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故韵新声

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  

页数:

191  

前言

奥运会,作为人类传统的体育盛会,以五环辉耀的奥林匹克精神,牵动着五大洲不同肤色亿万观众的心。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世界体育健儿展示力与美的舞台,是传承人类共荣和谐梦想的载体,也为世界建筑界搭建了一个展现多元的建筑文化、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施工与管理水平的竞技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精神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东方的第一次相会,更为中国建筑师及世界各国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示建筑创作才华与智慧的机会:国内外的建筑师的合力参与,现代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都赋予了北京奥运建筑迥异于历届奥运建筑的独特性,并将成为一笔丰赡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和人类共享的世界建筑遗产。随着2008年的到来,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已进入决胜之年。而奥运会筹备工作的重头戏——奥运场馆建设,在陆续完成主要建设工程后,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后续工作,并抓紧承办测试赛的机会,对场馆设施和服务进行了最后阶段的至关重要的检测。奥运场馆的相继亮相,以及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数字北京大厦、奥运村等奥运会的相关设施的落成,都为北京现代新建筑景观增添了吸引世人聚焦的亮点。而由著名建筑大师及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的奥运场馆,诸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更成为北京新的地标性建筑。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15处,改扩建场馆14处,临建场馆7处,相关设施5处。其中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射击馆、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媒体村、数字北京大厦等新建场馆以及相关设施,或者由世界上知名的设计师及事务所设计,或者拥有世界体育建筑中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无论从设计理念上,还是从技术层面上,这些建筑都承载了北京现代建筑的最新的信息,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成为2008年国际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向世界展示北京奥运建筑、宣传奥运建筑也成为中国建筑界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为共襄盛举,中国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了这套“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以十卷精美的出版物向世界全面展现北京奥运建筑的风采。用出版物的形式记录北京奥运建筑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优美形象,是宣传和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方式,这既为世界建筑界奉献了一套建筑艺术图书精品,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内容概要

  奥运会,作为人类传统的体育盛会,以五环辉耀的奥林匹克精神,牵动着五大洲不同肤色亿万观众的心。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世界体育健儿展示力与美的舞台,是传承人类共荣和谐梦想的载体,也为世界建筑界搭建了一个展现多元的建筑文化、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施工与管理水平的竞技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精神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东方的第一次相会,更为中国建筑师及世界各国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示建筑创作才华与智慧的机会:国内外的建筑师的合力参与,现代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都赋予了北京奥运建筑迥异于历届奥运建筑的独特性,并将成为一笔丰赡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和人类共享的世界建筑遗产。  随着2008年的到来,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已进入决胜之年。而奥运会筹备工作的重头戏——奥运场馆建设,在陆续完成主要建设工程后,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后续工作,并抓紧承办测试赛的机会,对场馆设施和服务进行了最后阶段的至关重要的检测。奥运场馆的相继亮相,以及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数字北京大厦、奥运村等奥运会的相关设施的落成,都为北京现代新建筑景观增添了吸引世人聚焦的亮点。而由著名建筑大师及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的奥运场馆,诸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更成为北京新的地标性建筑。  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15处,改扩建场馆14处,临建场馆7处,相关设施5处。其中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射击馆、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媒体村、数字北京大厦等新建场馆以及相关设施,或者由世界上知名的设计师及事务所设计,或者拥有世界体育建筑中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无论从设计理念上,还是从技术层面上,这些建筑都承载了北京现代建筑的最新的信息,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成为2008年国际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向世界展示北京奥运建筑、宣传奥运建筑也成为中国建筑界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  为共襄盛举,中国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了这套“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以十卷精美的出版物向世界全面展现北京奥运建筑的风采。用出版物的形式记录北京奥运建筑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优美形象,是宣传和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方式,这既为世界建筑界奉献了一套建筑艺术图书精品,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综述经营故韵放新声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英东游泳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丰台体育中心垒球场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上海体育场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故韵新声》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京奥运建筑丛书”十卷本中的一卷,集中表现这次奥运会的改扩建场馆,严格说就是一个利用原有设施的合集,这里面实际上反映了许多需要思考和分析的问题。首先要从奥运会本身说起,夏季奥运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运动会,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所设的9个比赛项目开始,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有近30个比赛项目的众多比赛内容,其中项目时有增加、更换,如高尔夫、垒球、马球、橄榄球等。到目前国际奥委会将举办项目固定在27~28个左右,这样一来对于主办城市来说,除去比较特殊的水上项目、马术项目以外,还必须提供主会场,足球预赛场4~5个,万人以上的体育馆2~3个,万人以下的室内馆8~10个,室外场地9~10个,室内或室外游泳设施1~2个,还需要训练场地若干,这样大量的体育设施仅供不到20天的大会使用,的确对于主办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国际奥委会眼中,一直以为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才有能力举办夏季奥运会(不一定是首都)。如在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9个城市中,德国莱比锡很快淘汰出局,就是因为莱比锡只有50多万人口。国际奥委会认为“一座人口少于150万的城市要想承办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是非常困难的”。除了其接待能力外,其原有体育设施的能力和为此兴建的许多设施在奥运会之后也会带来问题。因此主办城市的原有可利用设施情况已和政局、交通、安保、接待能力等因素一起,成为国际奥委会选定主办城市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这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24个比赛项目共需提供23个比赛场地中,组委会只新建了两个设施,即位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室外游泳跳水设施(11000名观众)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自行车比赛场(8000名观众),其原有设施的利用率高达91,3%,当然这也缘于美国洛杉矶原有体育设施的水准较高,有大量符合奥运会比赛标准的设施可供选择。一些发达国家,体育运动商业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在申办上就会有一定优势,如巴黎在申办2012年奥运会时就声称有60%的场馆可利用已有设施。而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现有设施的评价是“可能需要大规模地改进才能达到举办奥运会的要求”。从后来的筹办过程看,这一评价还是十分客观的。再从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历史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由于大兴土木,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费远远超出预算,成为奥运会建设史上的反面教材,也有主办国为取得成功而不惜工本的实例。尤其近年来,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运动员和媒体记者越来越多,其前期投入和运行费用越来越高,技术和设备要求更先进,在投入和赢利之间的平衡上也让国际奥委会煞费苦心。尤其是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上任以后,多次强调他的目标之一“就是削减奥运会的费用、规模和复杂程度”,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对“瘦身”进行研究,在2003年曾提出了119项建议,其中涉及场馆建设的就有:”技术特点相近的项目共用场馆设施“;”优先使用已有体育场馆,更多地采用临时建筑。兴建新的场馆的前提是,奥运会后主办城市仍需要这些设施“;”合理规划场馆设施的规模及数量”;“采用集中修建场馆的方式,这样比分散修建更为经济”等等。伦敦早在2004年开始申办2012年奥运会时就明确申明:“我们从雅典奥运会吸取到一个教训是,只有需要的场馆才去建设。”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场馆开始建设,其场馆计划也数度修改,尤其是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优化调整。当初申办报告中提出的37个比赛场馆,新建22个,改扩建5个,直接可利用设施10个,经过“瘦身”之后,37个比赛场馆中,新建16个,改扩建13个,临时建筑8个,其中新建场馆比例由原来的59,5%下降到了43%。

