
二十七 大学
二十八 中秋
二十九 生日那一天
三十 鲁迅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但是我们知道台湾。太熟悉了,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村里的墙上,凡是平整些的,都是要用白石灰之类刷上标语的。处处写,年年写,内容也常常换,但有一句话总会有,那就是“一定要解放台湾”。我们常常在这个口号下讨论,比如都说台湾是个海岛,岛是什么样子?海到底有多大,怎么可能盛得下祖国的宝岛?台湾既然需要解放,那里的人生活应该比我们还苦吧。那个爱撒谎的小子还常常表情凝重地说:“长大要去当兵,去解放他们。”所以玉米地里他喊“台湾”时,我们觉得他肯定是想当兵想疯了。既然“一定要解放台湾”,那台湾一定是在很远的地方;如果在玉米地里,我们早顺手解放了,还用得着那小子去当兵?那小子见没人理他,就跑到了我们这边来,手里晃着一张纸。“你们看看,”他问,一国民’后面这个字念什么?”我自以为认字多,先把那纸片抢了过来。原来那并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张很难撕坏的塑料纸,有两张一块钱人民币大小,正反两面有文字,有图片,还是彩色的。天!这是国民党的东西啊。那小子不认识的那个字,我也没学过,但看起来很像个“党”字啊,只是比我们认识的“党”多了个“黑”而已。这就是传说中的反动传单吧。我拿在手上,念不敢念,扔不敢扔,不知所措。那小子说:“念念!怕什么,回家谁要给大人说这事谁是狗。”现在我已记不清楚传单上准确的内容了,模糊记得有国民党党旗,有一帮“国军”在一架飞机旁边笑,有写给“共军兄弟”的话,还有联系方式等等。那小子一听,来了精神:“你在这里别动。你们几个,散开,继续找,这还了得,反动传单啊!谁扔这里的?咱们村有特务!一会儿回这儿集合。”我坐在地上,忐忑不安地等,只听见几个人玉米地里唰唰唰一阵乱跑。


编辑推荐

《对照记@1963》编辑推荐:三人三地三《对照记@1963》,对比对照对流年——大陆、台湾、香港,三个六零后同代男,三十个日常词汇,说着故事,串起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对照记@1963 PDF格式下载



成长于三地的同龄人,同题作文,很哟偶创意的选材!作为和他们的同时代的人,那些题目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很多回忆。。。中国地域广大,即使同是大陆这边长大的,差异也是特别大的,别说是与香港与台湾了,但是,同时中华民族的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很多思想其实又是那么相同,特别和海峡对岸的人们,看他们写的文字,感觉反倒特别亲近——尽管生活环境有太大不同。。。
三人之中,我觉得杨照的文字扣题最紧,文字内容都很生动,很多地方都令生长在北京的我会心一笑;马家辉写得大多风趣,很才子哦;胡洪侠写得反而有不太一样的感受,河北北京离得不远,他写的,很多题材反倒令我感到惊奇,也体会到他对故乡亲人的深情。。。

这本书,港版和内地版均完整收录了30个主题词,而台版因考虑书的厚度,只收录了22个,版本
所登载文章的具体内容则完全一致,但在三人私家照片的选用和版式设计上则各有所长。

  该书三联书店内地版责任编辑张志军告诉记者,接下来,《对照记@1963》还会陆续推出之二和之三,三联书店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参与其中,踊跃为三位作者挑选写作关键词。大家一起来对照,才能让《对照记@1963》真正成为一个以个性化感受观照时代变迁共同记忆的文化品牌。


龙应台说:“没有共同的记忆,哪有共同的未来。”《对照记@1963》补充了我们的共同记忆。30个主题,90篇文章,一个礼拜在办公室里陆陆续续看完,台湾杨照、香港马家辉、深圳胡洪侠, 三个出生于1963年的中年男人以各自的视角书写共同的话题,70,80,90年代深刻立体了起来,有意思的一本书~30个主题,90篇文章,一个礼拜在办公室里陆陆续续看完,意犹未尽,赶快出第二本吧!


