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美) 宇文所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美) 宇文所安  

页数:

402  

字数:

283000  

译者:

胡秋蕾,王宇根,田晓菲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展现了文学研究不那么可爱的一个方面:研究诗歌的内在运作机制,以及它的断片是如何被挑出来,组合为一个美丽的整体。……“西方”学者和东亚学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也即将文本当作其创作时刻的本来状态对待。但在理解早期诗歌中没有比这更加误导的观念了:早期诗歌是一个存在于复制状态中并通过复制而为我们所接受的诗歌系统。知道和传播诗歌的人、表演诗歌的乐师以及后代的抄写者和文学选集的编者都会对它们进行复制。而在复制的时候,所有这些人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动文本。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改动的痕迹常常十分明显,诗歌的扩张和缩短都有较大的自由度。

作者简介

  宇文所安,一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汉诗”与六朝
第二章 早期诗歌的“语法”
第三章 游仙
第四章 死亡与宴会
第五章 作者和叙述者(代)
第六章 拟作
附录
一 作为体裁名称的“乐府”
二 音乐传统
三 选集和五言诗
四 “晋乐所奏”
五 话题的例子:“人生苦短”
六 “古诗”中的《诗经》:一个个案
七 模拟、重述和改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为此书设定研究资料的范围带来某些问题,我姑且用“古典诗歌”(classical poetry)这一词语把这些问题隐藏起来。我的“古典诗歌”意味着一种来源不能确定的、共享的诗歌创作实践,它在历史上出现在公元二世纪后半期非正式的贵族诗歌中。虽然在某些场合它也采用了相对高级的修辞形式,但是直到三世纪末它仍然主要存在于修辞等级较为低俗的诗歌里:它从未企及四言诗或大赋的旁征博引和词汇量;它的传统也与在东汉相对普遍的“楚辞体”很不一样。 在这一意义上,“古典诗歌”主要集中于五言诗,其音节可以理解为诗歌实现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因为同样的材料可以用四言、六言、七言或杂言句的形式实现。这一诗歌所共有的是主题(theme)、话题(topic)、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系列语言习惯,在本书中我将会仔细地探讨这些方面。它包含一大部分无名氏乐府,除了乐府类别“铙歌”之外,因为《铙歌》基本没有任何以上提到的这些特征。它也包括无名氏的“古诗”,“苏武、李陵组诗”,以及很多直到三世纪前期为止的知名诗人的五言诗。 这一诗歌系统建立在低俗的修辞等级之上,这一修辞等级在某种意义上是“通俗”的。我并非无视称其为“古典诗歌”的反讽意味;但是,这正是本书所欲建构的叙事的一部分:探寻修辞等级低俗的诗歌如何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古典”。 在第一章里我会谈到所谓“汉”诗,包括无名氏乐府和古诗出自汉代的证据和围绕这一材料的手抄本传播的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会追溯建安之前古典诗歌的历史叙述在五世纪和六世纪早期的生成过程。最后我会考察早期使用五言诗的证据。 第二章讨论创作行为,从常见的“话题”(topoi),到主题,直至在不同诗歌中段落的组合和借用的方式。“历史化”(histori-cizing)同时也意味着摆脱无法维系的历史建构。如果我们把这组诗当作“一种诗歌”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不考虑时代的不同,就会发现有问题的段落和诗歌在同类的其它诗歌系列中变得比较清楚。在这一章的结尾我会讨论“古典诗歌”之外的材料怎样被融人其中。 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讨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游仙和公宴。成仙的过程遵循着固定的顺序,我们会讨论这些顺序怎样被同一主题内的话题序列表现出来。我们也会开始探索这一诗歌系统的边缘,以及曹操和曹植一些诗歌是如何超越了传统。公宴和游仙,以及对于人生短促的思考,是非常接近的主题,在下一章我们会看到主题上的交叉重合。


编辑推荐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是由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PDF格式下载



了解诗歌不错的读物


宇文所安的几本书都不错,盛唐、晚唐都很好,初唐我还没买到,外国人对中国诗文史的研究视角很独到,更有人文味。


宇文所安的之歌研究著作,素来得到很多人喜欢,想来这本书也不例外。


较难适应宇文所安的文字叙述,也许是翻译的缘故。


宇文所安的新著,由其妻子田曉菲教授翻譯,非常期待!


