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眼看懂小孩子

王勇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

王勇  

页数:

246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小时候”,但不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而是“我们共同的遗忘”。因为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我们就好像是蝴蝶,已经不理解毛毛虫的困惑与喜悦了。 这本书首先是写给我们自己的,然后才是献给我们孩子的礼物。认识和发现我们自己的童年,是认识和抵达孩子的最佳路径。而且我以为,当我们理解了我们自己的小时候,才会和这个世界达成一种真正的和解。 这是一本问“为什么”的书。 “为什么”是一句非常有力的话,它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无知。它低下头盯着“最简单的”事情,还有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什么孩子开口说话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非很多人以为的是“妈妈”?为什么幼儿园老师拿着一颗糖,就能把全班的孩子哄得团团转?——这难道不值得问个为什么吗? 为什么,它是一种对道听途说的不满足,是对所有权威的不盲从,是一种不愿受骗的意志!你是一个听从自我意志的人吗?那么你应当比别人多问一个为什么。 有太多的事情恰恰因为我们“熟视”,所以“无睹”。 所谓“成长”,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条蛇一生要蜕七、八次皮,每一次都让它感到力量的增长、世界的扩大,还有心态的变化。我以为每一次蜕皮前后的蛇其实都有“代沟”,——它们的生命主题是不同的,各自关心的事情也不一样。我们很容易把成长理解为“增长”,但更重要的,(也是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成长其实意味着变化。 昆虫的一生要经历卵虫蛹蝶的四个变形,幼儿的变形没有这么明显,但我以为实质是一样的。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部0—6岁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变形记。 有很多种幼儿心理学,其中最坏的一种就是专家嘴里那一堆我们听不懂的词汇。对于这些专家,我们这些善良的人们真是太纵容他们了;他们享受着我们的崇敬,却不打算告诉我们关于孩子的真相。读这些人的书,只会让我们感到自卑,因为完全看不懂。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一道专业词汇筑起的高墙,——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知识成果。 那么,反过来,我以为最好的幼儿心理学,就是生动翔实地记录幼儿的各种行为,然后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含义。我以为,最好的心理学就是一套富于启发的观察笔记。 重要的是观察。 所谓观察,就应该像法布尔观察他的甲壳虫和蜗牛那样。有时我会想,幸亏法布尔观察的是甲壳虫和蜗牛,如果他观察的是幼儿园里的孩子,我就没饭吃了。 这本书是献给聪明人的礼物。我知道有些人看我的书会生气,究其原因是:这本书挑战了许多人的常识,也挑战了市面上常见的“育儿科学”,比如这本书里谈到了很多幼儿的性(其实不只是性,还有好多问题都会刺激你的神经)。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是因为自己对习俗的固执和人云亦云。 你可能不同意这本书里的观点,这没关系,这本书可以等待。

内容概要

  《一眼看懂小孩子》讲的是0到6岁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故事。《一眼看懂小孩子》和世面上流行的家教育儿图书一点也不一样,它与众不同。它不侧重传播爱心和技巧,而是带领读者走入幼儿的内心世界。
有多少“伤”,可以责问童年?
独立出版人:戴军
这本书让我触目惊心的句子满篇都是,仿佛一把把锋利的小刀,把我们的童年解剖得七零八乱,许多我们从未察觉的童年创伤立刻显现:
    
 比如《断奶后遗症》一篇写道:“小时候不让吃奶就吃手,长大了不让吃手就抽烟。这句话并非是一个笑话。欲望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如果吮吸欲望受阻,他就会停留在原地不再进步,非要寻找各种补偿不可。即使用一生的时间。”
    
 又比如《便便、小偷、购物狂》里说:“恋物癖其实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童年创伤。真正的购物狂应该被叫做‘恋物癖’。购物狂心理的成因是这样的:在便便期,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爱与认可,他的情感就会停滞在这种受挫的状态里难以自拔,并转而追求物质补偿。”
    
