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体育建设设计研究

梅季魁 等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梅季魁 等著  

页数:

184  

Tag标签:

无  

前言

  由于工作需要,使我早在5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体育建筑,而在1978年国家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催人奋进的形势,又让我对体育建筑倾注了较多精力,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写了一些论文,做了一些场馆设计。  论文部分有的侧重于经验总结,意在温故知新;有的侧重于今天现实,明晰现状和问题;有的则着重探讨未来,预判发展方向。同时,研究的目的重在为设计服务,也涉及了设计途径和方法。当时的今天已成过去,预判的明天正在经受今天现实的考验。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体育建筑也不例外,社会对它的要求发展变化较快,规范、标准、数据也有较大改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研究解决。同时,一些基本问题并未消失,只是表现形式有些不同,依然需要研讨下去。  应建筑界和结构界专家、学者和一些新老朋友的多次建议,仅将作者近30年来与同事及研究生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选辑一部分近30篇汇集成册,作为一家之言,与同行做次较系统的交流,旨在抛砖引玉。  为增强系统性和学术性,将各单篇论文按大致内容分成三部分,即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立意与构思。这种分类意在为学术交流留有更多拓展空间。显然,这个开放的框架现有的几篇文章只能是垫底,它的充实、丰富和提高,有待于更多的同行参与研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课题,为体育建筑设计向更高层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内容概要

  《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部分有的侧重于经验总结,意在温故知新;有的侧重于今天现实,明晰现状和问题;有的则着重探讨未来,预判发展方向。同时,研究的目的重在为设计服务,也涉及了设计途径和方法。当时的今天已成过去,预判的明天正在经受今天现实的考验。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体育建筑也不例外,社会对它的要求发展变化较快,规范、标准、数据也有较大改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研究解决。同时,一些基本问题并未消失,只是表现形式有些不同,依然需要研讨下去。

作者简介

  梅季魁,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建筑师。1950~1956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1956~1958年就读于同济人学建筑系研究生班。任教于哈尔滨工业火学土木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曾任建筑系主任两届。1986年创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任博士导师,20世纪90年代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创立建筑研究所任所长。2000年随哈尔滨建筑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回归哈尔滨工业人学,任教于建筑学院,2001年退休。从事建筑教育50多年,培养硕博研究生50多名,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从事体育建筑等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研究50多年,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3部。主持设计人中型工程项目40多项,建成近30项,获建筑创作奖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多项。  王奎仁,工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擅长公共建筑设计,近期代表作品:北京石景山区图书馆、北京工业大学第三教学楼、鄂尔多斯国土大厦、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龙潭公园中心岛文化活动广场(可开启式屋盖)等。  姚亚雄,1965年生于哈尔滨,浙江海盐人。1988年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留校任教于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从事高层建筑及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与结构形态学的研究和教学。2003年调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任集团设计部副主任建筑师、现代都市院主任建筑师、现代华盖院副总建筑师,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20余项。  罗鹏,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后。从事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1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图书两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创、主要参与人等参加大中型体育场馆设计项目2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奖10余项。

书籍目录

上篇 趋势与对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未来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趋势与设计对策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动态体育馆发展方向探讨体育建筑综述他山之石——国外体育场馆发展趋势体育场馆建设刍议中篇 理论与方法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多功能体育馆观众厅平面空间布局多功能体育馆观众厅场地选型多功能体育馆观众厅的视觉质量大型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设计框架研究更新观念,改善布局——体育馆疏散方式探讨体育馆设计与建筑效益高校体育馆设计思辨中小型体育馆的用途与设计体育馆结构型式多样化初议空间结构形态与建筑的统一奥运建筑与结构下篇 立意与构思体育场馆国际设计竞赛述评新世纪的献礼——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国际设计竞赛评介探索·创新·综合—全国中小型体育馆设计竞赛述评自律至善,情理相依——第11届亚运会排球馆和摔跤馆设计构思效率与品质的探求——黑龙江速滑馆设计构思休闲情趣与空间氛围——哈尔滨梦幻乐园设计构思复合·简约·回归——淮南市文化体育中心设计思考吉林冰上运动中心设计回顾惠州体育馆设计后记

章节摘录

  (二)机动的布局  大空间公共建筑实现多功能,必然要在平面空间布局上引起重大变化,不会是目前国内某些厅堂单一功能设计将就凑合使用的所谓的多功能模式。  观演性厅堂建筑实现多功能,其平面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将是机动灵活。其一,根据各种使用功能进行组合,寻求最佳综合布局。表演场地大小及位置、座席的分布以至大厅的形状都会有较大的改变。这种综合布局对多功能来说是基本骨架而不是全部,它对每一单项使用又常常是不完善的。其二,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借助于一定的活动设备变化出多种单项功能的布局。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综合布局设计将无所适从,缺少应变能力则满足不了高质量的使用需要。因此。机动的布局是多功能的高层次,是达到完善程度不可缺少的措施,而综合布局仅是多功能的层次,初始措施而已。  以不变应万变显然不是现代设计方法,不过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反映,以变应变才是合乎时宜之道。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以前某些难办的事变得轻而易举,如活动地板、舞台和看台、照明和音响设备等的成熟和商业化生产,已使机动的布局成为现实。  美国纽约席阿棒球场,一块活动看台有5000席的整体移动,佛罗里达大学体育馆在水平和竖向两个方面同时获得的变化布局,显示了人们思路的拓宽和科技的进步。  (三)分合的空间  厅堂建筑因项目特点、表演水平、爱好潮流、个人兴趣等的不同,观众时而爆满,人们怪它规模太小,未尽人意;观众时而稀少,虚席甚多,又嫌它过大,浪费可惜。这种现象历来如此,人们也就司空见惯。然而,有心人则觉得这并不正常,特别是厅堂规模越大,这种矛盾越是突出。  矛盾的解决。不能指望人们放弃个人爱好和兴趣,改变挑选节目的天性,来服从建筑,只能是建筑服从于人,改进设计,主动适应观众的心理。近几年来出现的可分可合的空间,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产物。它不仅可以满足伸缩规模,维持满座,气氛和谐的需要,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多项目活动,使不同兴趣的观众,各得其所。  可分可合的空间不同于一般概念的灵活空间,它一要分隔,二要封死,排除外界干扰。它也不同于一般多功能大厅,依靠时间的推移而实现变化。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分裂成几个子空间,供不同使用,互不干扰,又要使子空间随时可合拢成一个大型母空间。有大量固定座席的厅堂建筑实现这种可分可合并非易事。早在20世纪40、5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就进行过实践尝试,其卓越想法令人赞叹,但因技术复杂,推广较慢。  近年来,由于技术发展迅速。一些大型甚至巨型体育场馆以及影剧院建筑又继承了这种尝试。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平大街45000人足球馆在场地中线上空设有。160rn跨的巨型门式钢架悬吊帷幕,可将大厅一分为二,分别进行不同的比赛或演出,互不干扰。1982年印度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25000人体育馆也在场地中间吊帷幕使大厅一变为二。有的厅堂建筑则采取旋转等办法将一个大厅分成几个独立的中小厅,需要时又可很快合成一个大厅,如丹麦的帕拉兹影院,经几次改建后由1519座的单厅变为40~587座不等的19个厅;巴黎玛里科南影院也改建成两厅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拥有六个不同规模的观众厅;众所周知的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是展览厅空间灵活分隔的优秀实例。  如果说,可分可合的空间也属于多功能大厅范畴的话,那么,它是高层次的多功能,也许列为第三层次也不过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体育建设设计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