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汤加富 等著 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2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作者:

汤加富 等著  

页数:

266  

字数:

4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依据大别山及邻区l:5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所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对区内地质背景、地层序列、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及深部地质等内容做了系统阐明;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做出了新的阐述;探讨了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机制与折返过程,提出了地幔差速环流是导致陆内多期造山的主因的新设想。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科研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综合集成的重要意义(代序)序前言l前言2本书用变质矿物代号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造山带研究 一、地学研究的特点 二、造山带研究的现状 (一)造山带物质组成的研究 (二)造山带结构构造的研究 (三)造山带动力学研究 三、大别造山带研究概况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创新与求实  二、整体与演化  三、观察与整理第二章 地质分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区地质概况  一、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Ⅰ)   (一)地层序列  (二)变形特征  二、大别造山带(Ⅲ)  (一)北淮阳构造带(Ⅲ1)  (二)桐柏一大别变质杂岩隆起带(Ⅲ2)  (三)随县一张八岭构造带(Ⅲ3)  三、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带(Ⅱ)  (一)地层序列  (二)变形特征 第三节 构造边界性质  一、华北地块南缘构造边界  二、大别造山带内部构造边界  (一)北淮阳构造带南部及内部构造边界  (二)桐柏一大别变质杂岩隆起带内部及南部构造边界  三、扬子地块北缘构造边界  四、郯庐断裂带性质讨论   (一)郯庐断裂带南延情况及其消失原因  (二)郯庐断裂带与两侧中新生代盆地间形成演化关系  (三)郯庐断裂带与大别一苏鲁遣山带的交截关系与假位错效应  (四)郯庐断裂带形成时代与性质讨论 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地层序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层序列组成  一、桐柏一大别“岩片组合”(AR3—PT1)  二、新县一潜山“岩片组合”(PT2—3)  (一)岩片组成  (二)岩片界面  (三)岩片时代  三、红安一宿松“岩片组合”(PT3)  四、苏家河一卢镇关“岩片组合”(PT3)  五、随县一张八岭“岩片组合”(PT3)  六、南湾一佛子岭“岩片组合”(PZ—D)   七、北淮阳晚泥盆世一石炭纪地层序列(PZ2)   八、扬子型南华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序列(Nh—T)  九、中新生代地层序列(J—Q)  第三节 地层序列对比 一、与秦岭、苏鲁造山带的地层序列对比  (一)构造地层序列对比  (二)地层序列对比 二、与华北、扬子地块的地层序列对比  (一)变质基底的对比  (二)盖层序列的对比 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岩浆活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岩浆岩基本特征 一、火山岩  (一)新元古代火山岩   (二)古生代火山岩   (三)中生代火山岩 二、侵入岩  (一)基性一超基性岩类  (二)中酸性花岗岩类 第三节岩浆岩分布与演化 一、时空分布  ……第五章 变质作用第六章 构造变形第七章 深部地质第八章 推论与设想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图版说明及图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