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检验医学(上)
2009-5
人民卫生
王鸿利//仲人前//周新//童明庆
933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深入研究和密切结合,检验医学曰新月异,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学科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增强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为医学检验工作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设定的医学实验室工作任务(ISO15189)拓宽了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学科发展方向;循证医学的兴起,要求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实验方法学研究、检验项目临床价值探讨和试验费用经济学的评估,寻求客观证据,以最佳的路径服务于患者,解决目前“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一切观念的转变为检验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从过去“以标本为中心,以获得试验结果为目的”的理念,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检验科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的作用,这是医学检验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对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不断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检验科技术人员在提高实验技能同时,要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便于分析后质量管理及咨询工作;临床医护人员要了解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病理状态、饮食习惯、服用药物的影响)及设计试验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价值,便于分析前质量管理并能合理地选择试验、正确地分析结果、准确地做出诊断。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组织了全国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撰写了《实用检验医学》。该书的宗旨是:“以检验为主线,以临床为目标,以疾病为中心”,具有“全面、创新、实用、务实”的特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验技术与临床诊治相结合,国际新技术发展动态与国内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广大医学检验工作者、临床医师、实验医学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等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学习和参考书中有关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和临床资料。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深入研究和密切结合,检验医学曰新月异,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学科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增强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为医学检验工作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设定的医学实验室工作任务(ISO15189)拓宽了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学科发展方向;循证医学的兴起,要求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实验方法学研究、检验项目临床价值探讨和试验费用经济学的评估,寻求客观证据,以最佳的路径服务于患者,解决目前“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一切观念的转变为检验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从过去“以标本为中心,以获得试验结果为目的”的理念,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检验科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的作用,这是医学检验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对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不断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检验科技术人员在提高实验技能同时,要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便于分析后质量管理及咨询工作;临床医护人员要了解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病理状态、饮食习惯、服用药物的影响)及设计试验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价值,便于分析前质量管理并能合理地选择试验、正确地分析结果、准确地做出诊断。 本书分两册。上册为临床诊断部分,以病因、发病机制为基础,阐述检验项目诊断疾病的原理、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及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阐述适于各种疾病诊治的最佳项目或最佳项目组合。期望这部著作对于促进检验与临床的学术交流,提高医疗质量和检验医学学术水平有所帮助。
丛书主编简介:丛玉隆,男,1947年5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医技部临床检验科主任兼全军医学检验指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1994年以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检验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引入临床实践,在血栓性疾病试验、诊断、治疗、监测,血液学、体液学自动化分析的临床应用及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突出成绩,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科学质量管理和规范化建设2005年,科室国内首家通过国际ISO15189认可,标志着科室标准化管理已与国际接轨,科室检验报告可在世界各地近千个实验室互认,2007年被选为中国认证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我国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指导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丰富科室建设内涵,加强科研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00年和2006年分别被评为九五和十五期间科研先进个人,曾获全军医学成果2等奖两项,3等奖两项;全军科技成果2等奖一项,3等奖三项(90-3-55-1;92-3-32-4及92-3-50-1);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38部,获北京市重大项目分课题,十一五获863项目分课题及军队课题多项课题基金。认真负责研究生带教和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获学院先进教师总后优秀教师,1999年获中华医学国际基金会林宗杨医学教育奖及教学成果奖。
第一篇 临床检验篇第一章 造血的生理与病理第一节 造血器官及生理变化第二节 血细胞起源——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二、造血祖细胞三、红系祖细胞第三节 造血微环境与造血调控一、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二、骨髓微环境的功能第四节 造血的生理与病理一、红细胞造血的生理与病理二、粒细胞造血的生理与病理三、巨核细胞造血的生理与病理第二章 红细胞系统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第一节 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二、红细胞衰老与血红蛋白降解第二节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一、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二、贫血的分类三、各类型贫血实验室检查特点四、贫血的特殊检验与实验室诊断第三节 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第三章 白细胞疾病的检验诊断第一节 粒细胞数量、功能异常的检验诊断一、中性粒细胞增多二、嗜酸粒细胞增多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四、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第二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一、粒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类诊断二、粒细胞白血病wHO分类诊断第三节 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检验诊断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三、骨髓增生异常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七、造血异常性贫血第四节 