 还有另一段,作者直接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一句话:“酒鬼的女儿最后也会找个酒鬼。他还补充道:即使他不是酒鬼,他也会把他变成酒鬼。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在她的生殖器期里,她无意中模仿的都是妈妈面对一个酒鬼父亲的惯常反应。”
    
 读完这本书,我获益良多。它让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童年、自己,以及这个世界。我似乎拥有了一种审视过去的全新眼光。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童年,我发现有太多的成人问题,其实都有早年的根源。
    
 这位作者和弗洛伊德一样,把成年人的问题回溯到童年,从人的早年经历寻找病因,获得治愈病患的方法。他的观察与思考都让我们大吃一惊。可是,找到童年的“伤”,就可以治好我们的“痛”吗?责问我们的过去,就能治好我们现在的伤吗?——我不觉得。
    
 我有一个好朋友,非常害羞、胆小、自卑。说起原因,他就会怪他的爸妈、怪他的老师、怪他身边的人。如果做坏了一件事,总会怪周围的人没有支持他。前一段时间,他刚刚考完试,告诉我说,他的家人不支持他,女朋友也和他分手了,这些事让他心灰意冷,所以没心情复习,考砸了!
    
  我另一个朋友恰恰相反,她中专考大学时,父母的一点儿也不支持。不过,她反而因此而拼命努力,最终考上了好大学。
    
 我这位自卑的朋友每次说起童年,都会非常愤怒、怨恨,甚至咬牙切齿——他说他的爸妈小时候偏心,只对他哥哥好,说他是捡来的;而且到现在那竟然还记得小时候断奶的事情,他说当时有一双大手抓住它,不让他到妈妈哪里去,他心想:“为什么哥哥那么大了还能吃奶,而我这么小就要断奶了呢?
    
 
——从那以后,他看人总会有种奇怪的眼神,这种眼神让他得罪了很多人:他的老师曾经抓住他的衣领呵斥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瞪他,他的校长更是把他拉到校门外训斥……这些事都不断加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从那以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充满了怀疑、仇恨和警惕。
    
 后来,我劝他说,你不要老在那个地方打转,你仇恨越那件事,那件事对你伤害也就越大。为什么不跟那件事和解呢?可是他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这就像小猫抓尾巴的游戏,他永远都在抓自己的尾巴,从来也不会前进、去新的地方。他和小猫一样,不仅不能不从伤痛中走出来,反而深受其害。
    
 他的例子,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就算找到了童年的创伤,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自己没有走出那个阴影的决心,没有超越旧我的意志,就算找到创伤,仍然无法解脱。——重要的是从行动、生活中获得改变,而不要老是回味创伤。——追寻不是结果,重要的是找到了致病原点以后,从那里重新出发,走向新的自我。
    
  说得狠一点,就是:你要拆毁那个旧的、病态的自我,重建一个新的自我。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追寻童年往事,只会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不是让我们奋勇前进。因为,责问过去并不能改变现在。若想改变现在的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生活、不断的战斗、创造,才能改变现在的困境。
    
 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追寻的作用。追问过去如果说有作用的话,就是帮助我们和过去和解——如果不能和解,那还不如继续向前——生活和时间还可以改变一切,包括那些我们以为的大问题、大伤痛。
    
 如果只是去追寻早年的病根,而不去拆毁它、超越他,我们将会永远困在那里抱怨,永远被那件陈年往事死死困住,不得翻身——我们被石头绊倒,不该停下来诅咒那个石头,而应该继续向前走。不是吗?
    
