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兵二十讲

杨泓,李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杨泓,李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古兵,是中国历代军队在实战中使用的兵器和装备的总称。
本书作者依据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分析古代兵器发展演变的序列,保证实物标本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有关文献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再与实物标本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探研。从注重出土兵器的组合关系,考虑到兵器与使用者的联系,进而推导其与兵种、战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且充分注意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兵器的影响,包括工艺技术、兵法、礼俗、兵种、装备与民族的关系,及兵器的民族特征等方面。
本书二十个讲题依古代兵器的历史分期规律编排,在材料运用上兼顾文献、考古,旨在将准确的知识及最新的学术成果系统的介绍给大众。文辞晓畅,图文并茂,是一部严谨的中层文史读物。

作者简介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学术专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5年)、《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等书。 李力,女,1952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在文物出版社《文物》月刊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多年,为文物出版社编审,中国考古学会会员。著有《中国文物》(中、英、法、日、德文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华夏之美——中国艺术史图鉴》(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93年)、《美源》(合著,三联书店,2008年)等。

书籍目录

前言 1 第一讲中箭骷髅引出的话题:史前兵器 1 引子:从一具保留着箭镞的史前人遗骨说起 2 远射兵器:弓箭4 格斗兵器:斧钺、矛 6 卫体兵器:匕首 9 防护装具:甲胄、盾 9 作为权威象征的兵器:玉钺 12 古史传说中兵器的制造者:战神“兵主”蚩尤 12 第二讲女统帅的“地下武库”:商周青铜兵器的辉煌 16 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现 17 最早的青铜兵器 20 执干戈以卫社稷 23 又一位女将: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兵器 28 殷周兵器组合 30 第三讲戟:一种先秦至汉晋的制式兵器 34 “方天画戟”和“辕门射戟” 35 古戟溯源 37 东周青铜戟 39 燕下都的考古发现 41 西汉钢铁戟 42 东汉魏晋钢铁戟 45 戟的衰落 48 第四讲商车初战:商代车战和兵器 50 古代车子什么模样? 52 商代马车的形制特征 53 商代马车参战,装备青铜兵器 55 商代战车的威力和局限 59 商代车战尚不发达 61 第五讲驷马难追:两周战车和车战 63 战车成为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 64 驷马战车走上战争舞台 66 两周战车性能的改进和分类 69 装甲车箱和披甲的辕马 70 车战的兵器组合:“车之五兵” 72 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战车和车战 74 第六讲“越王勾践破吴剑”:东周青铜剑 77 勾践剑重现江陵楚墓 79 越王剑和吴王剑 79 古剑溯源 81 “季札挂剑”和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 84 青铜冶铸技艺和双色剑85 剑椟和剑鞘 86 边地各民族的青铜剑89 第七讲从强弓到劲弩:中国古代沿续时间最长的兵器 91 《考工记》记载的弓 92 弩生于弓 94 孙庞斗智:马陵道之战 95 长沙楚墓木弩复原 96 战车装备了强弩 97 江陵楚墓连发弩 98 汉代弩机的改进 99 