淋巴细胞疾病的检验诊断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淋巴瘤四、浆细胞病五、淋巴细胞减少与免疫缺陷第五节 单核巨噬细胞疾病的检验诊断一、反应性单核巨噬细胞疾病二、增殖异常的单核巨噬细胞疾病第四章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诊断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二、血小板的止血机制三、血液凝固机制四、抗凝血机制五、纤维蛋白溶解的机制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一、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二、临床应用第四节 遗传性出血病一、血友病A二、血友病B三、血管性血友病四、血小板无力症五、巨血小板综合征第五节 获得性出血病一、过敏性紫癜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三、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四、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五、肝脏疾病所致出血第五章 血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第一节 血栓性疾病概论一、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血栓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常见症状三、血栓形成机制四、血栓性疾病止凝血实验诊断原则第二节 血栓性疾病的检验一、遗传性血栓性疾病二、获得性血栓性疾病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的检验诊断一、发病原因二、临床特征三、实验室检测和检验诊断第四节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一、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二、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三、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四、其他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第五节 获得性血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一、心肌梗死二、脑血栓形成三、周围动脉血栓形成四、深静脉血栓形成五、肺栓塞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六章 血型及输血检验诊断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学检查一、输血前检查的目的和要求二、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输血免疫反应的检验.一、输血免疫反应的定义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三、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免疫反应四、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免疫反应五、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六、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第三节 输血相关传染病一、概述二、输血相关艾滋病三、输血相关病毒性肝炎,四、其他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第七章 体液检验诊断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诊断一、脑脊液形成二、脑脊液检验诊断项目三、常见疾病脑脊液检查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诊断一、浆膜腔积液的形成÷二、浆膜腔积液检验诊断项目三、常见积液检验诊断第三节 粪便检验诊断一、粪便形成二、粪便检验诊断项目三、常见疾病粪便检查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诊断第一节 精液异常检验诊断一、精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二、精液的外观及物理学检验诊断三、精液异常检验诊断第二节 无精子症检验诊断一、发病原因二、临床特征三、实验室检查四、检验诊断第三节 免疫性不育检验诊断一、发病原因二、临床特征三、实验室检查四、检验诊断第四节 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检验诊断一、发病原因二、临床特征三、实验室检查四、检验诊断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检验诊断一、发病原因二、临床特征三、实验室检查四、检验诊断第六节 前列腺炎检验诊断一、发病原因二、临床特征三、实验室检查四、检验诊断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诊断第一节 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一、阴道分泌物检查与清洁度评价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验诊断三、阴道毛滴虫病的检验诊断四、细菌性阴道病的检验诊断五、支原体感染的检验诊断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验诊断七、淋病的检验诊断第二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激素检验诊断一、主要生殖内分泌激素二、激素测定目的与临床选择三、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的检验诊断四、生殖内分泌检验诊断结果分析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不孕不育相关自身抗体的检验诊断一、抗精于抗体的检验诊断二、抗子宫内膜抗体及其检验诊断三、抗透明带抗体及其检验诊断四、抗卵巢抗体及其检验诊断五、抗心磷脂抗体六、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七、抗滋养层细胞膜抗体第四节 早孕检验诊断一、hCG及其相关分子二、正常妊娠时hCG的分泌三、hCG与早孕及相关疾病的检验诊断四、hCG检测方法与检验诊断第五节 妇科肿瘤的检验诊断一、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病:背景二、宫颈细胞学检查三、HPV检验诊断四、肿瘤标志物的检验诊断五、hCG变化与滋养细胞疾病或肿瘤的检验诊断第十章 围生期保健与检验诊断第一节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一、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概况二、产前筛查的母血清标志物三、影响产前筛查的因素与筛查结果分析四、产前诊断与产前诊断技术第二节 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的检验诊断一、妊娠期贫血的检验诊断二、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检验诊断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检验诊断四、妊娠糖尿病的检验诊断五、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检验诊断第三节 TORCFI感染的检验诊断一、弓形虫感染的检验诊断二、风疹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诊断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第四节 母婴血型不合的检验诊断一、产前检验诊断二、产后检验诊断三、宫内胎儿血型鉴定第十一章 新生儿疾病检验诊断第一节 新生儿分类与生理特点一、新生儿的定义及分类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与检验诊断一、新生儿黄疸与检验诊断二、新生儿溶血病与检验诊断第三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与检验诊断一、新生儿败血症与检验诊断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与检验诊断三、TORCH感染的检验诊断第四节 新生儿出血病与检验诊断第五节 新生儿代谢性疾病与检验诊断一、新生儿低血糖与检验诊断二、新生儿高血糖与检验诊断三、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检验诊断第六节 遗传代谢性疾病与检验诊断第七节 先天性疾病与检验诊断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检验诊断二、先天性心脏病检验诊断第十二章 染色体病、基因病检验诊断第一节 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检验诊断一、唐氏综合征检验诊断二、18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三、13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四、13号染色体环状综合征检验诊断五、猫叫综合征检验诊断六、8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七、9p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八、22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九、三倍体综合征和二倍体/三倍体嵌合体综合征检验诊断十、单体综合征检验诊断第二节 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检验诊断一、特纳综合征检验诊断二、X三体综合征检验诊断三、47,克兰费尔特综合征检验诊断四、XYY综合征检验诊断五、假双着丝粒染色体综合征检验诊断六、真两性畸形检验诊断七、男性假两性畸形检验诊断八、女性假两性畸形检验诊断九、性逆转综合征第三节 脆性X综合征检验诊断第四节 邻近基因综合征检验诊断第五节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检验诊断第六节 携带者检验诊断第二篇 