 说白了,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弗洛伊德那样牛逼的心理治疗师,也都只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他们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改变——没错,这本书是通往童年的最佳路径。但它并不是你获得超越的路径,要想改变自己的问题,还得靠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你要用战斗的姿态创造新的生活。

作者简介

王勇,曾经是出色的杂志编辑,然后做主编,然后做出版人,然后回家当作家,然后做企业CEO,然后做大学分院院长,然后到幼儿园做驻园心理老师,这本书就是这段观察经历的手记。

书籍目录

前言
Part 1 口唇期:本能的飞速发育
 第一眼看到我的孩子
 吃手和吃奶的含义
 完美的自私
 婴儿奶粉为什么越来越贵
 断奶后遗症
 吃手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把吃手当成问题
 吮吸拇指的女孩
 学步
Part 2 便便期:自我的苏醒与表达
 大小便训练之罪
 嗯的沉思
 买不买还是爱不爱
 便便、小偷、购物狂
 便便与性之间微妙的关系
 为什么性格决定命运
 尿床心理学
 除了不,你能说点别的吗?
 孩子们为何热衷于躲猫猫
Part 3 生殖器期:超我的最初嵌入
 生殖器期开始的信号
 幼儿心理学的第三个变形
 最好的性教育
 过家家的含义
 再论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男孩是怎样进化出来的
 女孩是怎样进化出来的
 年龄不同,游戏也不一样
 必须打破权威
 奥特曼真的很暴力吗
 看全人类如何反复杀死巨人
 孩子是怎样运用想象力的
 数数孩子都害怕什么
 屎尿屁血怪
 孩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跟谁睡觉?这是个问题
Part 4 观察笔记:狂躁与想象
 推洞洞
 埋秘密
 开火车
 鞋——《小人国》里爱扔鞋的小孩是怎么一回事?
 朱星宇:“我是小猴子”
 断奶之后为什么孩子突然不爱理人了
 皮肤饥饿症的起因
 爸爸有外遇
Part 5 在幼儿园:环境与自我
 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
 和幼儿园老师的最佳沟通技巧
 三角关系
 惩罚时我们惩罚了什么
 该怎么表扬
 拥抱你!
 假如我来当园长
附录:
幼儿心理学三个阶段理论

