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
2009-1
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 朱瑟琳·乔塞尔森
281
鲁小华,孙大强
无
人际关系的解析一大特点在于对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的强调。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在我们高度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时代,人们变得羞于需要他人。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核心的治疗信息已经变成了独行其是,关注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胜似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多数西方传统文化都是相当奉行个人主义的。这种个人主义文化传统颠覆了神权及政教合一对人性思想的禁锢,极大解放了人的内在创造力,迅猛推动社会发展前进;但是另一方面,极端的个人主义使得我们远离了人的本质,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远离他人实际上是在使我们“去人性化”。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的惨绝人寰使得我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性。我们发现“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总而言之,人类曾经的光辉与磨难使得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人,正如汉字中的结构,是需要另一个人的支撑。因此,人际关系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本书中,朱瑟林·乔塞尔森博士不仅就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其他浪漫依恋给出了有益的建议,还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八维度关系模型:、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 本书特色 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 对女性的心理世界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探索、研究和分析。 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实际生活,作者及其学生对67个经历不同、生活各异的人进行了现场访谈。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
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她的其他著作还有:《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
推荐序一推荐序二译者序前言作译者简介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第3章 抱持第4章 依恋第5章 激情体验第6章 坦诚相见的确认第7章 理想化与认同感第8章 共同性与共鸣第9章 嵌入第10章 照料第11章 关系中的性别差异第12章 爱情的注释附录A 关系空间地图和访谈附录B 维度及其病理学的两极注释参考文献专业词汇表
人们在与他人的关系网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生命中个性的投放,相互关系的细微差别使生活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磨损性以及众多的兴趣。生活就像是关系的万花筒一样伸展开来,变化的排列带来变化的片段。 心理学只是在最近才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类关系在微妙性和多样性上的发展历程的。迄今为止,关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还全部是围绕着自我的说明上。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和个体成就已经主控了心理学理论。其他人只是作为满足本能需求以及自我成长和分化的需求的“客体”而被发现。关系作为目标,相互联系作为目的:这些在我们的理论中毫无位置。即使在人类生活中的人际间关系的现象终于被承认的地方,它们也只不过作为更为清晰的自我剧本中的背景而起作用罢了。
这是近年来人际关系领域最棒的著作之一。见解深刻,表述清晰,文字优美。—欧美·亚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名誉退休教授 本书见解深刻且富有洞察力,对专业心理治疗师和那些寻求对人性有更好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出版者周刊》 本书文笔自然流畅,作者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学的敏锐、对人生的洞察以及对哲学的领悟高屋建瓴般地融在一起,却毫无堆砌造作之感,可读性很强。—丛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际关系奥秘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不要浅尝辄止。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当观众,可以随时退席的领域;你也是人际中的演员,当你站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也许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本书中的她或他,或许就是生活中的你。—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最美好的事物:人际关系的关注与身在其中的享受。
无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是一本好书,某些方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的比较深刻,值得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所有探索人际关系深层奥秘的人士阅读!
从八个维度对人际关系进行解析,不仅可以让读者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读者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无论是对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际关系经典之作。
是大家欧文。亚隆的名作,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喜欢心理的朋友学习。
一口气读的这本书,重新重视了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感觉非常的奇妙。我将他推荐给我身边的企业管理人员,并组织他们就此书进行讨论,团体的收获出奇的好。
解析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
已经看完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有新的视角,对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都很有帮助。
送货很及时,比我想象中要快,书的质量还行,内容正在看,这本书是我们老师介绍的,我想应该不错
对执业很有帮助
内容符合现实需要,对现实有指导意义,这本书很有价值。
朋友特别推荐我买,于是就买了,正在看
写的挺好,就是不太容易懂。
很有水平的作家写的,亚龙的学生哦
原本是想买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买了之后发现买错了。不过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刚看了一点点,真诚。
还未看,不评价了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过来不好还是原文就写的不通顺。很多句子很难读懂,有的句子甚至不知道怎么读,怎么断句,想表达什么意思。我坚持,强迫自己看了2/3,最终还是关上书本放在一旁了。
难得的好书,值得好好的读。
生活实例,剖析人际联系
从很多人的经历中解释精分的客体关系理论
不知道,应该来说这本书是比较易懂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感觉自己的理解力有点退化,有些看不懂了
这本书很好,翻译的不怎样,但瑕不掩瑜。重点翻译出来了,受益匪浅!
讲了很多深入的问题,比较好的一本书
又一本力作,很受益
看了一部分,没有想象中的好。比欧文·亚隆差多了
心理学的书太难懂了
书内容很好,但不知道是文化背景不同还是翻译的问题,有很多话看起来很费劲很绕口难理解.
书不错……包装完好!!