临床生化篇第十三章 糖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第一节 糖代谢一、糖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二、血糖及其调节三、葡萄糖以外的糖代谢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一、糖代谢紊乱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糖尿病第三节 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一、半乳糖代谢异常二、果糖代谢异常三、糖原累积症第四节 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检测指标及其评价一、糖尿病二、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症第十四章 血浆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二、血浆蛋白质代谢异常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四、血浆蛋白质正常参考范围的影响因素五、血浆蛋白质电泳图谱的临床分析六、与血浆蛋白质有关的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诊断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的检测一、血浆总蛋白质的测定二、免疫化学法测定个别蛋白质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一、苯丙酮尿症二、工型酪氨酸血症三、Ⅱ型酪氨酸血症四、尿黑酸尿症五、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第四节 氨基酸的检测第十五章 脂代谢紊乱与检验诊断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种类与结构一、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与分类二、血浆脂蛋白的特征三、载脂蛋白第二节 脂蛋白受体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三、清道夫受体第三节 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一、脂蛋白脂肪酶二、肝脂肪酶三、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四、HMGOA还原酶五、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第四节 脂蛋白代谢一、外源性脂质代谢二、内源性脂质代谢第五节 神经鞘脂代谢一、磷脂概述二、神经鞘脂代谢第六节 脂质异常症一、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第七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一、动脉粥样硬化概述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四、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五、代谢综合征第八节 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一、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值二、高脂血症的饮食与药物治疗三、儿童高脂蛋白血症的监测第九节 高脂血症的检验诊断项目一、血浆脂质检测二、血浆脂蛋白测定三、载脂蛋白测定四、血浆特殊蛋白质与相关酶的测定五、脂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六、溶酶体疾病实验诊断第十六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第一节 水、电解质来源与去路一、水的生理作用与代谢二、水、电解质代谢第二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水代谢紊乱二、钾代谢紊乱三、钠代谢紊乱四、氯代谢紊乱第三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一、酸、碱性物质的来源二、酸碱平衡调节第四节 血液气体运输一、氧的存在形式及运输二、二氧化碳的存在形式及运输第五节 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检验指标与评价一、水盐代谢二、酸碱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检验诊断第一节 概述一、脑脊液与血脑屏障二、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代谢特点三、神经递质的生物化学四、神经营养因子第二节 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一、神经变性病的生物化学基础二、帕金森病三、亨廷顿病四、阿尔茨海默病五、肝豆状核变性六、多发性硬化第三篇 临床免疫篇第四篇 临床微生物篇中文索引英文索引
插图:2.慢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发生于持续刺激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后,可通过反复给予一定剂量的内毒素、糖皮质激素或集落刺激因子的实验得到证实.尽管产生慢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详细发病机制和介质未完全明白,但对这个反应的总图解已被广泛接受。细胞分裂受刺激后有丝分裂前体细胞池内细胞生成增多,即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的分裂增加,紧接着有丝分裂池的体积增加。这些变化导致骨髓粒/红比率的增加。人类慢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生成率增加几倍;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非血液恶性肿瘤反应的类白血病反应、使用外源性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所致的白血病反应时,其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增加,至少一周达到最高峰。血管外渗出减少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常见。一种典型的中性粒细胞CDlla/CDl8缺乏膜缺陷的患者可用这种机制解释。其中性粒细胞通常不黏附于毛细血管内皮,但细胞生成及骨髓释放显然正常。由于这些患者发生感染时不能动员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因此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每次给予一定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产生类似的反应,血液中性粒细胞至少会短暂地升高,感染治愈的患者,其“组织需要”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仍存在可能是由于同样机制所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比正常血液半衰期长的中性粒细胞积累是由于极度升高的中性粒细胞部分扩增所致。(二)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异。急性中性粒细胞增多也可发生于孕妇(尤其是分娩时)、全身或硬膜外麻醉、各种类型手术和其他急性情况,如癫痫发作、胃肠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他内出血。癌症或心脏病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如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特别是当它们转移至肝脏和肺脏时。已发现一些肿瘤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其直接刺激骨髓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肿瘤坏死和重复感染是其他可能的机制。脑肿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淋巴系恶性肿瘤,其中性粒细胞增多不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许多疾病发生或严重性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吸烟无关冠心病的高发生率和严重性有关。同样,白细胞计数的增加与无吸烟史的癌症高死亡率有关。在癌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他严重炎症时,其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预后不良。药物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增多:许多药物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但药物反应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不常见,除了众所周知的去甲肾上腺素、其他儿茶酚胺及糖皮质激素外,锂盐可导致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当停用药物后其计数恢复正常。药物可升高集落刺激因子水平.雷尼替丁和奎尼丁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例已有报道,但这种反应很少见。(三)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仪或光学显微镜加计数板的实验室检查是本病的主要检查手段,而白细胞总数增高合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是显而易见的,必要时可以加做骨髓涂片检查,以初步确定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实用检验医学(上)(精)》是王鸿利编写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因为在书店看过这本书,觉得内容挺不错,所以就买了,书挺喜欢,就是卓越的物流有点慢,希望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