章节摘录

【前言】这本书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小时候”,但不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而是“我们共同的遗忘”。因为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我们就好像是蝴蝶,已经不理解毛毛虫的困惑与喜悦了。这本书首先是写给我们自己的,然后才是献给我们孩子的礼物。认识和发现我们自己的童年,是认识和抵达孩子的最佳路径。而且我以为,当我们理解了我们自己的小时候,才会和这个世界达成一种真正的和解。这是一本问“为什么”的书。“为什么”是一句非常有力的话,它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无知。它低下头盯着“最简单的”事情,还有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什么孩子开口说话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非很多人以为的是“妈妈”?为什么幼儿园老师拿着一颗糖,就能把全班的孩子哄得团团转?——这难道不值得问个为什么吗?为什么,它是一种对道听途说的不满足,是对所有权威的不盲从,是一种不愿受骗的意志!你是一个听从自我意志的人吗?那么你应当比别人多问一个为什么。有太多的事情恰恰因为我们“熟视”,所以“无睹”。所谓“成长”,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呢?一条蛇一生要蜕七、八次皮,每一次都让它感到力量的增长、世界的扩大,还有心态的变化。我以为每一次蜕皮前后的蛇其实都有“代沟”,——它们的生命主题是不同的,各自关心的事情也不一样。我们很容易把成长理解为“增长”,但更重要的,(也是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成长其实意味着变化。昆虫的一生要经历卵虫蛹蝶的四个变形,幼儿的变形没有这么明显,但我以为实质是一样的。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部0—6岁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变形记。有很多种幼儿心理学,其中最坏的一种就是专家嘴里那一堆我们听不懂的词汇。对于这些专家,我们这些善良的人们真是太纵容他们了;他们享受着我们的崇敬,却不打算告诉我们关于孩子的真相。读这些人的书,只会让我们感到自卑,因为完全看不懂。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一道专业词汇筑起的高墙,——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知识成果。那么,反过来,我以为最好的幼儿心理学,就是生动翔实地记录幼儿的各种行为,然后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含义。我以为,最好的心理学就是一套富于启发的观察笔记。重要的是观察。所谓观察,就应该像法布尔观察他的甲壳虫和蜗牛那样。有时我会想,幸亏法布尔观察的是甲壳虫和蜗牛,如果他观察的是幼儿园里的孩子,我就没饭吃了。这本书是献给聪明人的礼物。我知道有些人看我的书会生气,究其原因是:这本书挑战了许多人的常识,也挑战了市面上常见的“育儿科学”,比如这本书里谈到了很多幼儿的性(其实不只是性,还有好多问题都会刺激你的神经)。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是因为自己对习俗的固执和人云亦云。你可能不同意这本书里的观点,这没关系,这本书可以等待。【第一眼看到我的孩子】我总觉得男人对生孩子这件事有很大的误解。所有人都会对他说,生孩子非常疼,每次生产都意味着母亲的受难。这种观点把产房外的丈夫弄的像一个傻瓜,不知道是该心怀喜悦地期待,还是为自己做过的那件事而内疚。医院会让丈夫签字,意思是如果发生意外院方是不负责的。我就曾经像一个傻瓜一样在产房外等待我儿子毛毛的降生。上周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个产妇说,产痛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疼的时候身体仿佛要被撕裂,阵痛过去又跟没事人一样。Sara(她是一个四岁女孩的妈妈)跟我说,产痛和身体别处的疼法一点也不一样,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居然完全想不起来那是怎么个疼法了。我们的习俗不鼓励探望产妇,我们视产妇为禁忌,这是很遗憾的。人们爱说女人做新娘的时候是最漂亮的,这其实是句假话。女人最漂亮的时候就是在自然顺产之后那一天,或许这是上帝对产痛这件事的补偿吧。她们刚刚替上帝创造了人,脸上正洋溢着天国的光彩呢。我就曾去医院看过我大姐刚刚生完孩子,那天我完全震撼,我看到她皮肤水润光洁,透着健康祥和的美好气息。Sara也跟我说,她妈妈来看她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让她记忆犹新,那天一进门她妈妈就说,“我闺女真漂亮!”拉斐尔画的圣母,就是一个刚生完孩子的产妇。即使在有的圣母像里,她膝下的婴儿已经会走路,拉斐尔依然会让圣母玛利亚的脸上放射着产妇特有的那种光芒。新生儿和黑猩猩一样也是浑身裹着一层胎毛,两三天后这层胎毛迅速脱落。老实说,新生儿更像是猴而不是人。第一胎做妈妈的人在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婴儿时往往总是会惊慌和失望:天哪,它怎么这么难看?怎么一点也不像我。我怎么会生出这么难看的孩子?难道出了什么事故?有个当妈妈的说第一眼看到她的婴儿差点晕过去。婴儿的小屁屁上有一团明显的乌青,这和她心目中那个粉嘟嘟的宝宝一点也不一样。她给老公打电话,说“我生了个丑丫头”,那家伙居然惊慌失措地说“那怎么办那怎么办?”她差点没气死,难道扔了不成?“产后忧郁症”是一种男人很难理解的东西。男人们嘴上不说,但心里会想,这大概是女人们编造出来的病。随着新生儿出生,母婴成为全家的中心,做爸爸的难免会产生一股难言的失落感(极少有人关注新爸爸的感受)。不过最近我和好几个妈妈闲聊,突然理解了所谓产后忧郁症的真正原因。产妇在生完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会感到委屈、软弱、挑剔,经常想哭。最典型的是从医院回到家里就开始忧郁,短的一周,长的几个月,个别的甚至长期忧郁不止。我发现,造成产妇忧郁的根源是一种对婴儿的亏欠心理。很多产妇都承认,她们曾经担心婴儿的手指头是不是十个,所以抱着新生儿第一件事情就是数数手指头。任何地方的“异常”都会让她方寸大乱,随后陷入忧郁状态。比如分量不足6斤4两(这是书上提供的标准体重)、头发不够浓密、屁屁上的淤青。产妇的这种消极情绪会蔓延到整个家庭。