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

王红星 人民卫生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人民卫生  

作者:

王红星  

页数:

13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这部科普专著。书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一出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深深地触痛了我的心。一时间。震惊、痛楚、悲哀、惋惜。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息。在号称大学生成长摇篮的校园里,在精英辈出的大学生群体中。为什么、又怎么会发生这样悲惨、让人扼腕叹息的恶性事件呢?我想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和我一样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读者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书中报道的所有案例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常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心理卫生、精神疾病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预防的问题。应该指出,这些问题远不仅发生在大学校园,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人群也屡见不鲜。校园内发生的这类事件只是社会的缩影。究其原因,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思想根源。公众对健康概念的曲解和片面认知;对各类心理卫生问题的曲解以及简单粗暴的处置方式,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亲属存在的偏见与歧视;对精神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缺少关注;乃至全社会对精神卫生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知不足等都是其根源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一书,不仅以触目惊心的案例唤醒人们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思。更重要的是。

内容概要

  《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中报道的所有案例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常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心理卫生、精神疾病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预防的问题。应该指出,这些问题远不仅发生在大学校园,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人群也屡见不鲜。校园内发生的这类事件只是社会的缩影。究其原因,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思想根源。公众对健康概念的曲解和片面认知;对各类心理卫生问题的曲解以及简单粗暴的处置方式,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亲属存在的偏见与歧视;对精神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缺少关注;乃至全社会对精神卫生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知不足等都是其根源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王红星,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三科主任。2006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A类)计划资助,2009年度北京市卫生“十、百、千”项目“百”层次培养计划获得者,2009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主要从事临床精神医学、精神疾病(包括毒品依赖)的脑电生理学、精神疾病攻击暴力行为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二批特别资助、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目前兼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审稿专家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学业压力压垮了高才生案例1 不堪重压杀父案案例2 大学生用刀捅伤老师,行凶后跳天桥自杀案例3 不愿直面“退学”,选择不归路案例4 出国留学生身受语言、经济压力而坠楼自杀案例5 大四男生留遗书后跳楼身亡第二章 经济压力让他不尔堪量负案例1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案例2 北京某高校男生挟持人质抢劫校内银行案例3 被学费逼死的大学生第三章 极端行为下的人际关系思考案例1 震惊中外的马加爵事件案例2 北外女生刺死同学案案例3 高校女大学生暴力事件第四章 情感困惑下的极端行为案例1 弑师案背后的矛盾和隐患案例2 绝症大学生76刀疯狂刺杀女友后服毒药自杀案例3 大学生求爱不成砍死女同学案例4 博士生草率网恋酿苦果:掐死女友高楼抛尸案例5 “女版马加爵”杀害情人案第五章 是什么扭曲了他们帕心理案例1 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案例2 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案例3 大学生干部在图书馆当众虐杀小猫第六章 理牲对待社会歧视案例1 难道只是乙肝病毒惹的祸案例2 到底是谁陷入了“同性恋”的漩涡第七章 就业压力下的极端行为案例1 如意工作未找到致使大学毕业即自杀案例2 女大学生应聘失败后开煤气自杀案例3 北京某重点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调查:抑郁症成为校园杀手案例4 北京一大学生村官因有抑郁症倾向上吊身亡第八章 精袖疾病“青睐”高材生案例1 博士跳楼自杀,留下遗书称厌世案例2 名校大学生拒戒网瘾割腕自杀案例3 大学才女自杀之谜第九章 心理咨询及就医方式

章节摘录

心理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了解到贫困大学生接受捐助之后的表现令人失望,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失望呢?又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在接受了捐赠之后没有感恩之心呢?人们为什么失望?一是受助者多为年轻人,他们的心理还没有达到某种成熟程度,不是不感恩,是尚未有所感触,所以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行为;二是人们通常对受助者日后的回馈表现有所期待——等待感恩的那一幕出现,但是当没看到那一幕出现的时候,这种期待就完全落空了,客观地讲,失望感的产生是捐助者被自己的期待挫败了。感恩和善良是一样的,是一种原始而朴素的感情(人性),后天的教育使这种感情日渐生发、成长,并能恰当、得体地表现出来。感恩建立在平和、阳光的心理背景下,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它或许不需要某种具体的形式,甚至不用只在捐受的具体个体之间发生,而完全可以在更广义的范围内传递。比如说:得人相助,转而帮助更多的人;曾经获得经济资助,转而奉献聪明才智、社会服务、鲜血和身体器官。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某种方式表达对馈赠者的感激,很难想象他会升华到对社会的回馈。尤其要说明的是:是否懂得感恩,绝对不是教导的产物,而是需要个体的觉察和感悟。何时懂得感恩并适当地表达出来,则说明了个体的心理成长出现了二个飞跃。另外,有些大学生的确不懂得感恩。那么,这些人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这些大学生比同龄人感受到了更多的生活艰辛和家庭磨难,过早品尝到贫寒的苦涩与无奈。这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尤其是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认识上的偏离。这些学生头脑中会出现比较极端的可怜无助、自卑羞怯的自我形象和为富不仁、别有用心的富人形象,促使他们产生施舍与乞讨、羞辱与愤怒等极端情绪体验。因此,在他们看来,接受帮助需要付出尊严的代价,而与捐助者的接触就意味着自己的乞讨和被羞辱,意味着再在自尊的伤口上撒下一把盐。试问,谁愿意向“羞辱”自己的人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呢?对于因为自己成绩好而认为理所当然获取资助的那部分学生,其实也有低自尊的问题。这些学生通过编织一个不现实的、充满幻想的世界和自大的自我意象,来防止自己体验到过度的自卑与世态炎凉。在这种想象中,捐助者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大好人”,而自己也是一个配得上别人无偿经济支持的“非凡之人”。而美梦破灭以后,他们又会陷入贬抑的心理状态,他们会认为捐助者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伪君子”,而自己也只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倒霉蛋”。既然如此,我们的爱心捐赠工作还要不要开展?怎样开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这部科普专著。书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一出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深深地触痛了我的心。在号称大学生成长摇篮的校园里,在精英辈出的大学生群体中,为什么、又怎么会发生这样悲惨、让人扼腕叹息的恶性事件呢?本书通过心理卫生专家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知识分析了每一个案例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深入讲解了应对和正确处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诸多困扰、矛盾和挑战。  ——蔡焯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编辑推荐

《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是北京市科委科普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科普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