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理论与实践

欧阳喜辉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

欧阳喜辉 著  

页数:

434  

内容概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由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认证机构对企业或组织生产的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行的产品认证,一般是非强制性的,企业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申请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目前主要有三类: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简称“三品”认证。农业部在积极推进“三品”认证的基础上,于2008年启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理论第一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概述第二章 绿色食品认证第一节 绿色食品概述第二节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第三节 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第四节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第五节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证明商标第三章 有机食品认证第一节 有机食品概述第二节 有机食品标准第三节 有机食品认证程序第四节 有机食品初级农产品现场检查第五节 有机食品加工产品现场检查第六节 有机认证证书与跟踪监督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第一节 无公害农产品概述第二节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第三节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管理第五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第一节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概述第二节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第六章 IS09000、HACCP和GAP认证第一节 IS0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概述第二节 HACCP认证概述第三节 GAP认证概述下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实践第七章 农产品认证申请材料范例一、绿色食品申请材料范例-二、有机食品申请材料范例三、无公害农产品申请材料范例第八章  “三品”认证企业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 强化政府服务与监管推动房山区无公害农产品健康发展案例分析二 依托“三品”认证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平谷大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三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品”认证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记留民营生态农场“三品”发展之路案例分析四 创新生产技术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打造天翼草莓知名品牌案例分析五 “乐苹”西瓜的绿色食品管理之道案例分析六 百年龙徽葡萄酒借势绿色食品腾飞案例分析七 不懈的追求永远的绿色——北京二商希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案例分析八 以观光旅游促有机食品消费 以循环经济促有机农业生产——记蟹岛集团的有机农业案例分析九 天时、地利、人和,有机农业大有可为——北京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十 生产“归原”有机奶,服务高端消费案例分析十一 科技引领温室有机梨,实现农民增收——记平谷区绿都林科技示范园设施有机梨发展历程案例分析十二 锁定质量、深化管理为消费者提供“双大”安全食品第九章 认证农产品消费者认知度调查消费者对认证食用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2005年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实证研究食用农产品认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基于2007年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研究附录1 政策法规附录2 相关文件附录3 相关标准附录4 机构目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农产品是指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广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包括农产品满足贮运、加工、消费、出口等方面的需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指农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或要求的程度。当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是要提高防范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的能力。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点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指农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或要求的程度,这种程度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负的农产品质量水平,即农产品不安全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危害的直接性。农产品的质量不安全主要是指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言。大多数农产品一般都直接消费或加工后被消费。受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的农产品均可能直接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危害。  危害的隐蔽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或程度仅凭感观往往难以辨别,需要通过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有些甚至还需要进行人体或动物试验后才能确定。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部分参数或指标的检测难度大、检测时问长。因此,质量安全状况难以及时准确判断,危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危害的累积性。不安全农产品对人体危害的表现,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发现。如部分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并恶化。  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管理的复杂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产业链条复杂、区域跨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环节、多部门,控制技术相对复杂;加之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者经营素质不高,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  (三)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三类来源  物理性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因人工或机械等因素在农产品中混入杂质或农产品因辐照导致放射性污染等。  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使用农药、兽药、添加剂等造成的残留。  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等。生物性污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一般规律  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产品数量安全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数量安全得到保障后,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成为必然。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给予更多的关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往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体经历了追求数量增长、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和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也是密切相关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多个学科、专业的技术和知识。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造成农产品污染。在解决工业“三废”污染、净化农业隼产环境和降低农业投入品污染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检测精度和准确度,对农产品中的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监控。近年来,二英、疯牛病、SARS、禽流感、苏丹红等事件连接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问题不断出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相适应。经济规律表明,有效供给必需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收入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安全要求不断增强。纵观当今世界各国,越是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和生态意识就越强烈,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当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问,人们逐步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安全卫生水平要求更高。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状况受制于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经济学原理表明,追求利润是经营者的第一目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也不例外。由于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化学或生物产品的投入,能大幅度提高产品产量和外观品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手段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不规范投入品使用能够给生产经营者带来超额利润。如果这种行为未受到市场的惩罚,只要经济上合算,生产经营者自然乐于使用甚至超量使用这些化学品。然而,分散与小规模的生产和销售行为,给标准化生产与市场监管带来相当的难度,极易引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研究表明,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的集约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集约化程度越高,其质量安全状况相对来说也就越好。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总体是安全、放心的。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人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目前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3%以上;畜产品中“瘦肉精”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于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附录1-1)。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1.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根据2003u-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1月、4月两次监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其中,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1.7%和92.5%。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2.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1月、4月两次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从监测结果看,屠宰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3.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呈上升态势。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