她相信一定是她自己的某个失误,或者家庭中某位成员的过错,再或者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了孩子的这个缺陷。陷入抑郁的产妇会深深地自责,比如“怀孕的时候我太任性了,没有好好补充营养”;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外部原因,比如怀孕期间在单位里的不顺心,曾经和丈夫大吵过一架,这让她感到某种有害的东西现在在婴儿身上应验了。——产后的这些“忧郁”总是建立在某些真实客观的事实之上,这就加深了这些担忧的理由,并让那些安慰的空话失去效果。另外,产后忧郁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第一胎妈妈对自己即将面对的育儿这件艰巨的事情信心不足。这种担心当然是真实的,但对于婴儿来说,妈妈患上产后忧郁症绝对是好事。这种深深的负疚感结果就是对婴儿的无微不至。——这就是这种病的心理学奥秘。产后忧郁症不仅把妈妈牢牢地绑定在婴儿身上,还会有效地调动全家资源,服务于婴儿的成长。第一胎妈妈在怀孕的时候都有一个“如何恢复到以前生活”的产后计划,可是当她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些计划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产后忧郁症就是把一个女孩变成母亲的一次强力扭转。我是不信上帝的,不过女人的生命被安排进来这样一种病实在令人惊叹。它有效地把一个没有经验的新妈妈的全部精力转向婴儿。流产过的高龄产妇更容易产后忧郁。所谓优生优育,其实最主要的是态度和情感,如果一个妈妈没有这样的情感,又没有育儿经验,她的婴儿存活几率会大大降低。为什么每个产妇都会产后忧郁,因为我们都是有这种病的妈妈的后代。你在单位里见过那种“儿子迷”吗,这种妈妈把婴儿第一次拉屎放屁都当做巨大的喜讯拿到办公室来说。在她眼中,她的第一个孩子简直是令人着魔的玩物,而这一点,外人很难有同感。我发现,背地里对这些儿子迷最反感的正是那些尚未生子的年轻女性。她们在背地里明确地声称:我绝不要那样庸俗悲哀的人生。不过我以为,两个人群心理状态的这个差距,正好说明了产后忧郁症是多么必要。【屎尿屁血怪】4岁的孩子开始说脏话。把这些脏话总结一下,不外乎屎、尿、屁、血、怪5个字。比如,她会突然跳到你面前说:“你是一个大屁屁!”这确实很讨厌,因为如果你假装没听见,过一会儿她又跑出来,嬉皮笑脸地说:“你是一个臭尿尿。”有时,明明说的是别的,他非要把屎啊、屁啊这几个字加进来,就像蹩脚的造句练习一样。4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件事让他们感到快乐?0到6岁会有很多事情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发生,这件事情就像换牙一样不可避免,与其压制它还不如干脆接受。让我们看看孩子们嘴里脏话的含义。这5个字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包括“屎尿屁”,第二组是“血怪”。先看第一组:其实不难发现,“屎尿屁”这三个东西都和一个洞洞有关。我们已经知道,孩子说到洞洞,都表明他想探寻小孩出生的秘密。“你是一个大屁屁”,意思是:我是如何从大人屁屁的那个洞洞里生出来的呢?便便期的经验让他们推测,小孩就是从大人的肛门里拉出来的,但这个想法他也不确定,他要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印证一下。所以这绝不是对你的冒犯,4岁的孩子不会冒犯大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敬畏大人的权威,孩子才会采用说脏话的方式继续他们的性探究。所以,你干脆直接问他:“你是不是想知道你是怎么从你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或者问问他:“你猜你是怎么生出来的?”你还可以提议“咱们一起看一个小孩出生的专题片好不好?”如此看来,孩子们说脏话包含两个内容:性和排泄。对他而言,这两件事如此密切相关。有一位妈妈告诉我一段我的故事:我妈妈来帮我带孩子时,我对她的很多事都不以为然。不过有一件事她做的对。她一向不苟言笑,可是有一天,我听见她给她的外孙女讲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屁”的故事,那都是她的妈妈在她小时候给她讲的。我闺女一听就笑个不停,然后就是祖孙一起大笑。那真是幸福的一刻。  再看“血”和“怪”。男孩爱说这两个字。生殖器期的男孩用反复说这个两字的方式消解他心头的那个恶魔权威。那个恶魔还在他心里兴妖作怪,他觉的不安宁,他正在跟它战斗。体会一下我们自己说脏话的心情,就会发现说脏话确实有种快感。我想那就是挑战、触犯权威感到的兴奋。说脏话的孩子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兴奋劲儿。而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说脏话是孩子最初的幽默感训练。而幽默,正是弱者面对强权的最佳武器。如果我们根本没有力量反抗,最好幽默一把消解一下权威在我们心头制造的压抑。一味顺服在权威之下的人,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也太可怜了。我发现并非只有“坏孩子”才说脏话,而且女孩不比男孩少。只有在受到压抑的地方,你才听不到脏话。我曾经问赵老师,他们班的孩子是怎么说脏话的,赵老师告诉我说:“不,我们班的孩子都很懂礼貌,从不说脏话。”然后她想了一下,又说:“他们见到别的班孩子的时候说。”如果没有受到压制,大概每个孩子都会在4岁多的某个时段说脏话。如果我们成功压制了这种冲动,也许情况更糟。被压制的孩子表面上很有教养,但压抑很容易把儿童的某种冲动压入一种潜意识状态。谁也不知道受到压抑的冲动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聚集和发酵出什么怪物。为什么每个城市里有那么多的电动游戏厅?对于那些乖孩子而言,游戏厅是个极为重要的宣泄通道。游戏厅一直名声不佳,其实那不是游戏厅的错,有一次马海柠在玩游戏,我问她“你们班有多少人玩植物大战僵尸?”她说“所有人”。夏山学校有个很好的校规:在学校里所有人都可以说脏话,但不能在学校外面说。因为这个社会不宽容说脏话的孩子。也不能对来访的客人说。有一次,校长的女儿做坏了一件陶器,突然转身对一位客人说:“你是客人吗?”客人说:“应该不算客人了。”那个女孩说:“好吧,他妈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书的时候,时常会有那种会心一笑的感觉,读完此书,当我抬眼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感觉眼光都不再一样了……” ——刘歆(一位妈妈读者)


