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学基础

李云飞 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云飞 等主编  

页数:

194  

字数:

301000  

内容概要

李云飞编著的《经济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教学及编写经验的积淀,确定编写内容、结构和要求。按照编写框架,全书共十一章,包括经济学导论,供求、价格、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类型理论,博弈理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政府调控理论。
本书通俗实用,为便于教学,每节中均设有导入案例,并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每章都安排有互动训练和学以致用,内容新颖、资源丰富。
《经济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适合高职高专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其他人员学习经济学的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
第二章 供求、价格、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求理论
第二节 均衡价格
第三节 价格机制
第四节 需求弹性理论
第五节 供给弹性理论
课后练习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课后练习
第四章 生产函数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分析
第三节 规模经济
课后练习
第五章 成本与收益理论
第一节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第二节 收益最大化
第三节 利润最大化
课后练习
第六章 市场类型理论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
课后练习
第七章 博弈理论
第一节 博弈论概述
第二节 博弈类型
课后练习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一节 生产要素理论
第二节 工资理论
第三节 利息理论
第四节 地租理论
第五节 利润理论
第六节 收入分配理论
课后练习
第九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均衡和变化
课后练习
第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理论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课后练习
第十一章 政府调控理论
第一节 市场的失灵与对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课后练习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4.开展消费者教育 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一个聪明的有能力的消费者。这样做,不仅对消费者、对社会有利,对企业也是十分有利的。它能帮助消费者形成对产品、服务的合理评价和预期,从而减少对企业的不满;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提升企业印象,从而扩大企业销售量。 三、消费决策分析 消费者除了购买商品外,还要享受闲暇、旅游和提高未来的福利水平。在收入分配项目选择与比例安排上,要在劳动供给、储蓄、投资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决策。 (一)劳动供给决策 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地,每个人一天最多有24小时,那么每个人每天用于劳动的时间有多少。每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工作和闲暇两部分。在工作中支出劳动,是有报酬的;闲暇中不支出劳动,是无报酬的。一个人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取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工资水平较低时,劳动者倾向于多劳动、少休息,以牺牲闲暇时间来赚取更多的收入;工资水平较高时,劳动者倾向于多休息、少劳动,尽可能节省劳动时间来换取更多的闲暇。 工资的变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可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进行说明。闲暇时是没有收入的,享受闲暇就必须放弃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资,所放弃的工资就是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替代效应是指工资增加引起的工作对闲暇的替代。因此,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工资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物品与劳务的需求增加。闲暇也是一种正常物品,因此,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减少劳动时间,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 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起着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劳动者对于劳动供给的决策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即工资水平的高低。工资水平比较低,增加工资,劳动供给会增加,但工资水平高于一定程度时,再增加工资,劳动供给反而会减少。 (二)消费与储蓄决策 消费可说是人们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甚至可以说,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从这个角度看,消费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1.自发(性)消费和储蓄 自发(性)消费和储蓄是指一个人最基本的消费数量,此数量大小与其所得无关。对一个国家来说,即使没有任何生产与收入,消费也不可能完全停止,至少需要有能够维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水平的消费,即存在正的自发消费。为自发性消费而必须动用过去的储蓄,存在负的自发储蓄。 2.引致(或诱致性)消费和储蓄 由于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只要能力可及,一个人的消费会随所得增加而上升,以使自己的效用更高。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所得增加时,其消费也会增加,而增加的消费是被所得增加而诱发,故称为引致或诱导性消费。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引起的消费与储蓄,都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3.计划与实现的消费与储蓄 计划的消费与储蓄是指事先打算进行的消费和储蓄。实现的消费与储蓄是指已经进行的消费与储蓄。 4.储蓄的动机 一般而言,人们储蓄的动机有两个:①预防的动机,因为虽然现在有很多所得可供消费,但不一定表示未来一定也有所得可供消费,因此,为预防及避免未来没有所得可以购买,所以现在先保留一些所得供以后消费支用。②获利的动机。储蓄的第二个动机是为未来赚取更多的所得。储蓄可以让人们累积未来消费的所得,人们可以把这部分钱放在银行中收取利息,或拿去投资赚取利润。无论如何,储蓄不但可以使消费延后,还可以借以在未来享有更多的消费。 (三)投资决策 消费者决定以什么形式和规模进行投资也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内容,如购买股票与债券的金融资产投资,购买房地产、艺术品等的实物资产投资,以及用于教育等的人力资本投资。 家庭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未来的收入最大化,以及从这种收入中得到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决策结果常常是不确定的,所以,消费者在作出决策时总要冒不同程度的风险。风险感知是指当消费者不能预测购买决策的后果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以及他们对风险的耐受力是影响消费策略的重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是意识到的风险而非风险本身,如果一种产品没有风险,可消费者认为有风险,他就会慎重考虑;相反一种产品有风险,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可能就不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哪一种投资的未来预期收益率高,人们就会投资于哪一种项目。所以,决定人们采取什么投资形式的决定性因素是每种投资形式的未来收益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