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安德鲁的建筑世界
2004-8
建筑工业
吴耀东
274
无
作为建筑师,我们有幸生长在中国大发展的黄金年代,充满机遇、冒险和挑战,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世界上优秀的建筑师同行。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就是同行人之一,他在1 996年赢得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999年一期工程建成)国际竞赛之后,又先后赢得了广州综合体育馆(1998年中标,2001年建成)、北京国家大剧院(1 999年中标,预计2005年建成)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00年中标,预计2005年建成)。同一位外国建筑师,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先后进军素有京派、海派、广派之称的中国三大重要城市,主持设计的大型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值得研究和关注。 现年65岁的保罗·安德鲁,1938年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nderan),毕业于法国高等工业学校(Ecole PoIytec}1nique,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EcoleNatiorlale des Potlts et chaLissues,1963年)和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1 968年)。1967年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巨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活动逐渐向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 提到安德鲁和巴黎机场公司,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他们与机场设计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确在世界上有50余座机场的设计经验。然而,类型只是品评建筑的一种表征,量建筑的共通性问题与技术、材料、艺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传达出建筑水平的高低,而这些却正是我们需要提升的重要内容。安德鲁的作品系列和建筑追求是非常独特的,他的代表作之一戴高乐机场的建设历经30余年,有着高品质的完成度和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刚从巴黎机场公司独立不久且开设了自己事务所的安德鲁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艺术家,他将建筑、技术与艺术统合在一起进行着真挚的思考和探索。他对理想坚持,对理性与激情忠诚.但从不忘记对建筑之美的追求。设计大规模建筑是安德鲁的长项,在马拉松式的艰辛的设计过程中,安德鲁似乎永远不会迷失大的建筑方向,他会坚定地把握住基本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在向目标推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阶段性的设计成果和精美的建筑细部。建筑工程是个人与团队合作的产物,安德鲁总是能够满怀信心地把握其中的微妙平衡,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对创造的热望。 在本书中,你可以注意到安德鲁建筑作品的多彩多姿,这鲜明地体现了其坚定的信念——不论在功能处理上还是在建筑风格上,都决不屈从于任何先验的规则,而宁可去寻求在功能、经济、气候等方面都适合于每个项目特殊性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对他来说,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一个新的冒险,其中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喜悦。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合作设计过程中的主张亦是如此:面向未来,向前走,你会发现传统并没有离你而去,她就在你的脚下。文化是一种深藏于内的东西,而不是被拿出来炫耀的。对待传统文化,应表现出的是充分的尊重,而不是简单的索取和抄袭。
《保罗·安德鲁的建筑世界》中,你可以注意到安德鲁建筑作品的多彩多姿,这鲜明地体现了其坚定的信念——不论在功能处理上还是在建筑风格上,都决不屈从于任何先验的规则,而宁可去寻求在功能、经济、气候等方面都适合于每个项目特殊性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对他来说,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一个新的冒险,其中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喜悦。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合作设计过程中的主张亦是如此:面向未来,向前走,你会发现传统并没有离你而去,她就在你的脚下。文化是一种深藏于内的东西,而不是被拿出来炫耀的。对待传统文化,应表现出的是充分的尊重,而不是简单的索取和抄袭。
序吴耀东致读者保罗·安德鲁前言菲利普·贝尔特拉米.加多拉作品鲁瓦西查尔斯·戴高乐国际机场第一空港第二空港,A、B厅第二空港,c、D厅第二空港,换乘中心、TGV站、喜来登饭店第二空港,F厅第二空港,A厅卫星楼第二空港,新控制塔第二空港,E厅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客运港第一单元客运港扩建暨第二单元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开罗国际机场第二空港尼斯蓝色海岸国际机场第二空港第二空港扩建暨第二单元巴黎德方斯巨门加来英法跨海隧道法方终点及“欧洲之城”商业中心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库尔舍瓦勒1992年冬奥会高台滑雪赛场波尔多梅里尼亚克国际机场第二空港,B厅巴黎塞纳河左岸法兰西大道久美滨高尔夫度假村雅典斯巴达国际机场默伦·塞纳尔体育场汉城国际机场曼彻斯特奥林匹克体育场大阪海事博物馆曼谷国际机场圣但尼大体育场上越多功能体育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综合体育馆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论述动感和光创造的空间对五十座机场的说明光编织的空间——保罗·安德鲁与安藤忠雄的对话保罗·安德鲁与中国学生的对话跋保罗·安德鲁作品年表保罗·安德鲁简介参考文献
屋顶结构是与彼得·莱斯(PeterRice)合作完成的.设计基于几个简单的概念,都源于结构要从地下生长起来这一基本想法。第一个概念是将屋顶分成连续的层级(hierarchical Iayers),从树形的组合柱(struts)开始,到横向的月牙形桁架梁.最后结束于平板玻璃结构。这些层级之间是相互脱开的.屋顶由此也是从大地中独立出来.在每个楼层内都可以看到不同层级间的景观。 第二个概念是屋顶的变形。当结构逐渐从大地中生长起来,月牙形横梁的矢高开始变深(从4m到7m),其支柱也变得越发复杂,每组从两根、三根直到四根.最后构成了树形的组合柱。 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看,结构可以被分为三个连续的部分:首先是玻璃及其纤细的支柱.后者优雅地穿过了横梁;其次是横梁的竖向支撑,主要由高密度钢制成的竖杆和斜杆组成,最后是月牙形横梁的下弦杆.耗费了大部分钢材并形成了一个个反转的拱。这些拱构成了室内最突出的面——实际上是一个虚化(immatera1)的表面;而惟一的实体表面——玻璃板——却在强烈的光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