编辑推荐

《一眼看懂小孩子》不是在书房里写出来的,它来自幼儿园第一线。作者是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也是一位学养精深的幼儿心理学家。本书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柔情、一位作家的热情和真诚、和一位学者的精细态度。“法布尔怎么观察甲壳虫,我们就怎么观察孩子!”——全书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幼儿心理世界的全部入口。这本书把晦涩、读不懂的弗洛依德写成了有用、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如果你喜欢《夏山学校》和《窗边的小豆豆》,你一定也喜欢这本书!“读书的时候,时常会有那种会心一笑的感觉,读完此书,当我抬眼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感觉眼光都不再一样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眼看懂小孩子 PDF格式下载



这套书的适龄度还是蛮大的,孩子、大人都均可。我非常喜欢这类实用的书籍,在阅读的同时,交给家长们了解每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反应。虽然是家长们都希望也都以为了解孩子的常识,但是,这个本书以分段叙述故事的形式的让这一概念更加的有趣和深刻,相信每一个读过的人看完后都会仔细的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我喜欢《床边的小豆豆》,最近下载了音频,每晚必听,现在有了《一眼看懂小孩子》,相信我同样会爱不释手!


本人刚有孩子,虽然我的父母帮着带,一些小问题他们知道怎么解决,但却给不了解释,如孩子为什么吃手,怎么才能不让他吃,男孩为什么爱当警察,女孩为什么爱洋娃娃,此书适合半岁到一三岁孩子家长看,此书帮我们理解孩子,更懂孩子,此书很有用


喜欢研究小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人一定喜欢这本书!亮点是:作者独创的儿童进化论、作者亲笔记录的大量案例。很好玩,也很有收获。推荐新爸爸新妈妈看。


本书最大特点是专业人士实例讲解,不枯燥。幼儿园实例部分给我很大启发,宝贝正好是这个时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推荐给许多朋友,给好朋友买了一本。为什么有的小孩都4岁还要舔脏东西?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总尿床?在书中都有答案.