宇文所安的书总是能引发我们很多思考!很有启发!


书刚到尚未细读。如三联其他书一样,装帧精美。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已经不易买到了,惟《晚唐诗》还有,但此次未参与优惠,甚为可惜。


扩展读物。这个外国学者最近很火,翻了翻,角度的确比较新颖。(带着看猴戏心态的我该抽打TVT


研究角度仍然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启发性


书比较贵,纸质似乎好一些。


有助于专业研究


宇文多安教授的新作,应该不错的。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对宇文所安有相当的信任,其写作虽风格随笔化,并有个人趣味,但是,其书中的观点却颇多启发。


此书恒久远,一本永流传。


提出的问题有启发,分析过程颇费解。


角度新颖。有趣。


宇文的这本书有独特角度,别开生面。


此书必买,宇文有独到之处。


宇文所安的著作,自然不必说了。三联出版,质量可以保证。但我拿到的书,前数页与书脊有断裂的趋势,对于我这种追求书的完美的人来说是不小的打击。打四分是给这个的。但鉴于正文部分没有这个趋势,还是就这样吧。值得质疑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印刷的书大多都是胶装,但胶装最容易发生书脊断裂的情况,中国出版界为何不多用脑子想想?定价那么高,但导致书籍质量越来越差,是何原因?吐槽而已。


一直比较欣赏宇文所安的书。


宇文的书一直会买;尤其这本与我论文主题正相适宜,出版的很及时。


还是那句话,啥时候把作者的另外几本也进过来啊


看汉学家如何治学,是有趣的事。他们的治学方法跟中土学者大不相同。我喜欢那一大堆的引文来源,这样确实显得作者认真且不掠他人之美。此书看了开头弄得我挺头疼的,自己水平太低了就放下了,等有空了慢慢啃吧。


这是我在当当网上买的品相最差的书,收藏难。


这本书的英文版对我来说太难读了,对中文版期盼已久。拿到手用一天时间先读了一遍,因为非常熟悉他的观点和思路,所以读的较快吧。这本书对研究魏晋诗歌又是开启了新视角新路径,作者仍然贯彻手抄本是流动的这个中心视角,在此基础上将历时的思路转变为共时,关注乐府与古诗基于不同传播载体而形成的文本差异,强调修辞等级的差异,对六朝模拟文学的解读见解卓越,还提示出研究早期诗歌的有效术语,如主题、话题、变体、程序语等等。总之,很好很有趣的一本书。考察的全过程依然非常的文本化,读宇文的书总有这种感觉,你可以随着他的细腻与清晰在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古代文本世界里遨游一番,而不是仅仅得到几条被发挥或附加上去的所谓历史意义。


同学推荐的,有启发性


宇文所安这个名字在美国大到无可限量,可是很遗憾的是在国内似乎很少人知道,就连我偶遇的一些中文系学生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阅读过他的作品。西方的汉学研究其实对于国内的学术有很多帮助,而这种帮助往往体现在一种“比较的视野”。对于想要在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上发展的读者,应该买宇文所安的书来读一读。他并没有学究的陈腐,也没有要故作晦涩,而是真的想要好好地为汉语言文学研究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推荐。


有不一样的思考,值得参考


所谡早期,其实是从汉代开始说起的,有与中国人不同的视角。


本书是宇文所安的最新力作,研究对象从唐代诗歌上溯到汉魏诗歌。... 阅读更多


文或不经,足开生面。


非常好的书,我很喜欢呀


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


宇文所安的书值得一看,很有启发意义。


必买精品啊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名家出品


12年一版一印


   宇文所安一直在纠偏我们过往看望本国古典诗歌史的固有视角,因为这个外国人的介入和搅和,中国古诗歌的创作、诗歌篇章的搜集和整理的历史全都被一定程度地颠覆,一篇作品到底该署上哪个作者的大名,以及它本来的面目遭到了诗歌史编著者怎样的任意篡改,竟然成了千古之谜。
  
