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0 口腔正畸学-适用专业口腔正畸学(中级)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编  

页数:

408  

字数:

675000  

内容概要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考前复习工作,特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教授编写了《201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口腔正畸学部分。本书根据最新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参考国内外权威著作,将考试大纲中的各知识点与学科的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便于考生理解、记忆。 全书内容分为三篇,“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为考试指导第一篇的内容;“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内容为考试指导第二篇的内容;“专业知识”,考试内容为考试指导第三篇的内容;“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内容为考试大纲中列出的常见病种。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 牙体组织 第一节 釉质 第二节 牙本质 第三节 牙骨质 第四节 牙髓 第二章 牙周组织 第一节 牙龈 第二节 牙周膜 第三节 牙槽骨 第三章 口腔黏膜 第一节 口腔黏膜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第四章 唾液腺 第一节 唾液腺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唾液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 第一节 髁突 第二节 关节盘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第三节 腭部的发育 第四节 舌的发育 第七章 牙的发育 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第二节 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成 第八章 牙发育异常 第一节 牙结构异常 第二节 牙形态异常 第九章 龋 第一节 釉质龋 第二节 牙本质龋 第三节 牙骨质龋 第十章 牙髓病 第一节 牙髓炎 第二节 牙髓变性 第十一章 根尖周病 第一节 根尖周炎 第二节 根尖周囊肿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第一节 牙龈病 第二节 牙周炎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第二节 常见口腔黏膜病病理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 第十五章 唾液腺疾病 第一节 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 第二节 ‘唾液腺上皮性肿瘤 第十六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一节 牙源性囊肿 第二节 非牙源性囊肿 第十七章 牙源性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良性牙源性肿瘤 第三节 恶性牙源性肿瘤 第十八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 第一节 口腔癌 第二节 口腔间叶肿瘤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一章 牙体解剖生理 第一节 牙的演化 第二节 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 第三节 牙的组成 第四节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 第五节 牙体外形 第六节 髓腔形态 第二章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一节 骨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第三节 肌 第四节 唾液腺 第五节 血管 第六节 神经 第七节 口腔局部解剖 第八节 颌面部局部解剖 第九节 颈部局部解剖 第三章 口腔功能 第一节 下颌运动 第二节 咀嚼功能 第三节 唾液功能 第四章 牙列、耠与颌位 第一节 牙列 第二节 胎 第三节 颌位 第五章 咬合在咀嚼系统中的作用 第一节 咬合与牙周组织 第二节 咬合与咀嚼肌 第三节 咬合与颞下颌关节 第六章 咬合紊乱 第一节 牙尖交错位(ICP)的异常 第二节 咬合干扰 第三节 过度磨耗 口腔生物学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 第二节 牙菌斑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群 第二章 口腔生物化学 第一节 牙齿硬组织 第二节 唾液 第三节 龈沟液 第四节 牙菌斑的生化特征 第五节 生物矿化 第三章 口腔免疫学 第一节 口腔免疫系统 第二节 口腔疾病的免疫学基础 第四章 口腔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二节 牙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机制 第五章 骨改建 第一节 骨改建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节 骨改建的调节因素 口腔材料学 第一章 口腔有机高分子材料 第一节 印模材料 第二节 义齿基托树脂 第三节 复合树脂 第四节 根管充填材料 第五节 粘结材料 第六节 窝沟点隙封闭剂 第二章 口腔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烤瓷材料。 第三节 金属烤瓷材料 第四节 铸造陶瓷材料 第五节 种植陶瓷材料 第六节 模型材料 第七节 水门汀 第八节 包埋材料 第三章 口腔金属材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铸造合金 第三节 焊接合金 第四节 银汞合金 第四章 口腔辅助材料分离剂和清洁材料 第五章 口腔临床药物学 第一节 牙体牙髓病用药 第二节 牙髓病用药 第三节 牙周病局部用药 第四节 口腔黏膜用药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第二篇 相关专业知识第三篇 专业知识

章节摘录

插图:(1)软组织壁:炎症中心区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袋内壁上皮的显著增生,结合上皮的根方增殖,结缔组织中浆细胞、淋巴细胞的显著浸润及胶原纤维溶解和减少。中心区的周围是炎症的周缘区,可见组织的修复现象。(2)根面壁:是指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面。根面上有牙石沉积,其上覆有龈下菌斑。牙骨质表面可有脱矿或坏死,也可渗入细菌及其毒素等有害物质。当根面暴露于口腔时,可见牙骨质的高度矿化。(3)袋内容物:牙周袋内常含有菌斑、软垢、龈沟液、食物残渣、脱落上皮和白细胞等。3.牙周袋的类型(1)根据袋的形态及袋底位置与相邻组织关系,可分为两类:骨上袋:是牙周支持组织发生破坏后所形成的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骨下袋:真性牙周袋的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袋壁软组织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即牙槽骨构成了牙周袋壁的一部分,牙槽骨呈垂直型(或称角形)吸收。(2)根据累及牙面情况分为3种类型:单面袋:只累及一个牙面。复合袋:累及两个以上牙面。复杂袋:是一种螺旋形袋,起源一个牙面,但扭曲迂回于一个以上牙面或根分叉区。(三)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出现松动。1。牙槽骨吸收的组织病理(1)牙周炎时的牙槽骨吸收主要是局部因素引起。引起牙槽骨吸收的局部因素有慢性炎症和咬合创伤。炎症:当牙龈中的慢性炎症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延达牙槽骨附近时,骨表面和髓腔内分化出破骨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骨吸收开始。殆创伤:牙周炎时常伴有咬合创伤,受压侧的牙槽骨发生吸收,受牵引侧则发生骨质新生。胎创伤引起的牙槽骨常为垂直吸收,形成骨下袋。但不是所有垂直吸收均因胎创伤所致,某些情况下,炎症亦可形成垂直吸收。(2)牙槽骨破坏的形式:牙周炎时,牙槽骨的破坏方式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水平型吸收: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骨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垂直型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角形的骨缺损,牙槽骨高度降低不多,而牙根周围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吸收多形成骨下袋。骨下袋常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分为一壁、二壁、三壁和四壁骨袋等。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与龈谷区解剖结构薄弱、不易清洁等因素有关。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编辑推荐

《口腔正畸学》:适用专业口腔正畸学(中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10 口腔正畸学-适用专业口腔正畸学(中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