作者以一个观察的角度 探索的心态写作此书 内容独特 很喜欢 绝对推荐


以白话的方式,分析了孩子的每个看似不合理行为的合理心理原因,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有孩子的家长看看。


很好,特别适合初为人父母的年轻爸妈


说到底自己的宝宝还要靠自己观察自己带,什么样的家长还是要出什么样的孩子,但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总是没错,总之尽信书不如无书。


纠正了很多传统中式育儿的方法,从心理层面探索幼儿的内在。


关于小孩子的行为本书描述得非常好,简单易懂,让我能更好地了解我家宝宝


这本书最先是在大众书局里看到的,价格是30多,在当当购入价为19元,很划算。书的内容用一个个小例子来讲述,通过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现像,分析此现象折射出的孩子的真实想法,向大家推荐。


本来是在扬子晚报上的连载,后来买了赎回来看,了解了原来孩子的某些表现是正常的,特别这本书是一位爸爸写的,真的很佩服这样的家长


一起买了很多书,但是这一本是最快看完的。里面的理论很多新奇之处。原来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区别是有原始社会原因的。呃,看了太久了,都记不清了,得复习啊


还未看完,但感觉好.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了解孩子,理解他们,这本书里有很多新奇的理论,值得一读。


感觉有点点浮夸 说的道理还是很值得借鉴!没有外国人写的容易明白 有点绕


跟我的想法很多相像的,只是不喜欢作者牛气的感觉


这本书是我个人认为非常有价值很受用的读物,对于了解小孩子有非常好的启发


颠覆以往的一些理论,基于对孩子细致观察的一部育儿之作。


通过小孩子的一些行为来分析小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从根源挖起,很好的书。


这本书不仅在写孩子,更在写以前曾经的我们。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和他们一起成长。
看了之后很有启发,给单位有孩子都送了一本,大家觉得光看封皮就很阳光!


解释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一些疑问,小孩子的行为有的时候确实不好理解


花了一下午全部看完。作者观点很有意思,不管认不认同,至少能给家长们很大启发。


我妈要的。帮她拿到后看了点。感觉蛮好的


同事推荐的,真在看中,还未看完,感觉还不错


好,还没读。


说到心坎上


对书没的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我还会来的


如果你家有小孩,一定要看这本书哦。我是看了报纸连载来买的。就是价格有点贵。


很好,不错。指的认真看看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讲得深入浅出,不错。


作者写的很认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道理,但有些观点可能不好接受


朋友介绍的,确实不错


买来送人的,还不错!!!


超感谢有这样一本好书,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挺有用的书,通俗易懂,目前学习中


买给妹妹的书,一买书本,留着她慢慢研究。我自己倒是先看了看,觉得不错,提供了不少新视角。


还没有看,应该不会让我失望


还算不错从佛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开讲的。


看了报纸连载后买的,不错,用心的家长,学习了。


王勇何许人,神仙吧!书好人也好!


对于没有经验的我很实用


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这本书真的让大人能静下心来去观察小孩子的一切动向,你观察他,其实他也在下意识的观察着你呐,人小鬼大就是这个道理。此书有益。


生动翔实的记录幼儿的行为,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心理含义。本书是一套富于启发的观察笔记。


可作为《好妈妈》《夏山学校》的补充书


在连载上看到的,感觉跟其他的书有些不一样,我还是蛮想了解儿子心理的想法,所以买来研究


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很好。


还没看完,看了一半,觉得观点确实跟大多糼儿书有所不同,可以借签。


书本身倒是很便宜,加了邮费后和原价差不多了,下次还是到书城买好了


包装很好,快递很快,方便实惠。


还看 被人介绍的说是好书


看完了,理念还是比较新颖。


内容还可以,有收获。


幼儿心理辅导方面的书比较少,大人通常觉得孩子还太小,没那么多心思。但孩子明明有烦恼......这本书关于婴幼儿心理方面的内容很有指导性。但是作者自己的理论研究部分,不是很认同。理论研究尚浅就这样出版了,觉得不是很有说服力。


