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09-11
中国农业出版社
程水源,刘汉成 著
20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06年的1号文件正式发布,其内容非常全面、丰富,被归纳为8个部分、32条,概括为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此后,各地开展了许多具体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如试点村民宅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以及部分地区开展的图书室、互联网等文化设施建设。 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建设到何种水平,标准是什么?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试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由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考核新农村建设进程和水平的重要工具,对深化人们的认识,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如何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热点。鉴于目前大多数指标是参照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不仅范围笼统,而且是静态的,不能很好反映本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书选择了湖北省农业大市——黄冈市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新农村建设概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黄冈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第三部分黄冈市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及区域比较;第四部分是黄冈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对策。 本书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指标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得出了若干科学可信的结论,对包括黄冈市在内的中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为相关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程水源,汉族,1965年生,湖北天门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后,美国MBA,教授,果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三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果树学、林学两个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中共黄冈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曾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银杏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农村发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省林学会、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青年科协副会长,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农业科学》副主任编委,《果树学报》、《植物学报》编委,2003年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2005年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特种植物次生代谢的分予生理学及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在银杏黄酮合成机理及调控研究方面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国际领先地位。同时跨学科从事区域经济组织与制度创新、企业管理战略决策及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图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林业局、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单位(组织)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2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973”及中日合作国际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SCI、ISTP),出版、主编、主审教材及专著9部。获梁希林业科技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三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在GenBank上注册新基因21个。 刘汉成,汉族,1970年生,湖北天门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鄂尔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产口国际贸易方向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8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2部,参编教材4部,在《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信息报》、《世界农业》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园艺经济等。
序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概述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和特征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派关于农村发展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理论 第四节 中国四代领导集体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第三章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黄冈所属县(市)新农村建设简况 第二节 典型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简况 第三节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第四章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新农村指标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构建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原则 第三节 相关指标体系简介 第四节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确定第五章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与区域比较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第二节 黄冈市及所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 第三节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区域比较第六章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国内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第七章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路径选择探讨 第一节 制约黄冈市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黄冈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路径选择参考文献附录: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后记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章重点就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及内涵进行分析。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但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都在拉大,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未能根本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出现了恶化,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国际农村和农业发展规律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其标志为人均GDP达到364~728美元。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人均GDP分别为728~1456美元、1456~2912美元和2912~5460美元。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根据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分析,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入到经济发展的第二时期,即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看,虽然中国的就业结构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但按照产值所占比例大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