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

苏友新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苏友新 等主编  

页数:

479  

字数:

73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供康复治疗学专业用)》具有以下特色:  1.坚持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中医药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2.强化精品意识,体现中医药学学科发展与教改成果  3.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使知识点、创新点、执业点有机结合  4.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5.创新教材编写形式和出版形式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统康复技能的概念
一、康复的概念
二、传统康复技能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康复技能的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二、汉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现代时期
第三节 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疗法的分类与特点
一、传统康复技能的分类与特点
二、现代康复疗法的分类与特点
三、传统康复技能与现代康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传统康复技能的基本指导理论
第三章 经络腧穴概论
第四章 针灸疗法
第五章 推拿疗法
第六章 理筋正骨手法
第七章 中药疗法
第八章 传统运动疗法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化脓灸的施灸程度较重,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通常在施灸5~7天后,发生皮肤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脓液稀薄、色淡、多为白色、无味),即“灸疮”。轻者仅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20天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浅在的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创面在20~50天结厚痂并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局部应注意清洁,以免并发其他炎症。若发生感染(脓液黏稠、呈黄绿色,并有臭味),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做消炎处理,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扩大,可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抗感染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说明在古代化脓灸法,必须要形成“灸疮”,认为能否形成灸疮、灸疮是否透发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此种灸法在古代非常盛行,现代临床已较少应用,但此法对于某些顽固性病症确有较好疗效。目前临床上,此法多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病、发育障碍及预防中风和肿瘤复发等疾病。 (2)非化脓灸:施灸时仅产生温热或烧灼感,灸后一般不起水疱,或起疱后也不致形成无菌性化脓现象,称为非化脓灸。因灸后不形成瘢痕,故又称非瘢痕灸。 操作时,首先要求患者体位舒适、施灸部位平正,准确选穴后,在施灸的穴位皮肤局部涂抹少量凡士林、甘油以增强黏附作用,然后将艾炷粘贴其上,用线香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到灼痛时,术者即用镊子移去艾炷,易炷再灸,连续灸足规定的壮数。 非化脓灸的施灸程度较轻,一般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灸后的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如对皮肤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亦可发生水肿或水疱。如水疱直径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针或消毒手术剪刺破或剪开疱皮放出水疱内容物,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擦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性脓液也不必特殊处理,直至结痂自愈。受损伤的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此种灸法的灼痛时间短(约20秒),不留瘢痕,易被患者接受,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以及虚寒性疾病,也常用于畏针的患者和保健。 2.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适当的中药后施灸的方法,称为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根据选用中药材的不同,又分为多种不同的间接灸,均以所间隔的药物直接命名。此法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临床较为常用。


编辑推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供康复治疗学专业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 PDF格式下载



要是能全套购买就好了


相关图书