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临证修养

吴深涛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吴深涛  

页数:

46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着现代青年中医和学子如何提高中医临证修养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和临证能力为中心,结合现代中医学人所面临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环境之变化、中西医并存等现实因素,对广泛存在的青年一代中医学人临证素质薄弱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在目前理论研究暂时难以创新的状况下,中青代中医学人应当在认真继承前人学术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中医临证修养,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性。从修医德、读经典、跟师临证、学医案等多方面探讨了如何拓展中医辨证思维,在临证中创新等提高中医临证修养之思路和方法:本书采取了医话、杂谈的形式,所述之理联系实际,既穿插了古今名医大家之理论观点和临证实例,亦有作者自身的临证感悟和学术观点,实事求是,论述严谨而富趣味性,对理解中医临证之精髓,掌握临证之思维方法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不仅是中医临床医师参考书,也可供中医学子及爱好者学习中医之参用。

作者简介

吴深涛,1959年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曾就职于牡丹江市中医院并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93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被评为天津市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青年技术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承担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主要著作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论治》、《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养生方药》等。于《中医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书籍目录

中医院校式教育与临证修养 一、学习中医的态度   (一)“知学”与“乐学”   (二)处理好热爱与质疑之关系  (三)“铁杆中医”与处理好中西医之关系   (四)终身学习 二、学习中医与骆驼进食——死记硬背与灵活运用  (一)背诵与水到渠成   (二)诵背与储备 三、学中医要植根于临证  (一)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  (二)疑难源于书本,冰释于临证  (三)主动临证与多读书 四、掌握中医学的思维特征   (一)中医思维及其构架   (二)中医思维的特点——得意于象   (三)临证中思维方式的运用  (四)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发展 五、“文以载道”——国学与中医 六、“由博返约”  (一)“博”与“约”之关系  (二)由博转约 (三)“医贵多技” 七、“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读书之信与不信 (二)要活读书,不要读死书医道,基于临证修养之积淀 一、“无德不成医” 二、“医不三世”与沉而勿躁 (一)学中医与“安贫乐道” (二)“60岁再谈名医”与年轻有为 三、“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一)小经验寓大智慧 (二)组方中的少数之奇 (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四、“心贵乎虚”——弃门户之贝 (一)门户之见与偏见 (二)撷长修短 (三)把自己看低一点是睿智的 五、对信息敏感性之培养 (一)抓住病人表现之关键信息 (二)注意信息的整体性 (三)过滤信息之能力 六、“得意忘象”——整体与局部之辨 (一)人体之整体系统性 (二)整体之辨——整体为因,局部为果 (三)局部之辨——局部为因,整体为果 (四)“大整体观念” 七、临证预见能力之修养  ……读经典医籍,临证修养之基石跟师,临证修养之阶梯医案,临证修养必读临证修养,开阔思路广读书,临证修养之源临证修养杂谈临证探索——难病治验跋

章节摘录

  中医院校式教育与临证修养  一、学习中医的态度  凡做事之前必有于斯之态度,此本为常理。然之所以特别强调学习中医之态度,是缘于当今之中医学人中虽然有志于此道者众,仍尚有犹豫彷徨者,甚至有信心渐失而终放弃者。如此之成因虽杂,但究其根源仍在于学人自身之态度。凡事态度决定行动,学好中医更是如此。态度端正了自能志坚于此道而明其志,即使是学始于朦胧或犹豫,亦可通过不断地临证修养而渐至精进。  (一)“知学”与“乐学”  古人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自古圣贤多“乐学”者,而仲景于《伤寒论。序》中引孔子之言“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并谓自己“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应是自谦之语了。若单从字义上看,古人似乎是在言人之于学识的天分和方法,然以笔者之见,其深义实是强调学习之态度。无论学什么,天分再高,若无求学之满腔热忱,亦难达乐学之境,即凡事取决于态度。现实亦是如此,无论什么学科,都是学有始于“乐学”者、有始于“好学”者、更有始于“知学”甚至“困学”者,且以“学海无涯苦作舟”者尤众。学习中医亦不出此,又不仅如此。因中医之学中还有学始“疑窦从生”者,甚至于知学过程中仍“犹豫不定”者。虽然其成因较复杂,然与中医之传统医学的学科特性不无关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临证修养 PDF格式下载



书还未读完!但是作者写书确实是真诚而质朴,是当代中医的杰出代表!赞一个!


比起现在让学生代写的不良之风 吴老师显然负责很多 而且读来确有所得 很好


有意义的思考,


吴老师写的很真诚,于我们的确是如获至宝啊


本书作者中医修为非常高,而且实间能力非常强,估计是未来的名医大家,书写得非常精彩,主要以文章的形式试一下对中医的感受,和如何让青年学子学好中医,我非常喜欢,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初学的人来说真的是受益良多,强烈推间~!!!


因为有缘与本书的作者抄方一段时间,对作者的中医学功底及医德医术很是钦佩,买来此书,揭开了自己学中医这很多年来的许多疑惑,向所有初涉中医以及从医一段时间仍然找不到方向的中医通道真诚的推荐此书,值得一读。


对从事中医的人士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能找到学习的方法,方向。


1*燥证,喻氏谓属热,沈氏讲属凉,其实,他们所说到的都是燥证的一个方面。故吴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热燥、凉燥之分。其机理喻以蒸笼,如水火不偏,则熏蒸而无燥;如火盛水少,则无气为热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气来为凉燥。临证必须有此两种概念,则易分析,但仍凭见证为依据,方能无误。
2*四损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也。杨栗山所谓气血两虚、阴阳并竭是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老人、产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其因。气虚者。真气不足也,其症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或欲言而不能;血虚者,真血不足也,其症通身萎黄,两唇白,或素有失血之证;阴虚者,真阴不足也,其症肌肤甲错,五液干枯;阳虚者,真阳不足也,其症厥逆,下利,肢体畏寒,口鼻气冷。单虚者单治,兼虚者兼治,虚而兼寒者温而补之,虚而兼热者清而补之,虚而兼实者须审其标本、先后、缓急、多少随机而治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