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育基础教程

王英杰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

王英杰  

页数:

212  

字数:

152000  

前言

  造就合格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不仅要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加强培养,而且还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加强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是并列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之中。美育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学生的精神,引导他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强化德育的效果;美育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由衷向往和创造精神,从而促进智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通过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按美的规律进行运动和锻炼,达到以美促健,健与美和谐统一,从而促进体育的发展。针对上述培养目标,我们编写了本书。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美育在教育人和塑造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没有美育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同时,美育教育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美育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培养学生高尚道德隋操,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美,增进情感升华和身心健康。  本书在编写内容上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注重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和精炼,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在教学形式和方法方面,注重建立交流、研讨和开放式教学氛围,活跃和丰富课堂教学气氛。  本书主编为王英杰;副主编为王湄、范德峰、裴国丽。  本书由高级讲师王英杰负责拟定编写提纲、修改、统稿和提供全部图片。前言由王英杰编写:第一、二章由王湄编写;第三、四章由范德峰编写;第五章由裴国丽编写;第六章和第七章由赵建奎编写;第八章由王雪编写;第九章由秦静编写;第十章由王美玉编写。裴国丽对部分图片进行了修改。全书由杜力主审。  由于编写时间及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与指正。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文献资料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内容概要

  本书涉及美育理论综述、形式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技术美、艺术美综述、造型艺术美、综合艺术美、语言艺术美、表演艺术美等内容。全书内容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各类高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培训使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美育理论综述 第一节 美育概念 第二节 美的起源 第三节 美的本质、特性与形态 第四节 美感 思考与讨论第二章 形式美 第一节 美的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形式美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与法则 第四节 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 思考与讨论第三章 社会美 第一节 社会美及其特征 第二节 人物美 第三节 交际美 第四节 环境美第四章 自然美 第一节 自然美及其美学意义 第二节 自然美的种类及其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 自然美欣赏 第四节 游记欣赏与植物故事 思考与讨论第五章 科学技术美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美的创造 第二节 科学美 第三节 技术美 第四节 科学技术美的特征 第五节 职业技术教育中科技美的意义 思考与讨论第六章 艺术美综述 第一节 艺术及其分类 第二节 艺术美及其特征 第三节 艺术创造中的艺术想像 第四节 艺术美的欣赏 思考与讨论第七章 造型艺术美 第一节 绘画欣赏 第二节 书法欣赏 第三节 雕塑欣赏 第四节 摄影欣赏 第五节 建筑欣赏 第六节 烹饪美 第七节 其他造型艺术欣赏 思考与讨论第八章 综合艺术美 第一节 影视艺术美 第二节 戏剧与戏曲艺美 思考与讨论第九章 语言艺术美 第一节 诗歌欣赏 第二节 小说欣赏 第三节 散文欣赏 思考与讨论第十章 表演艺术美 第一节 音乐艺术美 第二节 舞蹈艺术美 第三节 体育运动美 思考与讨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综上所述,美都是通过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显现出来的,都是凭欣贯看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美的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色、声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象显现出来,因此,美具有形象性。  2.美具有感染性  美既然是具体可感的,它就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先诉诸于人的情感。所谓感染性,就是说美具有一种能感染人、愉悦人、令人喜爱的特性。  所有美的事物,都能作用于人的感官,调动起人们的情思,使人们受到熏陶与教育。美让人从精神上获得愉悦与满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里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于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形象而准确地说明了美的感染力。《论语》中记载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时,被巨大的音乐美所感染,并深深地陶醉其间,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女美的姿色,在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罗敷的容貌使人们为之倾倒,无论老幼均“呆望”不已。这说明美的东西都令人喜爱,使人感到愉悦。美的外表、形式都具有感染性;美的品格、美的内在魅力更能打动人。运动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带伤的运动员,凭着坚韧的毅力战胜对手时,同样会被他们的坚毅所感染。  美的愉悦性和感染力的最深刻根源,就在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美具有社会性  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属性。美的客观性就在于它的社会性。美虽然可以离开某个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却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而独立存在。人是社会生活构成的主体,社会美离不开人;艺术美不仅是由人创造的,它表现的内容也是人的生活、人的情感,同时,它的欣赏者也是人,所以艺术美自然也离不开人;自然美,在人类出现之前,是无所谓美丑的,只有当人类将自然界视为审美对象时,自然物才具有了自然美,自然物的审美属性与审美价值也是绝对不能离开人类社会的,因此,任何形态的美都是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


编辑推荐

  《美育基础教程》注重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和精炼,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在教学形式和方法方面,注重建立交流、研讨和开放式教学氛围,活跃和丰富课堂教学气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美育基础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