后记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已经10个月了,它以其超越政治、宗教、肤色、种族乃至语言的限制成为现代奥林匹克史上精彩绝伦的一页。由于编书撰文的需要,在回溯北京人文奥运精神时,能感受到北京奥运会独特的人本精神及伦理道德的提升,可展现和谐精神与多元文化的交融,更能感受到铭刻时代烙印的奥运建筑的一个个新创造。我以为,作为弘扬并汲取奥运文化遗产,不仅应宣传新建奥运建筑,更应传播北京奥运建筑在城市更新,旧体育场馆改造并利用上的贡献,这恰恰是编撰本书的出发点。在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国际体育建筑设计论坛暨国际体育与休闲建筑工作组年会上,马国馨院士发表了“由亚及奥看发展与思考”的论文,创造性地从国际奥运会及中国城市发展视角出发,对比了北京亚运会及奥运会的建设与筹办理念。他认为,亚运会时的建设把亚运会和奥运会结合起来,将寻现有设施的利用改造和新建结合起来:而奥运会特别突出了奥运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结合,改扩建与新建临时建筑结合起来,赛时利用与赛用运营结合起来。马国馨院士进一步强调,“在大型国际和国内的体育赛事的筹备和举办上,如何考虑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适度展示自己的前提下,使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更为理性、科学,务实而不讲排场”是极其必要的。我以为这体现了一位资深体育建筑专家对世界奥林匹克建筑发展方向的评价,它本质上强调了主办城市筹办奥运建筑的一种城市设计思想。2009年1月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策划主编的《魅力五环城》出版,它通过几十位建筑师纵览世界现代奥运建筑,从各方面入手道出了奥运建设中的“故事”。书中有多篇文章是在讲述北京及京外体育建筑是如何通过第29届奥运会换来的“奥运新生”的。新建或推倒再建,这是当今城市建设尤其是“大赛事”主办城市的做法,但对于那些有历史建筑底蕴,并备有再利用可能的城市体育设施,无疑保留及再利用是一种极具“文化传承”意义的国际惯例。空间是生活及文化的载体,一切有记忆的空间都会在获得保护与发展的生命律动中得到延续,在《故韵新声——改扩建奥运场馆》一书中,读者不仅可看到北京20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更能看到20世纪90年代亚运会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项目,通过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所带来的“焕然一新”的面貌。如果跳出某一个单体设计的局限,我们可以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建筑体现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设计。这样的改扩建工程不仅再生了有价值的奥运赛事,更成为激活着作为城市复兴实践的文化事件,它使传统意义上的保护理念得到发展,因为整个奥运场馆的改扩建工程本身就是奥运精神保护与重塑的过程,再利用的本身不仅丰富延展了城市体育及文化的功能,更拓展了奥运建设的更新策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本书在长达一年多的编撰过程中,《建筑创作》杂志社全体编创者认为,新旧奥运场馆已在奥运会上奏响更快、更高、更强乐章。“中国智慧”已走向世界,作为一代专业传媒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传承代表世界最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其中充分展示并记录改扩建工程的设计经验就是中国奥运会为世界留下的重要遗产,它本质上不仅为城市更新设计,更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后奥运时代”提供了新思路。所以,我们认为编撰本书意义十分巨大,它不仅为北京,更为其他城市创造着精神及示范。在此我们要诚挚地感谢每一位为编著此书作出贡献的各界朋友。


编辑推荐

《故韵新声:改扩建奥运场馆》:2008北京奥运会建筑丛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故韵新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