说实话,这3个人,最早看马家辉的文章,觉得这就是一个随性、自由的人。《对照记》这本由两岸三地人编写的书,写了同一时代下,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不出家门,领略到万千惊喜。喜欢。。。


听说过这本书好久了,心神往之,却一直没有机会品读。昨天中午拿到了书,略翻几页,很是喜欢,排版,印刷都做得很认真,但想先放下,忙完手中任务,过几天再读。结果昨晚心神烦躁,无法集中于工作;拿起书,却一页复一页,居然读完。三个作者从各自不同的成长、生活、文化视角,娓娓而谈自己对三十个中文词汇的经历、经验或感受。透过文字,能够感受到台湾、香港、大陆不同的历史、社会,就像能从书名中感受到的一样。三人文字,各有特点,甚至能透过这三人看到三个话语社会文字的特点。总体觉得,值得一读。


一直喜欢马家辉,能与他合作的作家,大抵也是有同样品质和视角的人。两岸三地本是同根,却分成异域,所以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属于他们3个人的回忆,更是年纪相仿者的共同成长回忆,是那段文化与历史的观照。而且他们的选题也很意思,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成长,也成功地让我或者读者想起自己同样的经历,可读性很强的一本书。


从三位文人的笔下,可以了解两岸三地不同的文化!我从书中才知道,原来旧时的台湾政治气氛也很浓,和大陆差不多!而香港却不一样!挺有意思!


因为喜欢马家辉博士,所以买了这本书。三地三种风情。很好。


三地三人三本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话题,值得一看


看铿锵三人行喜欢马家辉,同一话题三人不同地域不同视角确实很新鲜。三联的书最起码就是质量的保证。


大陆、香港、台湾的三个男人,都出生在1963年,这本书通过他们的眼睛和心灵,反映三地过去几十间的变迁。


通过阅读我对三地的见解台湾邻家乖巧的女孩香港顽皮淘气的男孩大陆土气憨厚且慈祥的母亲


《晶报》人文正刊,这三人的文章经常能看到,这次集结成册,方便阅读


本书为朋友推荐,看后果然感觉非常好。从他们的年代,看两岸三地的生活成长背景,以及他们的观念成长,非常过瘾。这是一种对过往回忆的关照,也是一种对自己成长岁月的梳理。好的合作方式,好的创意理念,值得称赞!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三个人,大陆香港台湾,没有刻意的同题作文,各有特色,我喜欢。这本书没有买错。


三地三人 生活年代相同,地域、经历却大相径庭,反映出一个时代给人的烙印 ,值得一读


书买回来很久了,因为没空,只是在偶尔看一两篇,内容很不错,值得一看,可以了解两岸三地的同时间不同的社会环境。


看了马家辉的两本书 再看看他这本新出的书


对照了三地的不同与相似 很喜欢!!!


最喜欢马家辉的故事


三地同年龄的文人的随性之作,却实实在在让我有同时拉三个“洋片”的感觉,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努力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发现中国和大陆实在有太多不同,而努力的方向却是香港。只是希望中国的和世界的结合的更加和谐。


三个老男人讲故事,有意思


以前看了马家辉的书还不错


三地同出生的人写的东西,形成地域和时代的记忆,有意思。


风格不同的三地三人。


三地,三人,不同的人生


三地作家不同话题不同角度的作品让后辈能窥探那个年代


既是私我的回忆,更是时代的回忆,更是两岸三地不同地域却同根的文化的回忆,很有趣的选题,很好看


三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看起来才有意思


还没开始阅读,当初决定买这本书,就是想了解下不同的三个人对一个时代的解析,所以我也可以探究另外一个视角。


三个男人的私我回忆,折射是时代的变迁,选题有趣,文字生动,很棒的阅读体验


两岸三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经历才知道


三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三种理解,有意思。


挺不错,两岸三地不同风格


看出了两岸三地的各种差距


通过两岸三地的三个同龄人,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年代


《对照记@1963》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一本书就可了解三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很喜欢,值得向朋友推荐


三个人中,那个大陆作家写得没劲


台湾 对于我们来说太远 而他们也是不属于和我们同时代的男人


是从看天下这本杂志上看到的这本书,感觉很好就买了,描述的角度很独特,立意很新,作为一名90后,也被其深深吸引,也许真的如书中所说的一样,再往后的00后10后就在也没有二岸三地这种不同的生活,祝祖国早日统一!