因专业术语过多,感觉有些生硬
内容还是蛮难懂的,看了半天看不下去了
这种书,如果翻译不好,简直不如不看。
越看越没意思越看越觉得用不上。还有装帧不怎么样,真心觉得……看着不是很舒服
本书内容不错的,但翻译超级烂.译者无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差的翻译也给出版,其实原文的整体应该不错。
本来值5星的书,给烂翻译毁了。可能和这两位专业知识,翻译水平有限有关,书中大量翻译不通的地方,甚至还有很多超长句翻译。读起来有机翻的感觉。高度怀疑这两货色是只是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总之,能够感觉工作及不认真负责。
翻译得一般,不过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差,大部分专业词汇都翻译得还算精确。不过北师大博士也把eye to eye硬译为坦诚相见太令人无语,难道母亲与刚刚出生的婴儿坦陈相见么。后面有face to face这个词,显然两个词是有联系的。mutuality翻译为共同性实在不妥,译为亲密应该更能表达分享情感这层意思。自体心理学中涉及的孪生移情翻译成密友移情,镜像翻译为镜映会更好些会更好些。
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几个专家推荐语,那几个专家显然对书里的内容不是太了解,当然其它的人可以理解为不是太精于精神分析,而从中的推荐语表现出来的水准与平时培训班广告上的宣传也是反差太大,说国内就出版了三本客体关系的书更是令人无语,让人直接联想到,想必他也就看了那三本书吧。此外,作者说为了满足什么龙迷的话太令人无语。
不过内容委实不错,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值得一看。
我和你,在关系中成长
——记《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文/张素闻
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里,别开生面地将“仁”理解为“二人”,两个人,“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个体自觉意识一旦开启,便有了“我”,童蒙时期,便懂得以“我”来区分世界,从“我和你”而到“我和你和他”乃至更复杂的关系,个体和他人,在关系中成长与完善,关系中的互动常常影响生命的塑造和生活的质量。试看中国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是两两相对,期间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个体和他者理想的伦理秩序和人际模式朗朗如此,虽然端严,却也中正。后来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个体关系演绎到群体关系,道尽了个体和他者狭路相逢无从逃避只能直接面对而又极富道德感的规则。朱瑟琳(Ruthellen)教授的著作《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The space between us: exploring the dista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恰好从心理学的层面展开人际关系的八个维度: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待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
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和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鼎力推荐此书。身为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和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的得意弟子,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教授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深谙其道,关注内在、细腻敏锐、情感饱满而又理性睿智,67个现场访谈做得绘声绘色,她从现象学精神分析等门路来解析人际关系的维度,使之极具立体感与纵深度。八个维度架构在感性经验之上而又超越感性:抱持是第一个人际体验,代表安全和一种基本的信任,相信基本的东西将会被提供,在抱持中,体验被容纳和不坠落,有限制,但限制是为了搭建根基。抱持不仅提供关心和意义,也提供希望,因为抱持,不至坠落,过度的抱持则使人窒息。抱持,有时来自他人,有时,甚至只是来自一种概念和价值体系。有趣的是:成年人对性的渴望有时恰好来自对被抱持的需求。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抱持心态能促进病人的治疗。依恋则需要具体的人。抱持是被动的,依恋则是主动的,为降低焦虑而主动依恋某人,依恋满足人类行为学和进化论上对保护的需求,依恋使情有所属。依恋带来快乐和安全,无论婴幼儿还是青少年成人,依恋的状态各有差别,但分离和丧失是依恋共同的危机。依恋太过则是令人害怕的黏附。成年人对依恋的渴求往往诉之于对爱的寻觅。激情既喧嚣又急切,唤醒生命,强烈地想要卷入他者,乃至陷入情网,疯狂地,奋不顾身地为之筋疲力尽,尽管男女两性对激情的体验不同,但触摸和结合仍是激情男女的共同愿望,欲生欲死的性和爱,激情中经常发生的事。坦诚相见并不那么容易,但它使我们为他人所知,彼此象镜子一样呈现真实面貌,带来接纳或者拒绝,坦诚过度,导致透明。理想化试图树立偶像,狂热崇拜,并努力成为他们,从而扩展自我。在理想化的关系中,危险与机遇并存,理想是浪漫之爱的关键,吸引人们盲目投入,却也激励个体成长,而一旦理想破灭,立即带来疏离和防御。认同和反向认同是另一种理想化。共同性从情感的角度与他人同在并合而为一,在共同性中,达成共鸣和彼此辉映,在共同性中,协调情感带来和解,形成友伴关系,完成深刻的分享,当共同性处于颠峰共鸣状态,人们会觉得自己拥有了心灵伴侣。在治疗过程中,共同性和共鸣也是显著的治疗因子。嵌入是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带着个体本身的特征去加入群体,并对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感到舒适。缺乏嵌入,则容易带来异化,过度嵌入又失去个体特征变成了顺从。照料不仅体现为给予和融合,更高的意义上体现为满怀关切地实践爱的能力。照料,需要动机和不同种类的共情,在存在的无根基性面前,人际的疏离与日俱增,诸多人对他人的需要漠不关心,此时还能不吝付出专心照料,且在其中习得如何给予而不令人窒息、如何不发生碰撞地抱持,实为人最难学会的本领。照料使人在关系中习得正面积极温和地跨越个体一己之私而反哺周边人物和环境的去爱的能力。
菲尔丁研究院临床心理学教授、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的身份使Ruthellen Josselson教授的研究久经考验,具备充分的系统性,其卓越的才情使本书文采斐然奕奕生辉,迥别于其他心理学著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饱含希望饱含爱心教导人们识别关系用心去爱的书。细读下来,不难体会,何以Ruthellen Josselson教授总是强调此时此地,强调在一起就具备治疗效果。在一起,彼此抱持,关注此时此地人际中的依恋与激情,坦诚相待,在理想和认同中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性,达至共鸣,和谐地嵌入群体之中,相互照料,何尝不是人际互动中有仁有义有情有忠有信的关系呢?
对,哈哈,看了一半之后也有你一样的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