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医学心理学

戴秀英 编 戴秀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戴秀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

戴秀英 编  

页数:

219  

前言

本教材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基层医生培训临床医学专科学历教育项目(China Medi-cal Board#08-893 Program)支持下编辑出版。共有6本,包括《急诊医学》、《中医学基础》、《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农村预防保健与卫生管理》和《临床技能》。该系列教材是对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出版的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科教材的补充,更是在强调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应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的国际大背景下,对旨在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教材需求的提供与充实。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与健康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这些作用和规律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生活方式疾病和心理障碍性疾病有了明显增长。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几乎涵盖了医疗活动的全部过程,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对心理学的需要也更为迫切。医学心理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而设置的课程,具有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临床医疗质量的作用,特别是对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本书为全国成人医学高等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岗位需要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我校牵头组织国内近十所高等医学院校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心理学教授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严格遵循国家教委提出的“三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实践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原则,结合临床、力求创新。本书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成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应用医学心理学理论来认识和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材共分11章,主要分为绪论、正常与异常心理、心理测验、咨询与治疗、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等章节。在编写过程中,本着“基础理论适度、够用,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书在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重视教材的整体优化,对教材个别章节的内容,在编写上进行结构调整和组合创新。

内容概要

  《医学心理学》为全国成人医学高等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岗位需要的医学应用型人才。《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成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应用医学心理学理论来认识和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材共分11章,主要分为绪论、正常与异常心理、心理测验、咨询与治疗、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等章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范围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四、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五、医学心理学分支和相关学科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一、生物医学模式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转变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一、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医学心理学的产生二、医学心理学发展趋势与展望第五节 主要的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行为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理论四、认知理论五、心理生理学理论第二章 人的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一、心理现象二、心理的实质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一、认知过程与认知过程障碍二、情感过程与情感过程障碍三、意志过程与意志行为障碍四、人格与人格障碍第三章 心理测验与心理评估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一、心理测验的概念与发展简史二、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三、标准化心理测验四、心理测验选用原则第二节 智力测验一、智商和智力分类二、常用智力测验第三节 人格测验一、艾森克人格问卷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第四节 神经心理测验一、神经心理筛选测验二、成套神经心理测验第五节 临床评定量表一、症状评定量表二、抑郁自评量表三、焦虑自评量表四、生活事件量表第六节 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的概述二、心理评估的方法三、心理评估的程序第四章 心理咨询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医学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三、医学心理咨询的方式四、医学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必备条件第二节 医学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模式一、医学心理咨询的原则二、医学心理咨询的模式第三节 医学心理咨询程序与技巧一、医学心理咨询程序二、医学心理咨询技巧第四节 临床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一、儿童不良行为二、环境适应不良三、学习问题四、人际交往问题五、恋爱婚姻问题第五章 心理治疗第一节 心理治疗的概述一、心理治疗的概念二、心理治疗简史三、心理治疗的原理四、心理治疗的原则五、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六、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支持疗法一、基本理论二、基本方法三、言语疏导疗法第三节 精神分析疗法一、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特点二、精神分析治疗的一般内容第四节 认识领悟疗法一、认识领悟疗法的理论二、治疗方法与步骤第五节 认知疗法一、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二、贝克的认知转变疗法第六节 行为疗法一、行为主义理论二、治疗方法三、顺势从欲疗法第七节 暗示疗法一、概述二、基本方法第八节 患者中心疗法一、人本主义理论二、治疗过程和方法第九节 团体咨询疗法一、基本理论二、基本方法第十节 家庭治疗技术一、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二、家庭治疗的基本方法第十一节 其他心理治疗一、森田疗法二、催眠疗法三、生物反馈疗法四、移情易性疗法五、音乐疗法第六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一、应激理论二、应激源第二节 应激反应与中介机制一、应激的反应二、应激的中介机制及中介影响因素第三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的关系一、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二、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第四节 心理危机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心理危机干预的适用范围三、心理危机的评估第五节 常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及危机干预步骤一、常用危机干预技术二、心理危机的干预步骤第六节 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一、灾难二、急性应激障碍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四、抑郁五、自杀六、突然死亡/事故死亡(居丧反应)七、暴力第七章 心身疾病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一、基本概念……第八章 心理障碍第九章 心理护理第十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问题第十一章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有着紧密的实质联系。如果以简单的回答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一个医师有何意义?回答就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一、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是指仅从生物学角度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而不考虑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种模式舍弃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而把人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可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或化学变化,确定其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并相应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沿用至今,在当前西医中仍占有主导地位。生物医学模式极大推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至今它仍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医学家在这种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探明许多疾病的病原,以及它们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变化和障碍、导致疾病产生的过程,发明了许多诊断这些疾病的技术,寻找到使机体康复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现生物医学模式存在一定缺陷,给人们的思维活动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其主要缺陷如下:1.生物医学模式只注重生物医学方面的诊治,在其结构内没有给心理的社会行为方面留下诊治、思维空间,这是主要缺陷。2.在近三百年中,生物医学模式已深入医务人员的思维习惯中,使他们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总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特性上进行思考、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疾病的防治而难以改变。3.生物医学模式用静态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机器”,常常不符合人体实际。近代医学采用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促进了医学科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但妨碍了对实际过程中多因素综合变化的全面认识。4.生物医学模式只从生物学的角度和还原方法分析、研究人,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淡漠了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伦理观念,导致医患关系疏远。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统综合看待健康与疾病的模式。对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护理都应当从三轴系统全面加以考虑。即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编辑推荐

《医学心理学》: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成人学历(专科)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医学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