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罗必良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

罗必良  

页数:

409  

字数:

356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前沿的分工理论为线索,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创新路径。一是通过构建“农民收入-农业效率-分工约束-产业深化”的逻辑分析框架,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二是通过产业特性与分工机制的分析线索,阐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三是通过对农业基础地位之本质与作用机理的阐释,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空间与方向;四是阐明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绩效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与体制创新。

书籍目录

前言1 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1.1 分析框架与思路 1.2 理论背景: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 1.3 政府管制与限制择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根源 1.4 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推论及其政策含义 1.4.1 “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1.4.2 外部的化解战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空间拓展 1.4.3 内部的化解战略: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 1.5 小结与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 1.5.1 小结 1.5.2 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2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产业特性、农业分工与效率改善 2.1 分工与“斯密猜想”:基本命题 2.2 产业特性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 2.2.1 生命特性与分工约束 2.2.2 生产的季节性与劳动的非连续性影响分工深化 2.2.3 市场特性与分工约束 2.2.4 组织特性与分工限制 2.3 迂回经济、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2.3.1 迂回生产空间:农业的有限性 2.3.2 农业迂回生产中的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2.4 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的途径 2.4.1 根本途径:改变产业特性,改造传统农业 2.4.2 外部支持: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2.4.3 政策扶持: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财政支农3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农业份额、基础地位及其发展线索 3.1 问题的提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3.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机理 3.2.1 产业份额的决定因素 3.2.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根本原因 3.3 农业相对份额、基础地位及其体制含义 3.4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3.4.1 分析的起点与逻辑线索:一个简单的收入公式 3.4.2 农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方向 3.4.3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目标形态与目标模式 3.5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 3.5.1 战略重点:组团化、园区化、集群化 3.5.2 战略路径:产业转型、结构转换与模式转轨 3.5.3 操作线索:“六化”推进4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本质规定与体系构建 4.1 世界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1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 4.1.2 世界农业技术发展回顾 4.1.3 世界农业的前景与技术发展趋势 4.2 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规定 4.2.1 经济增长:是良药还是痼疾 4.2.2 传统发展观的信念缺陷: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4.2.3 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的本质规定及现实选择 4.3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构建 4.3.1 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观点 4.3.2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选择 4.3.3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4.3.4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4.3.5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动方案:重点领域 4.4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配套策略 4.4.1 基本原则和要求 4.4.2 农业科研体系的再造 4.4.3 重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4.4.4 构筑21世纪农业科技人才体系 4.4.5 农业科技政策体系5 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以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为例 5.1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兼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变革 5.1.1 观念与制度:简要的文献说明 5.1.2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机理分析 5.1.3 精英观念与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公社制到家庭承包制 5.1.4 进一步的讨论: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 5.2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分析框架及其阐释 5.2.1 公共领域与模糊产权:一个分析框架 5.2.2 农地产权模糊化的制度演进 5.2.3 家庭经营背景下的农地产权模糊及其侵蚀 5.2.4 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变革方向 5.2.5 进一步的讨论 5.3 农业经营制度: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 5.3.1 组织规模的效率决定:若干因素 5.3.2 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问题:一些基本事实 5.3.3 农业是不是有显著规模效率的产业 5.3.4 小农与大农对比分析:为小规模家庭经营辩解 5.3.5 进一步的讨论 5.4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演进与创新 5.4.1 一个基本观点:制度与环境的相容性 5.4.2 中国农地制度的演进:从制度供给到制度需求 5.4.3 现行土地制度:潜在的问题 5.4.4 土地流转:实践呼唤制度变革 5.4.5 制度创新:“新土改”与发展方式转型6 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创新:理论与案例 6.1 农业经济组织的若干特性分析 6.1.1 农业性质及其组织制度含义 6.1.2 农业经济组织的多样性 6.1.3 农业经济组织的可过渡性 6.1.4 农业经济组织的社区性 6.2 合作机理、交易对象与制度绩效:比较案例研究 6.2.1 问题的提出:偷懒与合作组织中的“柠檬市场” 6.2.2 合作成功的条件:一个简单的理论回顾 6.2.3 农业合作组织的效率决定:一般模型及其说明 6.2.4 案例分析:交易对象、考核及其经济绩效 6.2.5 进一步的讨论:农业合作组织效率实现的保障机制 6.3 资产专用性、专业化生产与农户的市场风险 6.3.1 问题的提出:从“徐闻事件”说起 6.3.2 资产专用性与农户专业化的生产风险生成 6.3.3 资产专用性对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影响 6.3.4 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化解 6.4 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基于“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案例解读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案例描述:从投资者企业到新一代合作社 6.4.3 案例解读:新一代合作社组织结构的相对优势 6.4.4 结论与启示 6.5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面临改革创新——基于“龙岗模式”的研究 6.5.1 背景分析:“龙岗模式”的制度特征 6.5.2 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进一步的说明 6.5.3 封闭条件下“龙岗模式”的可行性 6.5.4 开放条件下的“龙岗模式”:制度缺陷与制度潜力 6.5.5 “龙岗模式”变革的目标模式与操作方略7 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7.1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7.1.1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与客体 7.1.2 城乡统筹的三个层面 7.1.3 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7.2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宏观背景研究 7.2.1 我国的城乡差距 7.2.2 “三农”问题与二元发展模式 7.2.3 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7.2.4 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7.3 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经验与启示 7.3.1 国际经验(Ⅰ):一般经验 7.3.2 国际经验(Ⅱ):典型经验 7.3.3 国内经验(Ⅰ):以浙江为例 7.3.4 国内经验(Ⅱ):广东的实践与启示 7.4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7.4.1 战略逻辑 7.4.2 战略重点 7.4.3 战略原则 7.4.4 战略路线 7.5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创新及相应对策 7.5.1 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 7.5.2 政策格局调整:三大要点 7.5.3 体制创新的关键:四类机制 7.5.4 配套体制改革:六大创新 7.6 特别分析:增城模式——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县域经济的典范 7.6.1 理论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7.6.2 现实典型:增城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实践 7.6.3 “增城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 7.6.4 “增城模式”对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 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发展现代农业,理解农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方向,必须通过“跳出农业看农业”,从整个“三农”问题的宏观背景进行思考。  本章的目的是通过构建“农民收入一农业效率一分工约束一产业深化”的逻辑分析框架,理解“三农”问题症结的生成机理并揭示其化解的逻辑线索,从而说明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1.1 分析框架与思路  “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问题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众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这些探讨主要从农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出发,研究各个部分的增减关系,解释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进而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负担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未能从理论上解释关于“三农”问题症结的生成机理并揭示其化解的逻辑线索。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PDF格式下载



较好写出了农业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


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吧。


模型的东西比较多,作为经管类研究现代农业感觉还是不错的。


这个不错,正是要找的,好书就收起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