当当送书速度飞快,严重表扬。
读史过去读太多严谨的编年体,如今从个人史切入的读本越来越多,这本书有三地书业名人出手,题目也颇吸人眼球,自然也有拥趸。
算是不错的甜点,回味无穷。


三个老男人很有趣


很喜欢这三个老男人的文字,三种不同的经历,三种不同的看法!


三地对同一时代,同一事物的类比和对比


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对于百姓民众的影响颗见一斑


在机场看到这本书,觉得有点意思。回家后立刻买来看,很有意思。不同的角度,同样的有趣。我们的成长过程有太多的闭门造车,真的需要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问题。很有意思得策划,以后还可以策划同一年龄段不同国家的故事。


他们三本书我都买了,是听同学介绍才买的。有在书店翻过几页,感觉很好,应该是一套很有趣的丛书。


在杂志上看到推荐这本书,看了觉得很不错,希望了解同年的三个人不同的经历和人生轨迹


在对比中看差异,虽然写的生活琐事,但有浓浓的暖意。美中不足,有几页字的颜色特别浅,看着费劲。


有趣的对照


这本书质量很好,让人摸着就有想要读的欲望,对了解两岸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这个不错,三个人的随笔,适合睡前读


三个人,三种不同际遇。


三个人,三地文,三段不同的回忆


难得三地同时出版的好书~


三个人,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同一故事,对比着看。很有意思。


很喜欢的一本书,读起来很轻松,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很有意思。


我一直很想知道不同年代人的生活与观念的不同、不同背景下长大的人眼中的世界的不同、


书如其名,挺有意思的,时间纵是相同,身处不同地域,思想便生差异


确实是一部了解60年那一代人的好书,值得一看。


很有故事的一本书
看后会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个时候的历史


这本书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只是寥寥几笔就引人入胜,也让我知道了,在信息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中国的各种情况,喜欢怀旧的感觉。


很喜欢这3个人,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评论很有意思。


马博士常常上锵锵三人行 很有意思 是正品书


这本书的排版很喜欢,字比较大,行间距也让阅读变得很舒服,内容又很吸引人,打5分


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书很厚,纸质也很好,出于还没有阅读的关系,内容就不晓得了,期待了蛮久,应该不错吧。。
书皮白色部分貌似挺容易脏的


看了开头,一定会喜欢全部!


可以了解父母那个年代的故事。


3个人,30个故事;


他们的故事里有我的影子,他们的情感中有我的泪水。


羊城晚报上推荐的,内容很吸引人,买来看看


开卷八分钟介绍过这本书,想买港台版的,没货。不过这本也还不错。


这本书很好,读了增长见识,拓展思路。


很早就想买的一本书了


很不错的一本书,正版


书破了。。。


老师推荐的。真是好书!慢慢看


书不错,一直是当当的忠实用户,继续长期支持!


质量很好 发货速度很快


很喜欢这书,早就想买了


还没开始看好期待


有个朋友送给店里的书,看着喜欢就买一本送朋友


适合在暖暖的被窝里细细品味的好书!


翻看了一下,感觉不错。


朋友介绍买的,真的不错


给朋友买的,说是挺好的


应该很好看。


开始是追着报纸连载看,最后发现有书,就立刻**当网买了一本,慢慢品味,让我想起很多过去的往事,同是60后,看后很感慨。


我拥有了我想要的书


买了好久了,都没时间看


非常赞!


可以,以前陆续看过些了


包装保护的很好,满分


还没有通篇读完,期待读完后的满足感


童年往事历历在目


看书的乐趣


朋友推荐的 还没有看 但是看着不错


发货速度很快,书还没有看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