汉弩复原 101 汉弩的射程103 汉代弩箭104 三国时期的弩 105 第八讲无声的军阵:秦兵马俑和秦代兵器 107 农民打井发现“大陶人”——秦兵马俑 108 排列有序的严整军阵 110 陶俑形象模拟真人,陶马形体接近真马 112 原来的陶兵马俑有缤纷色彩 113 兵马俑伴出的秦代实战兵器 115 秦军的防护装具:铠甲 117 秦陵陪葬坑发现了石铠甲 118 秦始皇陵1号铜车是战车 120 1号铜车的兵器装备 121 秦军主力兵种仍是战车兵 122 秦军步兵数量多,骑兵数量少 123 第九讲“毁车为行”和“变眼骑射”:东周步兵发展和骑兵探源 126 “毁车为行”的故事 127 步兵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128 骑兵探源,从安阳殷墟的“骑士墓”说起 130 赵武灵王“变服骑射” 131 战国时期的骑兵和马具 133 步兵和骑兵的发展对兵器的影响 135 第十讲飞骑与天马:骑兵成为汉代军队主力 137 西汉初期的军队构成 138 汉弱狄强——西汉初年的骑兵 141 汉武帝的飞骑 143 用人命换回的“天马”——西汉马种的改良 146 西汉骑兵的兵器 150 第十一讲百炼精钢:取代青铜兵器的钢铁兵器 154 陨铁刃青铜兵器 155 年代最早的钢短剑 157 楚燕钢剑 157 中山王铁剑 159 环首刀的威力 160 百炼钢刀和魏武百辟宝刀 163 铸铁脱碳成钢和炒钢 164 蒲元造“神刀” 165 第十二讲汉王陵铁铠:铁铠发展的历史 167 燕下都铁兜鍪——铁铠初现战争舞台 168 玄甲耀日光 169 西汉王陵铁铠170 西汉戍边将士的铁铠 172 汉代铁铠制作工艺 174 曹植铠表 176 唐宋甲胄 177 环锁铠 179 中国古代甲胄的特征及对东北亚的影响 180 第十三讲 白马金具装:南北朝重装骑兵 185 中国的马镫和欧洲的骑士时代 186 马具的完备 188 马铠的演变 190 披上了马铠的重装骑兵 192 战马具装铠的形貌 195 重装骑兵的铠甲 198 重装骑兵的兵器 199 尾声 200 第十四讲马蹄声碎:唐代轻骑和唐宋兵器 202 李唐初创骑兵 204 府兵制和唐律禁兵器 207 …… 第十五讲固若金汤:中国古代城防和攻守战具 221 第十六讲床弩和砲:中国古代重型兵器 239 第十七讲兵符与鼓吹:中国古代军旅文物 254 第十八讲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古代战船 266 第十九讲火药和火器走上战争舞台 283 第二十讲考古发现的古代兵书与地图:从出土竹简本《孙膑兵法》谈起 299 后记 314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从考古出土情况可知,当时车上乘员的位置和兵器配备是:一乘战车上有三名乘员,主将或射手的位置在左面;武士在右面,即“右”(或称“戎右”),他是进行战斗的武士。在主将和戎右的中间,是“御”,他的任务就是御马驾车。因为当时的马车都是单辕,在两侧驾二马,驾车的人只有站在正对车辕的居中位置上,才能保持车子的平衡和很好地控制双马。这种一乘战车上有三个乘员的制度,正是在商代就已采用。安阳殷墟发掘的小屯C区M20车马坑中,埋有一辆驾马的战车,还殉人了这辆车上的三个乘员和他们的兵器。其中“戎右”身边的一组兵器最为典型,包括有远射的弓矢,但弓已朽毁,箭箙也已朽毁,里面装的两组箭只剩下了镞头,每组10枚,一组是青铜镞,另一组是石镞。用来格斗的长柄兵器是戈,有铜质的和石质的各一件。用于卫体的兵器,有一柄长32厘米的马头刀。另外,还有用来磨兵器的两块砺石。这种一车三乘员和他们的如此分工,一直延续到两周时期,并且在文献中留下相应的大量记载。 此外,战车上可以装备旗鼓等指挥用具,方便了部队的通信联络,保证了战斗指挥。但是限于当时马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对当时车战的进行,包括战斗队形、作战方式等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局限和影响。 首先,两马双轮战车颇为笨重,一乘车的总宽度超过3米,驾上辕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也就是说一乘晚商战车,至少要占9平方米的面积。同时轮大箱短,运转不很灵活。加上又是单辕而用缚在衡上的轭驾马,全靠辔来控马,所以驾好车很不容易,除非受过专门训练,否则很难胜任。车体既笨重,驾驭又困难,要想拐弯半径很大,因此临阵变换队形是难以办到的。又由于车体长、面积大,同时当时弓矢的射程有限,所以难作纵深配置,更无法采用纵队的队形战斗。因此通常是采用一线横列队形,配置二线兵力,需要把后列战车排在相当于前列两车的缝隙处,才可能发挥其远射兵器的威力。 其次,双方接战时,先是弓矢对射,当逼近合战,就必须与对方错毂时才有格斗的可能。因为受战车本身结构上的限制,使得两车正面相向时,车上的乘员无法相互格斗。


