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工程卷)
1994-09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613
1369000
一、全书以农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卷由条目组成。 二、条目按条题第一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个同音时,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顺序排列;同音同调时,按笔画的多少排列;音、调、笔画数相同时,按起笔笔形顺序排列。第一字相同时,按第二字的音、调、笔画数和起笔笔形顺序排列,余类推。条题由拉丁字母、俄文字母、希腊字母或数码开头的,排在末尾。 三、大多数条题后附有对应的英文。 四、各卷正文前设本卷条目的分类目录,供读者了解内容全貌或查阅一个分支或一个大主题的有关条目之用。为了保持学科或分支学科体系的完整并便于检索,有些条目可能在几分类标题下出现。 五、有些条目的释文后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选读。 六、一个条目的内容涉及到其他条目,需由其他条目释文补充的,采用“参见”方式。所参见的条题在本释文中出现的,用黑体字排印。所参见条题未在本条释文中出现的,另用括号加“见”字标出。 七、条目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地名、外国组织机构名,一般只有汉语译名。 八、一部分条目在释文中配有必要的插图。彩色图片按内容分类编成若干贴插页,顺序插入卷中。 九、正文书眉标明双码页第一个条目及单码页最后一个条目第一字的汉语拼音和汉字。 十、各卷正文后均附该卷全部条目的汉字笔画索引、英文索引和内容索引。 十一、本书所用科学技术名词以各学科有磁部门审定的为准,未经审定或尚未统一的,从惯。地名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的为准,常见的别名必要时加括号注出。
前言凡例农业工程条目分类目录 农业工程(见首卷文章) 土地利用工程 农村能源 农业机械化 农业电气化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农业建筑 农产品加工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 遥感技术 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技术 农业工程管理 机械化农业 农业工程建设 农业工程经济 农业工程教育 [农业工程科学研究机构] [农业工程学术团体] [农业工程学家] 土地利用工程 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评价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土地治理 土地治理工程措施 土地治理生物措施 采矿土地复垦…… [农村能源工程] 农业电气化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农业建筑 农产品加工工程 农业系统工程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附:彩图目录正文索引 条目汉字笔画索引 条目外文索引 内容索引
版权页: 插图: 红黄壤土地综合治理(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red and yellow earth) 对富铝化的红黄壤土地资源采取的全面整治措施。红黄壤土地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区,总面积约217.9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7%。 红黄壤土地分布地区水热条件优越,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养分释放转化快,一年多熟,复种指数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山林破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分解快;土壤矿质养分缺;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磷素有效性低;有的土壤粘重,物理性状差。红黄壤土地经治理,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中国先后组织了以土壤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综合考察队伍,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红黄壤荒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综合勘察,为合理开发利用治理红黄壤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后,对红黄壤土地的治理也从单一的土壤改良,发展到注重于整个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综合治理和改造,及区域性农林牧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建设。6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用养结合的轮复间套制度的普及,“大窝塘”、“大肥沟”、“聚土耕种”耕作法的推广,红黄壤旱地改水培肥高产技术的提出,稻田次生潜育化的防治,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合理施用等,大大提高了红黄壤土地治理的效果和速度。现在。红黄壤地区上千万公顷低产田地部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每公顷产量由750~1500千克提高到3750~4500千克以上,其中还有不少地区建成了每公顷产7500千克以上的高产稳产农田。 治理原则红黄壤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土壤、作物种类繁多,耕作栽培制度多样,尤其山区地形千变万化,高差悬殊,土层薄厚不一,土质有粘有沙,因此治理措施各不相同。治理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中国红黄壤地区跨越三个温度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形起伏大,水热组合类型复杂,土壤性质差异显著,只有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农林牧综合布局,趋利治弊,发挥所长,确定综合治理的方法措施,才有可能发挥自然优势,合理利用土地。②山水田林统一规划,保持和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治理前要有区域规划,治理时要治山治水相结合,造林改田相结合,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工程卷》是一部荟萃中外古今农业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科学知识的积累源远流长。中国历代刊行的许多农学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