2岁左右孩子家长看。。。。。。。。。。。。。。。


太简单了,可借鉴的东西不多,不推荐


和儿童心理学差不多


理论一套一套的,可惜又不是真的很深刻的理论,大半本书都在讲述小孩的性问题。如果单纯想了解孩子的性,不如去看另外一本《善解童贞》。没什么实质得东西。里面的有些案例完全是抄人家李跃儿老师的,有点过分了吧。谁给我推荐的这本书?现在的育儿书太多了,鱼目混杂的很。


东拉西扯的,有些东西刚刚有点眉目又没了下文,看着挺着急。


不像心理学,也不像方法论,不知所云。总之基本上有价值的部分不超过10%,很后悔购买。


书里有一部分东西是好的,有一部分也不见得是对的。大家要自己取其精华,祛其糟粕。


应该推荐给刚生完孩子的妈妈,这样才不耽误,我的孩子2岁了,我后悔看到的太晚了。很使用,我遇到的好几个问题都解决了,只是不够细。


我一直都没有把自己归为应该读家庭教育这一类书籍的人,但是却在图书大厦等人的空闲里抱着这本书跳着看了好几篇文章,着实有趣,因为家里一直有个小侄女儿,每天下班最开心的就是逗她,后来就根据这本书向爸爸妈妈逐一解释小丫头的各种行为,希望能从最初就能懂她,所以特别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应该把书名改成《一眼看透男性优越感的起源》,作者说他是自封儿童心理学家,确实是这样的,要是心理学家都是这么狭隘,孩子该怎么成长?得承认书中确实有一些目前国内流行育儿书中没有提及的关于进化的貌似新颖的观点,但是在西方的人智学中,也已经对这些观点深入探讨过了,当然没接触到人智学的家长们看看这个确实会有收获。但是如标题所言,剩下的部分充斥着男性的优越感,比如举例:一个女孩问作者问题,作者说:你是不是想问我我有没有小鸡鸡?我有,你没有,女孩子就是没有小鸡鸡。(书中大意)女孩走开了。难道作者没想过这种貌似权威的片面回答会给女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著名的《萨奇小姐入园记》中,法国作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一开始,马克以为世界上只存在两种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猛犸象也是这样,一种是有小鸡鸡的猛犸象,一种是没有小鸡鸡的猛犸象,有小鸡鸡的更强壮,更聪明,直到马克遇到萨奇,他以为萨奇既然强壮,那她虽然是女孩子也会有小鸡鸡,直到看到萨奇的裸体,马克大吃一惊,萨奇满不在乎地说,我没有小鸡鸡,但是我有小鸭鸭。


这本书有着电影⟪美丽人生⟫般的赤诚,孩子要的不多,能有一场阳光明媚的游戏,足矣。在飞机炸弹随时空降的时空里,大人孩子认真约定十年后的事,不分急缓尊卑,这样平等耐心的对话,让我眼泪热在心头。


小孩子有时候像天使,有时候像恶魔。其实他们也都自尊,都好强,都敏感。多看看类似的书,还是很有启发的,更容易懂孩子。


买了几本,送给朋友一人一本,翻了几页,感觉挺有收获的。


内容一般,无实质性内容。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 作为一本快餐式儿童心理学 读读还是不错的


还没来得及看,看了再说吧。


此于对于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帮助,值得一看。


看了之后,之前心里存在的一些疑问得到了解答,关于吃手,婆婆也经常把宝宝的手从嘴巴里拉出来,怎么说都没用,唉,真担心。。。


不觉得好,真的很一般很一般,一口气看完,我也不太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听说是个爸爸写的,到底写不到我们妈妈的心里。


才刚开始看,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较引人入胜,让人有种想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不同于幼儿教育的专业理论书籍枯燥乏味。相反,书中的一些看法能够激起我的兴趣,也比较具有实用价值!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好,需要多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