编辑推荐

《二十讲系列:中国古兵二十讲(插图珍藏本)》二十个讲题依古代兵器的历史分期规律编排,在材料运用上兼顾文献、考古,旨在将准确的知识及最新的学术成果系统地介绍给大众。文辞晓畅,图文并茂,是一部严谨的中层文史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兵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古兵,是中国历代军队在实战中使用的兵器和装备的总称。《中国古兵二十讲》作者依据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分析古代兵器发展演变的序列,保证实物标本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有关文献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再与实物标本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探研。从注重出土兵器的组合关系,考虑到兵器与使用者的联系,进而推导其与兵种、战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且充分注意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兵器的影响,包括工艺技术、兵法、礼俗、兵种、装备与民族的关系,及兵器的民族特征等方面。
  《中国古兵二十讲》二十个讲题依古代兵器的历史分期规律编排,在材料运用上兼顾文献、考古,旨在将准确的知识及最新的学术成果系统的介绍给大众。文辞晓畅,图文并茂,是一部严谨的中层文史读物。


该作者的书看过2本,希望该书不会失望。古代兵器也是参观博物馆的重要内容


懂得了很多古代兵器知识,很有价值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古代兵器书籍,有配图。很精彩~~~


杨泓的书都不错,什么时候美术考古能重版呢


内容比较严谨,有兴趣可以翻翻


图文并茂,非常喜欢,很多有图有真相


非常专业,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已经买了一本,没看几页送朋友了,只好再买一本


相信杨泓的学术水平,书比较扎实,不是随意拿几张图片忽悠人的那种,非常好。


看完之后,愈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文盲,太多传统的知识自己不知道。


无论是书的印刷、纸张,还是是其内容都很不错,不过还是有点贵!现在这方面的书的价格是居高不下,让穷书生伤不起啊!


帮同事买的,一直信赖三联的书


值得购买值得我们购买啊


包装精美,里面的插图大部分是彩色的,三联书社的书一如既往的好啊


关于名物,养人性情


经典!绝对好书!


有价值、有深度,国宝啊,应当了解


这个书被糟蹋过了一般 部分纸都脏了 书皮上很多黑印


三联出版的书籍从装帧、排版和印刷在同行中已是不错,再加上该书的主题和精心的配图内容更是不可多得的大作,所以说三联所出版的书籍几本是精品,值得专业读者和书籍收藏者购买和阅读!


三联书店必然精品~ 纸质很好 内容科学严禁 我很喜欢~ 美中不足的书没保护好,封面有包装纸粘坏的痕迹


凑合吧,并不是我想买的那本书


本领域的专家,印刷质量也好,值得买。


真的还可以。。。


三联策划了“我国古代文化讲座系列”若干种,这是其中之一。这种传统文化系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社科文献出版社都有,而且商务和社科文献还是个“大系”。但是开本最舒展,印制最精美,图文并茂的,还得说三联。本书的两个作者均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一位是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导,78岁的老学者;另一位是《文物》杂志的资深编审。书的内容以兵器为主线,从史前的农战不分的石器讲起,进而青铜兵器,铁制兵器,及讲到唐宋火器的出现。伴随兵器的发展,书中谈及了军队其它装备的随之改善,并引起新的兵种的出现,作战方式的改变以及军事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如西周、春秋时期出现车兵及车战,战国出现骑兵和远程奔袭,我国南方出现水兵及水战等。本书是依托出土文物来讲军事史,虽然不尽完整全面,但基本反映了我国古代军事的发展演变,是一本非常严谨的通俗读物。本书27万字,有366幅彩色插图,图文并茂,是同类著述中最精美的书。


做知识普及读物看看不错,不累


本书有很多彩色、黑白图片,内容较为详实。


对了解中国古代战争,还是有帮助的,有些评论说这本书不够精细,我的看法是,这是一本普及类的书籍,且属于“通史”性质,如果想要把分类的话题都说透,恐怕这样厚度的书,起码要三十本。


面面俱到,不错,推荐


杨泓老师的新作,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当下很好的中国古兵器科普读物。


比较枯燥,有点像工作资料汇编,作者没有投入精力进行梳理和思考


没有以为的内容多,而且缺少图片示意,好多兵器,看完书还是不知道长啥样。


还可以,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难道就没有详细些的介绍么?


封面颜色不正像是盗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