  诗歌本来就是日常语言一种形式上的变异,粗鄙简陋的生活用语被有意识地筛选、过滤,只有那些文雅的、精致的词语才被糅合组装在一起,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词语就成为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内涵“诗意”的物质外壳,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所以极易被随意拼接。因此,宇文所安认为任何一个特定的文本都可以被视作被众人共享的“诗歌材料”(poetic material)的重新组装,他将此称作为“片段创作”,也就是将形式上迥异的片段组合为一个较长的,崭新的文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早期诗歌如乐府诗时,可能需要将其视作一个不断被复制和再生产的事物,《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一书便是将诗歌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它的断片是如何被挑出来,组合为一个美丽的整体”。因此,他建议我们不妨把早期诗歌看作是“同一首歌”,包括重复出现的主体、不同形式拼合的片段组合、相对稳定的段落和句式、以及它特有的套语、主题、语法等,比如在“夜不能寐”这个常见的主题下,诗人们便会使用着衣、徘徊、明月、清风、鸟鸣等意象和话题来表现,致使不少诗歌至少从形式上看上去颇有些雷同。曹睿《长歌行》中说“泣涕沾罗缨”,徐干《室思》里却说“泣涕如涌泉”,同一个“诗歌材料”或“诗歌片段”被放在A诗、B诗或者C诗里,意思都别无二致。这种或被叫做借鉴,或隐含抄袭之意的拟作也被公然传诵,真是令后人有些匪夷所思。
  再看中国流传至今的各种版本的诗歌集或文学史,多半会陷入以时间/年代为叙事序列的俗套中,诗人们的作品不以质量高下来排列先后,只是像等待逝去的老人一般,以长幼顺序讲究先来后到——这种固执的排列方法流传了几千年,似乎从来没被改变过,显得分外倔强且愚蠢。至少,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打破陈规。然而在宇文所安的眼里,早期的诗坛呈现一片乱象,松散无序的自由空间便给后世留下无数找不到作者的异文,或者以多种版本呈现的同一个文本。宇文所安把“作者”跟“标题”等同起来,划归到诗歌“文本”的属性当中去,然而,许多早期诗歌的真正作者归属是极其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作品被有意安插在某些特定人物的名下,编选者对其认为错误的地方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改正。
  如果诗歌流传千年也算作一个传播过程,那么,经过口头传诵、书面抄写这些诗歌的人的多层复制后,诗歌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会经历类似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噪音”的干扰,比如有意的润色、无意的错漏,手抄文本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字、借字、错置、脱漏、衍文等均可以改变诗歌文本的原来面目。甚至,宇文所安不惜“危言耸听”地指出,一千多年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源被完全历史化,文本被指配给一个作者或另外一个无名氏所作,竟然被视作理所当然,容不得任何质疑和批判之声。
  


  宇文所安从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角度,重新解读了汉魏诗的“文学史叙述”。可以说,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早期的著作权意识,这一历史意识是如何建构出诗歌的历史。其次,该书的分析方式,值得学习,主题、话题的考察,强有力地支撑着他的分析。再次,为诗歌寻找作者的意识,一方面是文学批评中意义的追寻的体现,宇文所安解构了这一追寻的意义。最后,宇文所安同时也解构了历来的诗歌史叙述。


  我并不认为这本出版于2006年专著,如某些人所说的是“炒冷饭”,拿宇文所安自己熟悉的一套话语体系重新包装之后的再次show off,事实上它比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出版得还早,只是中译本的出版时间较为拖沓。
  
  从出发点来说,宇文所安这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匿名性与著作权的问题,研究在五言诗定型过程当中的作诗机制。基于手抄本系统的文化背景下(恰好区别于我刚读过的Ten Thousand Scrolls基于的印刷文化兴起的背景),古典诗歌是如何被不断被改写,在原作、仿作、代作的冲突下,为它在文学史上寻找最合适的安身立命的位置。诗歌创作有自己的一套体制,有许多等待共鸣的元素和片段,从共享的诗歌材料库中被提取出来,出现在那一时期的诗歌当中,以满足期待视野,而形式的完善,也并非在当时,而是在之后,尤其是经典性文本选集的确认下,不断被高级修辞所修饰,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
  
  这本书曾经被我导师列为中国古典诗学海外研究的十五本必读书目之一,也是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261,觉得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附:2010-07-03 我写的该书的英文书评,现在读来不免浅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389783/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