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010-2
中国农业出版社
张晓玲
275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承包经营的农户与供求变动无常的市场无法顺利衔接,农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增收困难。这些问题和矛盾呼唤和催生了农业制度和组织的创新。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有效载体,以其特有的产业组织功能把农业科技创新与组织创新完好结合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农业低效封闭的格局,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但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加之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将选题定位于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视野广阔、分析透彻是这部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科学客观的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科技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评价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找到与当前不断加速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定位与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为国家制订农业科技园区相关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改革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共七章,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特点和类型,归纳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布局,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原则和标准。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二章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的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前两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章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原则、产业布局与规划及其运行机制。第四章是对农业科技园区现实发展绩效的评价,在构筑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选择。第五章在进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风险投资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主要研究农业科技园区的结构功能、战略定位、国际模式借鉴,最后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道路选择。第七章是在以上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深入剖析武汉南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实证的支撑。
张晓玲,男,1964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任武汉高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自2000年以来,先后在《生态经济》、《世界农业》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分别主持和参加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部委以及湖北省、武汉市的课题研究数十项。2009年获“湖北十大创新企业家”和“建国60周年武汉十大创业功勋”殊荣。
序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 二、 农业科技园区的特征 三、 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 四、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五、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绩效 第二节 基本理论综述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二、 相关支撑理论 三、 区位理论 四、 创新理论 五、 区域创新发展三螺旋理论 六、 经济增长理论 七、 园区发展的规模效应理论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三、 研究的内容安排 四、 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第二章 农业科技园区:基于技术推广的经济学分析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第四章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绩效及政策环境分析第五章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风险投资第六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第七章 案例分析——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参考文献致谢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群突破了传统产业和社会结构的束缚.建立了适合自身成长、发展的基石,并以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冲击并改造着传统产业和社会结构。选择具有一定条件的智力社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学一工业综合体。在这一综合体内,大学、科研机构向企业提供技术、人才、高技术成果和工艺创新思想,而企业既为大学、科研机构提供科研资金,叉使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研究在企业中得到延续。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就是现代科技园区的由来。 早期学者认为科技园区是以开发房地产为基础的开发区;是随着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社区形态;是一种以加速高新技术研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现代化而人为设置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综合性基地;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以生产、销售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也有些学者认为,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集中了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通过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化、网络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来解决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问题,能创造出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
挺好的,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