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守望家园

刘大 主编 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作者:

刘大 主编  

页数:

262  

前言

  世纪之交,《中国科普文选》——一套汇集国内科普佳作、旨在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丛书面世。数载耕耘,结出累累硕果,几年来,该丛书在社会上反响良好,得到了市场以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并被列为中宣部、教育部向全国推荐的图书;获中小学优秀课外读物等奖项;在财政部、文化部送书下乡等社会科普公益活动及满足中小学图书馆科普图书装备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顺应科技发展的大潮,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旺盛的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我们编辑出版这套反映最新科技发展的《中国科普文选》(第二辑)的初衷。  《中国科普文选》系“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中国科协普及部、宣传部,中国科普作协,中国科技新闻协会,科学普及出版社组织全国百余家科普媒体共同参与,由著名科普作家担纲主编,汇集了数百篇优秀科普作品,按不同学科领域结集出版之作。《中国科普文选》(第二辑)秉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的支持下,由多家著名科普杂志参与推荐,以及科普作家自荐,所遴选的作品涵盖自动化、通信、环境、资源、天文、气象、航天、国防军事及青少年心理等自然科学多个领域。重点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突出反映了在航天、国防等领域取得的令世界瞩目、振奋全国人民精神斗志的成果。

内容概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特别是应对目前世界金融危机,我们所遇到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是时代赋予青少年一代的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青少年一代,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在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开创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担,这就要求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点在青少年,要以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这也是科普事业最基础性的工作。在《中国科普文选》(第二辑)的编选中,作者力求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青少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土壤。

书籍目录

多难的地球家园 地球的天灾 面对汶川大地震的思考 科学反思印度洋大海啸 太平洋“火环”上的警报 如何预防雷电对人身的伤害 不可忽视的生物灾害 冰川在退缩,警钟已敲响 气候变暖令地球感到不适 主动适应及早应对多样的生态环境 “自然之肾”——湿地 与沙漠和谐共生 给沙尘暴摆摆功 谁杀死了金蟾蜍 阿尔卑斯山,全球变暖的牺牲品 不堪重负的海洋 失落的天堂——正视海水酸化问题 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自然灾害带来的收获害人的环境污染 贪欲造成海洋污染 当代三大“绿色污染”事件 城乡“新四害”害人不浅 别叫“安全岛”成了癌症的策源地 隐藏在身体内的化学污染物 电子垃圾敲响环保警钟 海洋正遭受塑料“围攻” 围城垃圾与魔鬼垃圾 受到质疑的“不夜城” 拒绝增塑剂,刻不容缓 饥不择食与秀色可餐 看不见的“隐形公害”逼近你我他 守着太湖没水吃绿色的治理技术 5种方法拯救地球 防治“沙尘暴” 环境噪声控制 征服噪声的“哑巴”合金 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 微生物抗污大显神威 大力研发降解塑料 警惕和应对农药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安全与健康 绿色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绿色生活小常识 普通消费者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 环境治理之最早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法律

