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设计概论

王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王一  

页数:

17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高校建筑学专业规划推荐教材·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城市发展历史、政治与政策、经济与开发、环境行为等众多方面。其必须面对的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内容如此庞杂的重要原因。《高校建筑学专业规划推荐教材·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的重点是,首先把城市设计置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脉络中来加以考察,梳理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历史的对应关系;同时结合对当代众多城市设计理论的批判和对中外城市设计典型案例的剖析,构建一个由价值、认识和方法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知识体系,从而力图廓清城市设计的重要基本概念,建立对城市设计产生、发展、对象和理念的基本认识。

作者简介

  王一,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及城市设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助理。从1995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城市历史与城市形态、城市设计方法论等。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实践项目,涵盖城市更新、滨水区、城市中心和交通空间等领域,获省部级设计奖项多项。同时担任众多国际联合城市设计的指导教师或评委。2006年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讲授当代中国城市研究与城市策略课程。2010年至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和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绪论0.1 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0.2 当代城市设计0.3 城市设计与城市性(urbanity)0.4 问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0.5 关于本书第1章 城市设计的概念1.1 认识城市1.2 设计的本质1.3 形态、空间、场所第2章 城市发展与理想城市模式2.1 古希腊城市:城邦精神城与希波丹姆规划2.2 古罗马城市:罗马的精神世界与“伟大的罗马”2.3 中世纪城市:基督教的精神与上帝之城2.4 新古典城市:人文主义的繁盛2.5 从工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之后:机器时代的城市发展第3章 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3.1 功能主义的城市设计观3.2 系统主义的城市设计观3.3 形式主义的城市设计观3.4 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第4章 价值、认识与方法:当代城市设计的策略与实践第5章 结语: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的五个问题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状态的反映,但同时城市空间环境又能塑造人的精神,或者说城市的物质性(空间环境)和非物质性(城市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脱离了城市空间环境的物质性去讨论城市文化等内容是没有意义的,而剥离了非物质性内涵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没有价值的。  正因为这样,芒福德说:“最初城市是神的家园,而最后城市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始料未及的。”芒福德进一步认为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和目的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是关怀人、陶冶人”。  2)“人”的个体性和主体地位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对象的非给定性”,即人的理论对象、人的实践对象,乃至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切,都同人的存在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从而相对应地,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再创造并非是对某种独立干人之外的绝对不变的东西和发现与展示,而本质上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我们认为这才是城市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终极所在。因此,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以人为本”,是在对个体性尊重的前提下对人主体地位的强调。  关于城市与人的关系,《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的根本依据”,它强调:“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做出解释和反应。”不可否认的是,城市规划也研究人,然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时候,作为个体的活生生的“人”往往被抽象成人口数量、年龄构成、人口增长等概念,并演化出一整套以抽象指标为核心的逻辑方法。可以说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学科特征和研究重点所决定的。  以上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大量对城市特征的描述,并非是想得到关于城市的最终定义,而只是试图从人们对城市特征多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中,寻求同城市设计(包括城市性)的最为相关的内容。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设计概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