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内经》临证温课与辅导

黎敬波 人民卫生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人民卫生  

作者:

黎敬波  

页数:

434  

前言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成书至今,约两千五百年,《内经》的文字(含现代标点符号)不到15万字,但后世有关《内经》研究发挥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近现代,有关《内经》研究发挥的书籍很多,而且已经不局限于医学领域。这一方面说明《内经》重要,研究的人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内经》还有一些问题未阐释透彻,因此,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人进入《内经》教学、研究行列较晚,学识浅薄,因此,不敢妄评妄论《内经》的大问题。但20年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炳凡教授非常认真地给我们两位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专业,一年仅招生2人)上《内经》课的情景,却常常历历在目。记得刘老上《内经》课时最大的特点就是讲临床、讲病例,讲授内容以临床疾病及诊疗过程体系为纲,这种教学法不但使我耳目一新,而且促使我自觉地学习《内经》,并奠定了我深入学习《内经》,深度挖掘《内经》临证思想,以指导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志向。  学习《内经》不容易,学活用活更难。但在我从事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多年的实践中,曾经遇到多位学验俱丰的师长、前辈,他们有的研习《内经》深入、全面,有的严谨求实,有的虽然不常把《内经》或《内经》的只言片语挂在嘴上,但他们将《内经》的思想自觉融人临证思维的功底,常令人赞叹不已。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也经常阅读《内经》相关著作,从中受益匪浅。因此,结合当今中医大学生学习《内经》的实际,很想写一本既能帮助他们在校复习,又能为他们工作以后再学习提供有效辅导的书,这就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内容概要

本书以现行《黄帝内经》教材为基础,结合作者本人及教研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将《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按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并结合临床实践,作深入讲解和分析。该书既是《黄帝内经》温课复习的书,也是将《黄帝内经》理论自然地应用于临床的辅导书。 《黄帝内经》理论很丰富,自觉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证不容易,作者针对目前中医经典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力图贴近临床,深度挖掘《内经》临证思想,以指导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精简、实用和归真,书中引用原文较广泛,是对本科学习经文的扩展,书中对原文的解析尽量精简,点到即止。全书与疾病及诊治相关的内容较多,分析解释也尽量做到联系临床实际,但联系临床还要回归到《内经》的理论思想本质。实用与归真并重是本书的特点,是较适合临床医师《黄帝内经》温课学习的参考书。 本书第二、三章是针对学习《黄帝内经》方法及知识点的辅导,“重点问题与解析参考”及“重点背读原文”既是针对本科生学习《黄帝内经》的基本要求,也是《黄帝内经》临证温课应掌握的重点。因此,该书不仅可以作为本科生复习、研究生《黄帝内经》考试备考的参考书,还可作为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学习经典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黎敬波,男,1964年12月生,云南大理人,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经》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1986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在云南省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任中医师。1991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1-1993年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所工作,任主治医师。1996年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黄帝内经》、《难经》、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临床以中医内科心血管疾病、外感疾病及杂病治疗为专长。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省、局级科技奖2项,参与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部分起草工作。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天津中医药》杂志编委。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内经》理论概要 第一节 阴阳 一、《内经》阴阳的概念与含义 二、《内经》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指导作用 三、阴阳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第二节 藏象 一、藏象的概念和含义 二、《内经》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脏腑划分的依据 四、气血营卫的生成与运行 五、五脏神与形神藏象 六、脏腑相关与脾为后天之本 七、应时藏象 八、藏象的实质 第三节 经络针灸 一、经络的生理、病理与诊断治疗意义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 三、腧穴、九针与针灸治法 四、经络是什么 第四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二、病机的概念 三、疾病的发展变化 四、病因、病机的实质 第五节 病证 一、外感热病 二、风病证和疟 三、咳嗽 四、疼痛 五、痹 六、痿 七、厥和逆调 八、肿胀 九、痈疽 十、奇病 十一、癫狂 十二、不寐 第六节 诊法 一、《内经》诊断学的基本思想 二、《内经》诊断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三、《内经》的诊断方法 第七节 治则治法 一、《内经》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治则 二、《内经》的主要治疗方法及措施 三、《内经》的药食性味与方剂配伍 第八节 养生 一、《内经》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二、《内经》养生防衰老第二章 《内经》学习与备考指导 第一节 换一种方法学《内经》 一、循序渐进 二、反复温课 三、研究提高 第二节 《内经》应考要点 一、《内经》考试提纲 二、《内经》应考技巧 第三节 《内经》重点问题与解析参考第三章 《内经》重点背读原文 一、阴阳 二、藏象 三、经络针灸 四、病因病机 五、病证 六、诊法 七、治则治法 八、养生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来源  《黄帝内经》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医理论之集大成,也是当今中医基础、诊断、治疗以及临床各科的主要理论依据,与《黄帝内经》直接相关的古典医著还有《难经》(解《内经》之难,是对《内经》理论的完善与补充)。《黄帝内经》和《难经》是迄今最早记录中医理论来源的主要著作,因此,它是我们了解中医从何而来的重要窗口。大凡细细读过几遍《内经》的学者都可以体会到,中医来自哲学的说法不全面,那么《内经》理论的来源有哪些呢?  1.源于解剖及生物医学事实上,在《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人体解剖记载,在《内经》和《难经》中都详细记载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这些概念既有专篇论述,也有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如《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难经》都有关于解剖的明确记载(见藏象部分),对脏器解剖部位的认识很具体,而且计量也很细致,如果按汉制与当今国际制换算,与现代解剖学也有许多接近,起码它确实反映了汉以前正常人体的解剖特征。但为何后来中医的解剖学及与解剖相关的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来自封建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限制(西方也如此)。  此外,《内经》中还有对人体经脉、精神、呼吸(肺的功能)、循环(心主血脉的功能)、消化吸收(脾胃腐熟受纳与运化精微的功能)、泌尿排泄、生殖等功能的认识和记载,有对人体生物信息传导(经络现象)的记载,有对人体遗传特征(体质)的记载等,这些也是生物医学的理论。


编辑推荐

  《《内经》临证温课与辅导》共分3个章节,主要将《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按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并结合临床实践,作深入讲解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经络针灸、病因病机、《内经》应考要点、《内经》重点问题与解析参考、《内经》重点背读原文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内经》临证温课与辅导 PDF格式下载



完全受作者影响买的~~可是基本看完~发现内容比较空洞~总是重重复复的感觉~有点泛泛而谈~不太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