章节摘录

  二是对灾害的防范要掌握辩证的方法。  灾害的发生是必然的,然而发生在哪里,在何时,则是偶然的。无数次的大灾教训告诉人们,灾害往往喜欢和人类开“玩笑”,当你认为万无一失时,或这里绝不会发生灾害时,灾难往往会光顾。  以地震为例,日本是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其危险区域是关东。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了8.3级大地震,几乎将东京摧毁。关东历来是日本地震防范的重要地区。可在20世纪末,当人们十分关注关东地区时,关东地区平安无事。而历来不受关注的关西地区却在:1995年1月17日遭到了里氏7.2级地震,损失惨重。  同样,在中国,人们也是把地震防范的重点放在西部,四川、云南一向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可是,1976年,7.8级地震却在东部唐山这个地震不设防的城市发生了,超过20万人死亡,一个偌大的工业城市被摧毁;20世纪末,同样是东部地区的台湾花莲发生强烈地震,来了个西部不震东部震。  再以这次印度洋的地震海啸为例。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多发地区是太平洋,重点防范的则是太平洋的一些岛国。可这场大海啸却发生在不为人注意的印度洋,使人防不胜防。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海啸发生,尽管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又处于火山地震带,且有长达18000千米的海岸线和16000千米的岛屿岸线,有发生海啸的条件和可能。但是,由于外围岛群的屏障,且无深的洋沟,宽阔绵长的大陆架又能削减波浪能量,因此很少有海啸发生。据历史记载,仅有台湾和海南琼山发生过灾难性海啸,近海约70个村庄陷入海中。  从历史上看,海啸对中国的威胁不大。不过,自然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海平面不断升高,海洋气候的变化较大,中国仍然需要警惕海啸的发生。在灾害防范中,我们常常会走人注意了一种可能而忽视另一种可能的误区,这是否是一条值得注意的教训呢?  三是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珍爱生命,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除了准确预报灾害,在灾害来临时善于自救和互救也是保存自己、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方面。因为在任何灾难发生时,自救和互救总是最有效最及时的,因为等待救援需要时间,这就需要遭灾的群体有坚强的求生意志、无私的爱心和对待灾害的科学方法。  对于海啸灾害,不仅居住在内陆的人们陌生,即使久居海边的居民也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海啸来时,会席卷许多鱼类上岸。斯里兰卡海边的一些人看到鲜蹦活跳的鱼,欢快地奔向海滩,捡拾搁浅在海滩上的鱼,有的孩子甚至摇晃着鱼追逐嬉戏,此时第二波浪袭来,一切都被海水吞噬。这些丧生者不知道海水异常往往是海啸的前兆。其实,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250年前的大西洋海啸到来前,葡萄牙里斯本沿岸一些居民发现海水一下退去,鱼儿蹦跳在浅滩上,沿岸的海底袒露,不少人争相下海以一睹海底奇景。瞬间,一波海潮迅猛涌来,卷走了这些好奇的人们。  而稍具有防灾知识和技能的人们就可能逃过一劫。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发生时,某旅行社游客正在普吉岛海滩嬉水,那时导游发现海水突然发浑,海水退去,大海好像瞬时消失似的,他马上招呼游客上岸乘上汽车到高处旅游,使游客得以从海啸的“血盆大口”前安然脱险。  英国一名10岁的女童蒂莉熟记地理老师讲的“在海啸发生前10分钟左右,海水会出现退潮”的知识,在普吉岛海滩旅游时,发觉海水变得有些古怪,冒着气泡,潮水突然退下,她觉得将会发生海啸,并告诉了妈妈,妈妈把蒂莉的发现告诉了导游。不久这个消息广泛传播,结果整个海滩和邻近饭店的人们在海啸潮水袭至岸上前都已撤离,海滩上无一人伤亡。人们赞誉蒂莉是“海滩天使”。  而在泰国。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因遵守长辈流传下来“海水退得快,再来就更快”的抗灾经验,在海水迅速退去时就向山顶出发,海啸席卷泰国南部时,他们早已上了高山,躲过了一劫。  这次印度洋大海啸所以造成巨大的灾难,固然是由于灾害的巨大、来势的凶猛、人们猝不及防所致。但是,印度洋沿岸都是经济繁荣、景色旖旎的旅游胜地。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保护和灾害的防范,对海啸灾害的麻痹,海啸预警机制的长期缺失,信息传递的迟滞,加之受灾各国缺少对国民做相应的灾难防范指导,是导致人们在这场灾难中蒙受超乎寻常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  人类未来还会遭遇已知或未知的重大灾害,灾害何时到来,何地发生,我们虽然无从知晓,但是加强全民防灾教育,对灾难时刻抱以常备不懈之心,以现代科技作为工具,构建防灾减灾网络,并联合全球灾害信息,以足够的物力、人力确保灾难预警系统的完善和实施是当务之急,也是对这次大灾中罹难者最好的祭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守望家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